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一、“走进教材”——“进入”文本,“浸入”文本
“走进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进入”文本,深入研读,准确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合理解读作者需要表达的情理,从而领会文本的主旨。其次要求教师“浸入”文本,入境入情地反复品读,和作者同悲共喜;同时,还必须对文本的重点词语、优美句段、精彩语篇,甚至每一处的标点都要认真品味,细细咀嚼,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主旨与情感,获得个体感悟,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深入研读时,还须广泛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比如,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与作者的原文有没有什么删改、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等等,在广阔、丰富的信息背景下再去研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比如《金子》一文,如果对文本语言作了认真的研读和仔细的推敲,教学时就不会只引导学生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文本中“彼得若有所悟”应该引发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他 “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所“悟”?又是什么让他有所“悟”的?认真研读、仔细推敲后发现,三天的大雨让土地上萌生出片片新草,善于观察思考的彼得看到这一现象后“若有所悟”:在这块地里虽然没能挖到金子,但这块土地很肥沃,如果用来种花种草,一定能从中获得金子(财富)。“五年”的努力,彼得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这儿唯一找到“真金”的人。这样引导,学生一定能感悟到彼得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他的勤劳,更来自于他的思考(当这条路走不通或钻进死胡同时,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收获)与执著(五年的坚持)。
“为学犹掘井”(张九功语)。研读教材同样如挖井,只有深挖,才能得到清清之水;只有走进文本,进行深度研读,才能深刻感知文本的内涵,切身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跳出教材”——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跳出教材”,需要教师从文本中走出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好这篇文本的,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文章哪部分写得最精彩?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哪些写作手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有何精妙之处?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如《艾滋病小斗士》,课题为什么用“小斗士”而不用“小战士”?《爱如莱莉》中的“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多次反复有什么作用?《水》一文中母亲说“你们都饿坏了”中“饿”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绝妙之处?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是否深入到文本语言的深处,关注“平常”“神奇”“惟一”等词,是否读出作者写家乡的柳的目的所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作者为什么要写三个事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细细品味,获得独到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感受。
“跳出教材”,重在品味语言,体悟作者个性、灵性的语言表达,重在对文本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走进教材”、“跳出教材”——换个角度审视文本
换个角度审视文本,努力寻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换一个角度审视教材,教师还要再一次同时经历“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这篇课文,除了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外,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思维发展提供什么呢?
对于文本,(1)教师需要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或教学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的,文本的分析切入口可以是课文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或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语,我们教师就是要努力找到这个切入口,从而带动全篇;(2)反复研读本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努力挖掘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实践的资源;(3)诵读精美语言,品析语言魅力,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形成语感;(4)揣摩语言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写作。
张志公曾说过:“语文教学,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也就是从语文形式——思想内容——语文形式,就这样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教师研读教材不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有位教师执教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经过深入研读,他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课前背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芙蓉楼送辛渐》,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课上,先让学生初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初步了解词的大致内容;再读,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走进词的意境;三读,品味词的语言,寻找“词眼”(迁移阅读方法),品味精妙的字词,感受词的境界;接着,拓展阅读另一首《如梦令》,让学生大致了解这类小令的特点,最后再阅读《声声慢》,借助注释学生能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并再次引导学生寻找“词眼”,再次迁移运用阅读方法。
这个设计获得如下效果:(1)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真正、务实的阅读过程;(2)循序渐进地走进再走出整首词,学生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3)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由找诗眼到找词眼,是迁移阅读方法的过程。
(责编夏天)
一、“走进教材”——“进入”文本,“浸入”文本
“走进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进入”文本,深入研读,准确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合理解读作者需要表达的情理,从而领会文本的主旨。其次要求教师“浸入”文本,入境入情地反复品读,和作者同悲共喜;同时,还必须对文本的重点词语、优美句段、精彩语篇,甚至每一处的标点都要认真品味,细细咀嚼,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主旨与情感,获得个体感悟,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深入研读时,还须广泛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比如,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与作者的原文有没有什么删改、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等等,在广阔、丰富的信息背景下再去研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比如《金子》一文,如果对文本语言作了认真的研读和仔细的推敲,教学时就不会只引导学生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文本中“彼得若有所悟”应该引发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他 “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所“悟”?又是什么让他有所“悟”的?认真研读、仔细推敲后发现,三天的大雨让土地上萌生出片片新草,善于观察思考的彼得看到这一现象后“若有所悟”:在这块地里虽然没能挖到金子,但这块土地很肥沃,如果用来种花种草,一定能从中获得金子(财富)。“五年”的努力,彼得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这儿唯一找到“真金”的人。这样引导,学生一定能感悟到彼得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他的勤劳,更来自于他的思考(当这条路走不通或钻进死胡同时,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收获)与执著(五年的坚持)。
“为学犹掘井”(张九功语)。研读教材同样如挖井,只有深挖,才能得到清清之水;只有走进文本,进行深度研读,才能深刻感知文本的内涵,切身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跳出教材”——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跳出教材”,需要教师从文本中走出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好这篇文本的,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文章哪部分写得最精彩?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哪些写作手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有何精妙之处?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如《艾滋病小斗士》,课题为什么用“小斗士”而不用“小战士”?《爱如莱莉》中的“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多次反复有什么作用?《水》一文中母亲说“你们都饿坏了”中“饿”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绝妙之处?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是否深入到文本语言的深处,关注“平常”“神奇”“惟一”等词,是否读出作者写家乡的柳的目的所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作者为什么要写三个事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细细品味,获得独到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感受。
“跳出教材”,重在品味语言,体悟作者个性、灵性的语言表达,重在对文本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走进教材”、“跳出教材”——换个角度审视文本
换个角度审视文本,努力寻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换一个角度审视教材,教师还要再一次同时经历“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这篇课文,除了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外,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思维发展提供什么呢?
对于文本,(1)教师需要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或教学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的,文本的分析切入口可以是课文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或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语,我们教师就是要努力找到这个切入口,从而带动全篇;(2)反复研读本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努力挖掘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实践的资源;(3)诵读精美语言,品析语言魅力,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形成语感;(4)揣摩语言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写作。
张志公曾说过:“语文教学,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也就是从语文形式——思想内容——语文形式,就这样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教师研读教材不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有位教师执教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经过深入研读,他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课前背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芙蓉楼送辛渐》,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课上,先让学生初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初步了解词的大致内容;再读,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走进词的意境;三读,品味词的语言,寻找“词眼”(迁移阅读方法),品味精妙的字词,感受词的境界;接着,拓展阅读另一首《如梦令》,让学生大致了解这类小令的特点,最后再阅读《声声慢》,借助注释学生能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并再次引导学生寻找“词眼”,再次迁移运用阅读方法。
这个设计获得如下效果:(1)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真正、务实的阅读过程;(2)循序渐进地走进再走出整首词,学生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3)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由找诗眼到找词眼,是迁移阅读方法的过程。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