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如隐字 别有意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一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缺如,也称隐缺、隐语、漏字,在对联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用意往往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仔细玩味,顺藤摸瓜,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方法创作的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特色: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其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凡对联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成语或为熟语,或为古人诗句,或为名人名言,其来有自,还是有线索可追寻的。下面例举几个比较著名的缺字对联与读者诸君共赏。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传为北宋宰相吕蒙正所撰。吕蒙正早年家贫如洗,新年贴上这样一副春联。上联首字缺“一”,下联末字少“十”,令人产生谐音双关的联想——“缺衣少食”。横批只有“南北”却无“东西”,整个对联寓意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简单的数字可以表达丰富的内涵,真可谓经典数字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传为明末清初一侠士题于洪承畴府第梁柱之上。上联缺“八”字,隐含“忘八”,谐音双关即是王八;下联末无“耻”字——“八德”之末为“耻”。整副对联用意——骂洪承畴竟然丧失民族尊严,辱没自己人格,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毫无廉耻地投降清王朝,是个无耻到没有做人底线的王八蛋,是遗臭万年的民族的败类。这个以八种美德来对有序的八个汉字,也可以说是奇思妙想了。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此联是说从前有个庸医,自吹能逢凶化吉,起死回生——自名“吉生”结果贻误了不少病人,有人作此联讽刺这位“吉生”。此联巧借缺字手法,妙用两个成语,是说这位“神”医,既不能给病人带来吉兆吉祥吉利好运,也不能给患者以希望生机,真是无“吉”也无“生”,只会给人以痛苦和悔恨,甚至夺去了病人的生命。这副对联主要讽刺那些所谓的圣手神医到处招摇撞骗,无限夸大功效和技能的行径。所以请记住,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看广告看疗效。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此联说的是一位读书人清贫自守,又不想在朋友面前失面子的事情。在要去參加好朋友的生日庆典时,他急中生智,因为没有钱买酒,所以就带去了一瓶水,并向好朋友说道:“君子之交淡如!”他的好朋友知道他的处境,看他带了一瓶水来,于是就抓紧给他个台阶下:“醉翁之意不在。”上联语出《庄子》,原句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下联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原句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上联遗“水”,下联漏“酒”,此联出句自然发自内心,
  对句浑然天成,精妙绝伦。这幅对联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两人之间纯朴真挚的情谊。
  □□无命复何如,徒令上将挥袖笔
  □□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广州市关天培、张国栋寺的一副集句漏字联。上联句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筹笔驿》,原句为“关张无命复何如,徒令上将挥袖笔”;下联句出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原句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故意漏掉“关张”和“出师”,意在突出关天培、张国栋当年在虎门销烟战斗中的英雄气概。
  感时□溅泪
  恨别□惊心
  此联题于抗战时期,令人一望而知是杜甫《春望》诗的颔联。空缺的两个字是“花”“鸟”。
  作者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杜甫逃难还到处可见花鸟;如今日寇狂轰乱炸,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生灵涂炭,满眼望去,不见一点生机。人民连花鸟也看不到了,叫我如何写得出来呢?无花无鸟,没有生机,空出的两个字抒发了对日寇豺狼入侵的控诉,对国民党投降派不抵抗主义的愤慨之情。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亦作“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一名士为袁氏送了这副挽联。“万年”“千古”相对,非常严整;可“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上“中华民国”(或“中国人民”)四字呢?——袁世凯卖国害国,怎么能对得起中华民国(中国人民)呢?原来作者的用意正在于此。拉历史倒车,逆潮流而动的家伙,口是心非,以崇高的名义干卑鄙的勾当。作者巧妙地利用上下联字数的差异,表达出了“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这一深刻主题,言在此而意在彼,真可谓匠心独运,自成高格。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这是清代宗室王士卿因贪污而被罢官后,人们写的一副嵌名、集句漏字联。上联语出《战国策》,原句为“士为知己者死”;下联语出《北史》,原句为“卿本佳人,奈何为贼?”漏掉“者死”和“奈何为贼”后,此联所表达的意思是:“士卿”本为皇帝“知己”的“佳人”,却因触犯法律而成了“死人”和“贼人”。此联用漏字手法写来,真可谓把王士卿嘲讽得入木三分。可以说骂得含蓄蕴藉——不着“骂”字,却骂得犀利够狠,妙趣横生,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长庆学校。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相应字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所以,要写好考场作文,除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近年全国高考阅卷对优秀作文的界定来看,巧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可快速完成作文,提高作文成绩。2013年高考,梁培同学就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在50分钟写就题为《唱首歌,走下去》的作文:  唱首歌,走下去  ①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但在实际
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们大多处于家庭和社
文言文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美不胜收的形式,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可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文言文却已成为学生“三怕”之首,文言文课堂教学已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笔者在观摩了安吉高级中学顾文年老师执教的《逍遥游》后,一些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碎片逐渐被唤醒拼凑起来。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值得探究。《侍坐》可谓诗意的课堂,睿智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课堂教学智慧,比如善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侍坐》中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孔子为何与点”。  《侍坐》以“言志”为线索,
作为一个班主任,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盲目地生活着,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存在。所以,我们能做得还有很多,那就是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对于一位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学习,每天三分一的时间用于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尝尽学习的苦味。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会心生倦意;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学生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看着学生日以继夜的学习,我们疼在心里。但是,我们却
课堂应该是具有温度的,特别是语文课。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性学科,直接关乎人的精神领域,影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都不例外。其实,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能够找到许许多多调动学生情绪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温度。下面具体谈谈三种方法。  一、展示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兴趣  通常而言,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但实话实说,在我所带的班级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质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入阅读,精心设问必然成为关键。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问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
当下,各种语文流派纷杂热闹,仅以笔者所在区域而言,就有“文化语文”“情意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等,有些已经开枝散叶,自成气候,打出了自己的招牌。然而,笔者一直有种疑惑,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所谓的流派,都与语文学科的特质“情”与“境”,“文”与“法”脱不了干系,因此,流派的名头五花八门,其实其本质的追求依然大同小异。基于此,笔者尝试索性回归原点,研究“原味语文”,这里的“原味”有三
读李义山的诗,总是给人几多期冀,几多沉重和迷茫,总觉得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愁萦绕在心头,让人欲罢不能。在那迷离多变的意象群中,诗的主旨显得隐晦而难以把握。因此,李义山的诗成为诗界争议性最大的作品。  一、隐晦主题下的多元诠释  李商隐的爱情诗,大都主题隐晦,主旨不够明确,并且多以“无题”命题,更增加了诗歌理解上的难度。以《锦瑟》为例,尽管对本诗的主旨探讨解说众多,但仍无法得其真相。可见,要真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