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去”和“跳出来” 研透教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53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一、“走进教材”——“进入”文本,“浸入”文本
  “走进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进入”文本,深入研读,准确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合理解读作者需要表达的情理,从而领会文本的主旨。其次要求教师“浸入”文本,入境入情地反复品读,和作者同悲共喜;同时,还必须对文本的重点词语、优美句段、精彩语篇,甚至每一处的标点都要认真品味,细细咀嚼,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主旨与情感,获得个体感悟,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深入研读时,还须广泛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比如,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与作者的原文有没有什么删改、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等等,在广阔、丰富的信息背景下再去研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比如《金子》一文,如果对文本语言作了认真的研读和仔细的推敲,教学时就不会只引导学生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文本中“彼得若有所悟”应该引发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他 “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所“悟”?又是什么让他有所“悟”的?认真研读、仔细推敲后发现,三天的大雨让土地上萌生出片片新草,善于观察思考的彼得看到这一现象后“若有所悟”:在这块地里虽然没能挖到金子,但这块土地很肥沃,如果用来种花种草,一定能从中获得金子(财富)。“五年”的努力,彼得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这儿唯一找到“真金”的人。这样引导,学生一定能感悟到彼得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他的勤劳,更来自于他的思考(当这条路走不通或钻进死胡同时,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收获)与执著(五年的坚持)。
  “为学犹掘井”(张九功语)。研读教材同样如挖井,只有深挖,才能得到清清之水;只有走进文本,进行深度研读,才能深刻感知文本的内涵,切身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跳出教材”——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跳出教材”,需要教师从文本中走出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好这篇文本的,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文章哪部分写得最精彩?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哪些写作手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有何精妙之处?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如《艾滋病小斗士》,课题为什么用“小斗士”而不用“小战士”?《爱如莱莉》中的“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多次反复有什么作用?《水》一文中母亲说“你们都饿坏了”中“饿”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绝妙之处?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是否深入到文本语言的深处,关注“平常”“神奇”“惟一”等词,是否读出作者写家乡的柳的目的所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作者为什么要写三个事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细细品味,获得独到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感受。
  “跳出教材”,重在品味语言,体悟作者个性、灵性的语言表达,重在对文本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走进教材”、“跳出教材”——换个角度审视文本
  换个角度审视文本,努力寻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换一个角度审视教材,教师还要再一次同时经历“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这篇课文,除了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外,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思维发展提供什么呢?
  对于文本,(1)教师需要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或教学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的,文本的分析切入口可以是课文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或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语,我们教师就是要努力找到这个切入口,从而带动全篇;(2)反复研读本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努力挖掘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实践的资源;(3)诵读精美语言,品析语言魅力,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形成语感;(4)揣摩语言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写作。
  张志公曾说过:“语文教学,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也就是从语文形式——思想内容——语文形式,就这样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教师研读教材不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有位教师执教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经过深入研读,他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课前背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芙蓉楼送辛渐》,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古诗的“诗眼”,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课上,先让学生初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初步了解词的大致内容;再读,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走进词的意境;三读,品味词的语言,寻找“词眼”(迁移阅读方法),品味精妙的字词,感受词的境界;接着,拓展阅读另一首《如梦令》,让学生大致了解这类小令的特点,最后再阅读《声声慢》,借助注释学生能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并再次引导学生寻找“词眼”,再次迁移运用阅读方法。
  这个设计获得如下效果:(1)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真正、务实的阅读过程;(2)循序渐进地走进再走出整首词,学生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3)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由找诗眼到找词眼,是迁移阅读方法的过程。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而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信息单向传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
【正】意境悠远的水墨山水画深受国人喜爱,其实,外国也有"水墨山水",并且还住在瓶子里。这是美国艺术家Jim Dingilian创作的玻璃瓶水墨画,画笔可是蜡烛与棉签。他利用熏烟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利于个体发展”,让阅读彰显个性的美丽呢?  一、同教材,同进度,要求不一   在同一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同教材,同进度,同要求”无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解决“班集体”与“个性化”之间的这种矛盾,可做出以下几种形式的调整:一是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二是同教材
雕刻师傅对作品打样后、进行正式创作前的心得材料:“须知,它是丰满的,充满水分的,活力的。”  梁先生的家具厂在京郊顺义,我们一行驱车造访。  这是北京最好的时节。早上出门太阳照在身上,一点儿不热,早就听说梁先生是一位严谨的人,他一直把积庆堂出品的中式家具视作艺术作品,在他眼中京郊的这个家具厂本来就是艺术工作室。  工作室坐落在一个静谧的村子里,不好找。汽车驶入厂区,东面有一片稀疏的树林,南面有一段
2009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畜牧业受到大面积影响。通观全年,北美市场整体处于亏损,欧盟市场基本稳定,而我国畜产品市场呈现先抑后扬态势,总体来说取得较好成绩。2010年,世界畜牧业发
现在为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所接受的是李泽厚先生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是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意义上才可实现的主客观的统一。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
本刊讯日前,依诺瓷砖西安旗舰店隆重开业。
状物作文所描写的对象多为动物、植物,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恰恰缺乏观察力,因而对状物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笔。观察力需要培养,学生只有认识到自身观察角度、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