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manj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有效教学”研究一时间成了教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是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点。
  一、学校语文教学的起点
  语文教学从何教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给我们的孩子打下什么样的语言底色的问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早已盛行的情况下,中国孩子语文教育的起点是幼儿园而不是小学。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母语教学是从认读、书写、记忆汉语拼音开始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母语(语言)教育从一开始接触的是拼音字母而不是汉字笔画,是“a、o、e”而不是点、撇、捺。
  从“音”而不是从“形”入手的母语教学,是跟汉字的表意这一本质属性相背离的。这样做的弊病在于,它没能使汉字的表意特征及基本的框架结构成为孩子最初的、最深的记忆,而对汉字结构认识模糊正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人不管学什么,入门时的感性认识是极为重要的(“先入为主”此之谓也),典型的例子,便是乡音难改。面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状,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就落下了日后写错别字的“病根”了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母语教育还是应该从汉字的基本笔画,以及“人、口、手、山、月、水、火、土”等这些笔画简单、造字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形象字开始。如果把汉语拼音比作奶粉的话,那么这些知识无疑便母乳、初乳,应该让孩子先吃什么,这是常识,无须多说。
  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确实十分重要,但读写汉语拼音应不应成为中国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课”,以及汉语拼音应该学到(特别是考到)什么程度,是应该好好探讨一番的。
  二、基础知识训练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不知要做多少道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题,到头来很多人依旧是错别字连篇。问题出在哪儿?
  应该说,绝大多数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考试题出得并不“基础”。“基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以字词为例,汉语字词的量大得惊人,而人们常见、常用的基本字词却是很有限的。字词基础训练的范围应圈定在常用字和教科书上出现过的次常用字上。然而,在语文试题、习题上却频频出现生僻的字。语文教师都知道,脱离语境的字词训练是低效、无效的,许多非常用字的音和义,老师也是见一次查一次,学生往往是做过即忘。这种考查方式,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来目的。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汉语言文字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化。比如,林荫(阴)道、杀一儆(警)百、指责(摘)等词的两种写法就有待“进化”为一种。再如,“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本是一个单纯词,是不可以拆开来单用的,而现实中“望某某兴叹”的说法、用法已是随处可见;“幽默”是外来音译词,同样是不能拆开来单用的,而“幽某某一默”也已被广泛接受。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新义,出现了原有义与新生义并存的现象。比如,“感同身受”和“古色古香”这两个曾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出现过的成语,当年遭到排斥的新生义现在已经得到了确认并写进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类似的成语如“出尔反尔”“空穴来风”“想入非非”等,还有很多。
  令人不解的是,一些试卷的命题者(近几年,高考在基础知识考查上难度明显降低,但一些地方的“模拟”考试题仍然偏难),就像是存心跟母语作对似的,专门把汉语中那些繁难生僻的甚至是含混、有歧义、不够科学,当然也是有待“进化”的东西挑出来,编成题目来考查学生,却忽视真正的、有用且常用的基础知识。笔者认为,这种命题方式是有待商榷的。
  三、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语法分析,加深学生对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但这样的语法分析宜粗不宜细,对文言虚词的分析尤应如此。
  大量地使用虚词是文言文的一个显著特征,用得最多的四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名词。文言虚词不虚,说的正是文言虚词使用的广泛和功能的丰富。但是,我们在对文言虚词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古代文人为什么如此“钟情”虚词。笔者认为,古人除了用虚词来表明一定的语法关系外,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一是用虚词来断句,因为文言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点,不少虚词担当了标点的作用;二是舒缓音节,增强乐感和韵味。跟现代人朗读文章不一样,古人是吟诵文章,如果去掉了某些虚词,在表意上虽没有什么妨碍,然而文章却就没法吟诵了。
  不懂得古今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就会干吃力不讨好的傻事。比如,用现代语法体系去分析文言虚词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做,专业的研究者未尝不可,但要求中学生也这样做,不但超出了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会破坏文言文的美感,使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例如,文言虚词“之”有个用法是“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先前是在大学语文课上这样讲的,现在初中语文课上也这样讲,并且还作为一个知识点时常出现在语文试卷上。其实,就“之”的这种用法,古人主要的还是从便于吟诵的角度来考虑的——“主谓短语”作句子成分,这个句子基本上就是个长句子,于是就用“之”来舒缓一下音节,稍做停顿或延长。对于诸如此类的文言虚词用法,我们在教学中实在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少数已实词化的虚词须作必要的解释外,绝大多数文言虚词应让学生通过朗读来领悟,切不可搞字字落实。文言文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位语文教育名家几十年前就说过的那句话:彻底地翻译加彻底地背诵。
  四、作文的教与改
  写作文一要有思考能力,二要有表达能力。作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要培养起学生的思考能力,光靠两到三周一节(一些地方规定的中学作文“标准量”是每学期不少于六篇)的“作文课”是肯定不行的。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示范和引领是极为重要的。而现在,语文(不只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危机、危险便是教师群体缺乏思维活力。作文辅导课上,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去激活、提升学生的思考(思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以此打开他们的写作思路,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写作。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写。但实际教学当中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时间写,二是教师批得匆忙。学生没时间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问题的表象,没有兴趣作文才是问题的实质。人往往是这样的,他只要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有时间、就会“挤”时间去做这件事。“乐此”才会“不疲”。在作文兴趣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写应试作文已经成了学生作文兴趣的“头号杀手”。笔者认为,在我们尚未找到破解应试作文的良方的时候,以下两件事最好不要做:第一,加大高考作文的分值比例;第二,高中非毕业班的作文教学跟高考接轨。为了保护并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高一、高二阶段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地写作。
  笔者所供职学校的语文组在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些做法上采用了鼓励学生写随笔的方法。由于随笔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文体自由开放,又没有不得少于多少字的刚性规定,学生写起来便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做会妨碍学生提高作文的应试成绩。学生在高一、高二年级打下厚实的写作基础(通俗的说法是“把手写熟”),到高三时再“格式化”,应试效果会更好。
  至于教师批改作文较为匆忙,这倒是千真万确的。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确实课务繁重,压力很大;而教学中一些形式主义的内容,又使得他们无法安下心来做长效的事。
  在语文教师的课务负担中,作文批改无疑是第一负担。有些教育管理者似乎是很懂、也很重视作文教学,在教学检查中,总喜欢对语文老师的作文批改提出指导和批评意见。某些教育领导甚至对作文批改提出了如下具体而苛刻的要求:错别字都要挑出来,病句都要改过来,篇篇作文都要有眉批和总批。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个语文教师通常要任教双班100来位学生,如果像这样地一周批改一次作文,即使不做其他事,也能把他累垮。
  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作文”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作文训练(语言实践)的次数(最好是一周一作),就必须破除在作文批改上那些不切实际的指令性教条。在笔者看来,作文批改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即可:第一,将所有学生的作文通读一篇,并按统一尺度打一个分数或评一个等第;第二,把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尽可能地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在病句和疑似病句下面画线并打上问号;第三,将写得好的作文筛选出来并在班上朗读交流,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向校刊、校报,以及相关的期刊投稿。做到这三点,作文批改工作就做到了扎实、高效。
其他文献
依据全计算法设计C60混凝土,研究煤矸石作掺合料在不同掺量下对新拌混凝土含气量、凝结时间、坍落度及坍落度保持能力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作用机理;而且还将煤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