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界引来了重大变革。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有组织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将从德育教育的实质作用出发,探讨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社会知识积累的一门综合学科。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和有序化使其不再如以往的教授过程一样封闭,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在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重要支柱,是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体现了对民族的自豪和自信,教师应当教育学生要以保卫祖国、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为目标,拥有奋斗的精神。爱国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养成良好行为方式的根本。小学正处于智力与思维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直接的领路人,应当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
奥尔丁顿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爱国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树立的思想品质。有了爱国的情怀,才能拥有伟大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课本内容引申到爱国情感。比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建设祖国的積极性,利用科学知识增强祖国国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之梦。
二、在教育中渗透品格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应该从小培养,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学、好动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将生活中体现品德修养的优秀实例引人课堂,将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载体。科学课内容丰富多彩,蕴含了许多科学素养,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将这种求知欲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喜爱,从而将品质素养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科学课当中。比如在学习《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变化和生长,体会到植物在地球上的多种多样并产生喜爱的感情,从而让他们意识到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植物,不破坏植物,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被毁灭,树立起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
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主动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领悟到树立良好思想品质的含义。例如在学习《蚂蚁》一课时,可以将学生有组织地带到户外,对蚂蚁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特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告知学生蚂蚁是很脆弱的,在寻找蚂蚁和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注意引诱的方式,不要用手触摸伤害到蚂蚁。在观察结束后,要放生蚂蚁,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样带有目的性的探索和分组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主动和他人合作,通过沟通交流学会独立思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相辅相成的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教导。另外也要注意,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有可行性和实践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能过于复杂。
三、在教育中渗透良好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行为习惯的教育,可以让学生重视生活中的点滴,重视细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在图书馆借的书本读完之后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将书本放回原位;在学习中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在过马路时一定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不管是在校外还是校内见到老师都应该问好;对待教师布置的课题或者作业应当严谨认真完成,不拖欠作业;在课堂中要积极思考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大胆质疑;在使用了实验器材之后应放置原处,爱惜器材;日常生活的交际中要注意言行举止等等。这些虽然均是小事,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设一个友好、平等、和谐的德育教育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并且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时代在快速改变,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升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前提。老师应该尽快走出教育的误区,不仅要在学生的思维上加强道德品质的建设,在行动上也要彻底改变,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因为德智教育的实效从根本上来说是行为方式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教育成效的体现。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德育教育的核心,让学生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真正地教育,是要达到灵魂的相互碰撞。德育工作繁杂劳累,极其考验教师的意志和水平,教师要寻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挖掘学生内心的闪光点,发扬他们的优点,鼓励和肯定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使他们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市经开区江西财经大学附属学校 江西]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社会知识积累的一门综合学科。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和有序化使其不再如以往的教授过程一样封闭,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在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重要支柱,是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体现了对民族的自豪和自信,教师应当教育学生要以保卫祖国、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为目标,拥有奋斗的精神。爱国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养成良好行为方式的根本。小学正处于智力与思维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作为直接的领路人,应当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
奥尔丁顿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爱国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树立的思想品质。有了爱国的情怀,才能拥有伟大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课本内容引申到爱国情感。比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建设祖国的積极性,利用科学知识增强祖国国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之梦。
二、在教育中渗透品格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应该从小培养,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学、好动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将生活中体现品德修养的优秀实例引人课堂,将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载体。科学课内容丰富多彩,蕴含了许多科学素养,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将这种求知欲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喜爱,从而将品质素养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科学课当中。比如在学习《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变化和生长,体会到植物在地球上的多种多样并产生喜爱的感情,从而让他们意识到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植物,不破坏植物,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被毁灭,树立起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
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主动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领悟到树立良好思想品质的含义。例如在学习《蚂蚁》一课时,可以将学生有组织地带到户外,对蚂蚁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特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告知学生蚂蚁是很脆弱的,在寻找蚂蚁和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注意引诱的方式,不要用手触摸伤害到蚂蚁。在观察结束后,要放生蚂蚁,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样带有目的性的探索和分组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主动和他人合作,通过沟通交流学会独立思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相辅相成的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教导。另外也要注意,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有可行性和实践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能过于复杂。
三、在教育中渗透良好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行为习惯的教育,可以让学生重视生活中的点滴,重视细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在图书馆借的书本读完之后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将书本放回原位;在学习中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在过马路时一定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不管是在校外还是校内见到老师都应该问好;对待教师布置的课题或者作业应当严谨认真完成,不拖欠作业;在课堂中要积极思考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大胆质疑;在使用了实验器材之后应放置原处,爱惜器材;日常生活的交际中要注意言行举止等等。这些虽然均是小事,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设一个友好、平等、和谐的德育教育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并且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时代在快速改变,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升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前提。老师应该尽快走出教育的误区,不仅要在学生的思维上加强道德品质的建设,在行动上也要彻底改变,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因为德智教育的实效从根本上来说是行为方式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教育成效的体现。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德育教育的核心,让学生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真正地教育,是要达到灵魂的相互碰撞。德育工作繁杂劳累,极其考验教师的意志和水平,教师要寻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挖掘学生内心的闪光点,发扬他们的优点,鼓励和肯定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使他们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市经开区江西财经大学附属学校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