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阅读理解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解读重要文本,一篇经典文本甚至会用一周的时间去讲解。可是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面对阅读理解试题,往往是束手无策,不知怎么答题,阅读部分失分过多,导致语文成绩偏低。每次考试都是这样,以至学生对语文考试失去信心,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语文要怎么学习?怎样做才能在考试中做好阅读理解呢?学生的这个困惑,引起了我的思考,分析了大量案例,得出了一些结论。今天,就以初中记叙文阅读为例,浅谈下试卷评讲中的阅读理解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文教学;考试;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考试对于记叙文的考查内容
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学习语文无用”是很多学生的共识。在学生的意识里,“学习语文无用”不是指语文这门学科无用,也不是指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无用,初中生年纪偏小,不会想那么深刻和长远,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无用”——考试这一关都过不了。中学的考试是很频繁的,但是每次考试,试卷的命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初中语文试卷一般分为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阅读、作文。其中阅读分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对记叙文的考查属于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在多次的试卷评讲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记叙文考查的命题热点。
(一)对文本中重要词语或者关键字的考查。
(二)考查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考查文本中的重点段落。
(四)对文本题目的考查。
(五)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六)考查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概括文本的故事情节。
(八)对文本中的人、事或者作者的观点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强的学生,是可以发现这些热点命题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自己是发现不了这些规律的。所以,教师在试卷评价中,分析文本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快速分析题干、明白考查方向的能力也很重要。学生题干都读不懂,不明白这道题考什么,又谈何正确回答问题呢?
二、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情感的培养。在试卷评讲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上面概括的八个命题热点,详细谈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一)记叙文阅读对重点词语或关键字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会××词或者×字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一种是“××词或者×字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例如:
(1)请体会“切割”一词在文中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窗前的母亲》——肖复兴。
(2)选文第⑵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掌心化雪》——丁立梅。
在记叙文阅读中,能被挑选出来的词语或者字,都是很常见,但是在文中必定有特殊的含义,往往也包含了人物的情感。教师在评讲时,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理解题干所给词语或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或字在文本中的含义;分析词语或字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有时候词语或字并没有包含人物情感,因为不是描写人物的,那就概括出词语或字所修饰对象的特点以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二)记叙文阅读中对重要句子的考查常见的命题方式有三
种:×××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请对××句子进行赏析。×××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样的句子,一般是有特殊含义,首先得弄明白这句话的描述对象,对象如果是人,可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如果是事,就要揣摩事情背后的意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句子,往往是独立成段的,作用在下面的重点段落中分析。请对×××句子进行赏析。这样的句子,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句子,首先弄清楚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其次要说出这种表达技巧起到什么效果,最后,要挖掘出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三)记叙文阅读中对重点段落的考查很简单,一般是考查首段、中间段落、尾段。命题方式大都是这样的:“请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首先确定这个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作用通常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进行。不同位置,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作用都不相同。首段:结构上的作用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做铺垫。中间段落:通常是过渡段或者属于插叙性质。过渡段的作用不再详述,学生都很熟悉。插叙的话,作用就很明了:结构上补充情节或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旨。尾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丰富人物形象。教师在评讲时,应提醒学生把各种作用写详细。例如:补充情节,要写出补充了什么情节;点明中心,要写出中心是什么。
(四)记叙文阅读中对题目的考查也是命题热点。但是无论命题形式是什么,都围绕一个主题:题目的作用。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点:题目是否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者语言很独特,作用是吸引读者;题目是否是文本的线索,如果是,就要答出线索的作用,这里不详述;题目是否暗示或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如果是,写出文章的主旨。
(五)记叙文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重要,所以是考查的重点。记叙文中对人物的塑造通常通过这三点:外表、性格、职业。其中性格经常借助于具体的事实来表现,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神态描写来体现。教师在评讲相关试题时,可以从这三点分析。对人物职业的描写不是每一篇记叙文都有的。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也很到位,但是在答题时往往写得太简单,应当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例如:×××人的性格特点是:热情、稳重。在答题时,一定要答出热情、稳重体现在哪儿。 (六)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不如小说中那么重要,但是偶尔还是会考查的。对环境描写的考查并不复杂,就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但是环境描写本身很复杂,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学生先分清楚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属于哪种性质,然后再答题。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回答);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具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详细);塑造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暗示人物的生活环境(具体);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一定写清楚为写什么做铺垫)。
(七)解读记叙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所以一直是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热点。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能通过几件事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学生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故事情节就复杂一点。主要是中间会有插叙。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弄清楚哪些叙述是围绕文本主旨展开的,哪些叙述是插叙,要剔除插叙部分,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部分来概括就行了。
(八)结合生活中的经历,对文本中的人、事或者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最近几年各地中考对记叙文的考查热点。通常出现在记叙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分值很高。这种命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观点正确、有理就行。可是很多学生抱怨这道题不好做,很难得满分。究其原因,发表观点并不难,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被很多学生忽略。教师在评讲时,提醒学生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其次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文本的分析,偏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这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这一特征的贯彻。但是,就语文试卷本身来说,则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而且偏重于对工具性这一特征的考查。所以,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不能只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去分析试卷,给出答案。在评讲阅读理解时,除了对文本进行分析,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题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相对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语文课文教学;考试;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考试对于记叙文的考查内容
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学习语文无用”是很多学生的共识。在学生的意识里,“学习语文无用”不是指语文这门学科无用,也不是指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无用,初中生年纪偏小,不会想那么深刻和长远,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无用”——考试这一关都过不了。中学的考试是很频繁的,但是每次考试,试卷的命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初中语文试卷一般分为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阅读、作文。其中阅读分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对记叙文的考查属于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在多次的试卷评讲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记叙文考查的命题热点。
(一)对文本中重要词语或者关键字的考查。
(二)考查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考查文本中的重点段落。
(四)对文本题目的考查。
(五)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六)考查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概括文本的故事情节。
(八)对文本中的人、事或者作者的观点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强的学生,是可以发现这些热点命题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自己是发现不了这些规律的。所以,教师在试卷评价中,分析文本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快速分析题干、明白考查方向的能力也很重要。学生题干都读不懂,不明白这道题考什么,又谈何正确回答问题呢?
二、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情感的培养。在试卷评讲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上面概括的八个命题热点,详细谈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一)记叙文阅读对重点词语或关键字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会××词或者×字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一种是“××词或者×字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例如:
(1)请体会“切割”一词在文中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窗前的母亲》——肖复兴。
(2)选文第⑵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掌心化雪》——丁立梅。
在记叙文阅读中,能被挑选出来的词语或者字,都是很常见,但是在文中必定有特殊的含义,往往也包含了人物的情感。教师在评讲时,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理解题干所给词语或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或字在文本中的含义;分析词语或字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有时候词语或字并没有包含人物情感,因为不是描写人物的,那就概括出词语或字所修饰对象的特点以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二)记叙文阅读中对重要句子的考查常见的命题方式有三
种:×××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请对××句子进行赏析。×××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样的句子,一般是有特殊含义,首先得弄明白这句话的描述对象,对象如果是人,可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如果是事,就要揣摩事情背后的意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句子,往往是独立成段的,作用在下面的重点段落中分析。请对×××句子进行赏析。这样的句子,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句子,首先弄清楚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其次要说出这种表达技巧起到什么效果,最后,要挖掘出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三)记叙文阅读中对重点段落的考查很简单,一般是考查首段、中间段落、尾段。命题方式大都是这样的:“请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首先确定这个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作用通常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进行。不同位置,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作用都不相同。首段:结构上的作用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做铺垫。中间段落:通常是过渡段或者属于插叙性质。过渡段的作用不再详述,学生都很熟悉。插叙的话,作用就很明了:结构上补充情节或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旨。尾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丰富人物形象。教师在评讲时,应提醒学生把各种作用写详细。例如:补充情节,要写出补充了什么情节;点明中心,要写出中心是什么。
(四)记叙文阅读中对题目的考查也是命题热点。但是无论命题形式是什么,都围绕一个主题:题目的作用。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点:题目是否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者语言很独特,作用是吸引读者;题目是否是文本的线索,如果是,就要答出线索的作用,这里不详述;题目是否暗示或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如果是,写出文章的主旨。
(五)记叙文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重要,所以是考查的重点。记叙文中对人物的塑造通常通过这三点:外表、性格、职业。其中性格经常借助于具体的事实来表现,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神态描写来体现。教师在评讲相关试题时,可以从这三点分析。对人物职业的描写不是每一篇记叙文都有的。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也很到位,但是在答题时往往写得太简单,应当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例如:×××人的性格特点是:热情、稳重。在答题时,一定要答出热情、稳重体现在哪儿。 (六)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不如小说中那么重要,但是偶尔还是会考查的。对环境描写的考查并不复杂,就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但是环境描写本身很复杂,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学生先分清楚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属于哪种性质,然后再答题。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回答);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具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详细);塑造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暗示人物的生活环境(具体);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一定写清楚为写什么做铺垫)。
(七)解读记叙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所以一直是记叙文阅读考查的热点。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能通过几件事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学生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故事情节就复杂一点。主要是中间会有插叙。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弄清楚哪些叙述是围绕文本主旨展开的,哪些叙述是插叙,要剔除插叙部分,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部分来概括就行了。
(八)结合生活中的经历,对文本中的人、事或者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最近几年各地中考对记叙文的考查热点。通常出现在记叙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分值很高。这种命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观点正确、有理就行。可是很多学生抱怨这道题不好做,很难得满分。究其原因,发表观点并不难,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被很多学生忽略。教师在评讲时,提醒学生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其次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文本的分析,偏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这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这一特征的贯彻。但是,就语文试卷本身来说,则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而且偏重于对工具性这一特征的考查。所以,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不能只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去分析试卷,给出答案。在评讲阅读理解时,除了对文本进行分析,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题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相对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