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轴心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e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语文认知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认知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活动作为与语文核心素养对接的轴心,精心设计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外国小说选修《山羊兹拉特》为例,谈谈如何以活动为轴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聚焦单元话题,锁定活动目标
  《山羊兹拉特》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小说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但一堂课的课时与容量毕竟有限,因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成了教学的不二的选择。《外国小说欣赏》每一单元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某一个话题所择定的,单元话题正是这个单元小说的基本元素。第七单元的话题是“情感”,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从编者的意图角度入手,把教学聚焦到“情感”这个点,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小说中的“动情点”深入开掘文本,组织学生揣摩并借助朗读体验山羊的内心的情感,理解小说中情感的处理方式。
  二、精心设计主问题,架构活动框架
  钱梦龙先生说过:“要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这里所说“线”,余映潮先生将其称之为“主问题”,即“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學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锁定了《山羊兹拉特》中“情感”这个开掘点后,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主问题:请结合阅读体验,说一说这篇小说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并追问你为什么会被这些语句感动?用这两个主问题带动学生围绕文本开展语文活动,架构起清晰的课堂活动框架。
  三、组织课堂活动,深入开掘文本
  1.抓住细节,开展品读活动
  当学生在主问题的驱动下,找到了《山羊兹拉特》中的感人的语句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泪流满面”“也哭了起来”“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只得”,组织学生开展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读出阿隆一家的不舍与无奈,读出作者对贫穷者的悲悯情怀。
  2.铺设情境,开展体验活动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当学生读出《山羊兹拉特》第四段中“信任”一词的理解后,为了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入了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一段演讲辞:
  二战以来,家庭正在失去其精神基础。没有什么技术成就能减轻现代人的失望感、孤独感、自卑感以及对战争、革命和恐怖活动的惧怕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仅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而且不信任人类自己,不信任慈善机构,还常常连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信任。
  通过这段演讲辞来铺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从人类的普遍处境的角度,更深地去体验去感受兹拉特的这份信任的可贵。
  3.借助读写,入境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教师要通过课堂练笔活动,引导学会借鉴经典文本的写作特色与技巧进行创作。例如《山羊兹拉特》中人和羊之间情感双向流动的语段,即阿隆与兹拉特的对话部分的品味是整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读写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活动,初步体味人和羊之间双向流动的情感;通过朗读评点活动,加深对人和羊之间双向流动的情感的认识;通过用自己的话替换掉“咩”,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等入境体验活动,加深对人和羊之间双向流动的情感的感悟;通过课堂追问,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情感的处理方式——节制胜于放纵。
  4.比较阅读,交流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中写了哪些情感,怎样来写这些情感的,为什么要写这些情感,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但就一堂优质课而言,它还缺少一点厚重感。因此《山羊兹拉特》这堂阅读教学课,还需要拓展。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小说中情感处理方式的认识;通过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通过教师总结,形成理性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中预留了弹性空间,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时间。整堂课以山羊兹拉特那唯一的声音“咩”收束,以此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5.布置作业,开展探究活动
  作业,它应该要成为一座桥梁,将课内课外打通,让学生在总结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拓宽视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以上的考虑,又设计了两个思考题作为课后的作业:
  (1)试分析爱是怎样推动《山羊兹拉特》的情节发展的。
  (2)以《山羊兹拉特》为例,说一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说以人和动物的关系来完成情感题材的书写。
  这里是设计,先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情感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使学生体会到“爱”是怎样改变兹拉特命运的;再通过探究性作业,将学生的思路引向对“人与动物”这一文学题材领域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堂课聚焦单元话题“情感”,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寻找到了新视界的融合。实践证明,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能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读李义山的诗,总是给人几多期冀,几多沉重和迷茫,总觉得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愁萦绕在心头,让人欲罢不能。在那迷离多变的意象群中,诗的主旨显得隐晦而难以把握。因此,李义山的诗成为诗界争议性最大的作品。  一、隐晦主题下的多元诠释  李商隐的爱情诗,大都主题隐晦,主旨不够明确,并且多以“无题”命题,更增加了诗歌理解上的难度。以《锦瑟》为例,尽管对本诗的主旨探讨解说众多,但仍无法得其真相。可见,要真正解读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一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缺如,也称隐缺、隐语、漏字,在对联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用意往往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仔细玩味,顺藤摸瓜,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方法
我用“教灌”这个概念,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灌输课外阅读,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适当延伸,以阅读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非机械地讲解教材。笔者以我最近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说明。我们手中有一本苏教版的语文书,还有一本教研室统一发送的辅导书《语文同步练习》,这就是我“教灌”的基本素材。  一、用朗读来“教灌”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到位的朗读训练会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写作
笔者在教学《品质》时,依据以学定教、以问促思、以思导学的原则,被班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吸引,在课堂教学时,顺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认真思考,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研讨,一样顺利完成了预期学习目标。  一、不可忽视的“人”——格斯拉的哥哥  在教学这篇小说时,经过细读品味,就可以注意到哥哥这个人物,看似着墨不多,而实际上却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品质”的内涵和
设计思路:  《敬业与乐业》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文,主题鲜明,结构层次清楚。同时又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意味绵长。考虑到学生之前学习的议论文比较少,对这一文体只有初步的认识,感受和认识不一定深刻。根据以往的观察,学生往往能分辨出文章的论点,但对论据、论证方法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另外,本册第六单元是演讲主题,因此演说文的相关知识在此暂不涉及,这一课的设计着重从教学议论文角度去考虑。
笔者结合粤教版高中语文,在以往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借此提高语文教师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一、不变的标准:信、达、雅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一直对翻译方法比较重视,我国翻译学理论先驱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准确为“信”,通顺流畅为“达”,语言优美为“雅”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感。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
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  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神的一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一书。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将《瓦尔登湖》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之首。课堂教学中对于选文的解读往往仅从专题和板块的角度出发,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总结为表现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也就使《神的一滴》与其他热爱大自然的文章别无两样。更难以让学生明白这部
作文立意相当于施工图纸,确定了写作大方向,安排写作思路和结构才有可能。教师不妨从学生思维方式作为引导突破口,利用作文实例,展开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对研究,通过求新求异求变化,找到立意切入点,这对提升学生作文实战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定向思维,凸显表达要义  所谓定向思维,就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的确定区域范围的思维活动。高中作文命题时,全命题、半命题带有一定的规定属性,有些材料作文也会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