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部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着现实生活。弗洛伊德认为:幼儿的游戏并不是一面镜子,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谁,模仿谁,是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的。本研究以大班幼儿参与“医院”游戏为例,探究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表现出角色选择倾向时教师应采取何种指导策略,通过案例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确实存在较明显的角色选择倾向,通过分析产生幼儿的游戏角色选择倾向的原因,最终对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如何应对幼儿角色选择倾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角色游戏;角色选择;指导策略
一、活动背景
医院游戏作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一种,无疑是许多幼儿向往着参与的,无论是在哪个年龄段,许多孩子们都向往着自己能在医院游戏里当医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看病,操作着医生的工具,孩子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收获着游戏的快乐。当然,医院游戏中也需要病人,扮演医生还是病人是幼儿的自主选择,而幼儿对角色的选择,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某一角色的情感。当某一游戏角色受到幼儿的追捧,总会有幼儿因为没有扮演自己想选择的角色而失落。面对角色游戏中幼儿角色选择倾向的现状,探究教师的合理指导策略是必要的。
二、活动目标
本研究通过观察龙华小学幼儿园大一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医院”中对医生角色的选择的倾向以及教师的指导,分析在“医院”这一角色游戏中,幼儿产生角色选择倾向的原因,探究教师在幼儿角色选择的背景下的指导策略。
三、案例呈现与分析
案例:
小畅今天当上了医生,他穿着白大褂,摆弄着自己面前的听诊器,微笑着。有一个小朋友来看病了,他耐心地问着:“你哪里不舒服?”仔细地用听诊器在那个小朋友身上听着,可是,在这个病人走了之后,虽然医院门外人来人往,却一直没有病人再来看病了。刚开始的4分钟,小畅还只是摆弄着处方笺和听诊器,在接下来的3分钟,他开始在小椅子上扭来扭去,用笔在处方笺上涂鸦,这时,药房那边的小农进过,他笑着把自己画的画拿给小农看,两个孩子捂着嘴笑了,小农接着去包药了,小畅又一个人看了看他的画,他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到药房去了。现在,医院没有医生坐诊了,又过了5分钟,来了两个小女孩来看病,可是没有医生,一个小女孩跑到了药房,说:“你是医生吗?”这时候,小畅和小农都听到了,可是小畅没有回答,低下头继续包药,他自言自语:“我现在是包药的医生了。”小女孩继续问:“你是医生吗?”小农看着小女孩,点点头,他来到看诊台为小女孩看病。
分析:
小畅选择了医生这一游戏角色,在游戏中,因为病人太少,游戏材料过于单一等原因,在消极等待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畅不愿意再当看诊的医生了,而小农接替小畅当了医生,在接下来游戏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到,小畅依然会选择医生这一角色,只是他更倾向于去药房工作,在游戏中的消极等待似乎不足以影响幼儿的游戏角色选择。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以下结论:
(一)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存在较明显的角色选择倾向。在收集到的15个观察案例中,幼儿用语言、肢体、表情等方式表现出的自己更倾向于选择“医生”这一游戏角色的现象有12次。结合对其他大班教师的访谈结果,本园“警察局”游戏中,也出现了幼儿倾向选择“警察”这一角色的情况。
(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产生角色选择倾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教师的观察记录和对孩子们的访谈,我们将幼儿倾向选择“医生”这一游戏角色的原因梳理如下:幼儿有去医院就诊的生活经历,对医生这一角色比较熟悉,有情感认知基础;幼儿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希望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医生来消除恐惧;出于对医生的器械等游戏材料的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扮演医生的过程中与病人的交流,体验帮助病人的成就感;家长及身边他人表现出的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积极认可及尊重,也是影响幼儿对“医生”角色认知的因素。
(三)在角色游戏中,基于幼儿出现角色选择倾向的背景,应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幼儿存在较明显的游戏角色选择的倾向,游戏中幼儿会因没有选择到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会产生失望情緒,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发挥作用。
五、建议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选择
幼儿出现角色选择倾向,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选择,游戏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但也并不是要完全照搬生活中的场景。在游戏中,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有时候幼儿对游戏角色的定位也许没有那么清晰,孩子之间是存在自发的我当医生,那你当病人,然后我们再轮换这样的场景的,甚至在孩子的游戏中,他会自己给自己打针、包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大胆一点,放开医生这一角色设定,游戏中有固定的医生,也可以有自发的医生,到底如何去设置医生这一角色以及职责,更多还是要与孩子商量,少一些老师的预设,多一些孩子的思考,哪怕是不合理的,通过探索让孩子习得经验,这才是游戏背后的价值。
(二)渗透材料与环境的隐性指导,抓住教育的契机
在幼儿出现角色选择倾向的背景下,教师应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同时,积极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正如在案例一中,孩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语言指导,而教师只是但单纯地给予提议,并未采用一些直观的,适宜孩子理解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时候,用环境的设置帮助幼儿理解也许会更加合适。比如:在医院里投放定点闹钟,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制作医生和病人的轮流标识牌,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轮流”就是指时间到了,病人和医生需要交换角色。等待幼儿探索和理解什么是“轮流”,体会时间的概念。
(三)充分发挥建构指导作用
在场景二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孩子们喜欢当医生,医生这一角色满足了孩子扮演、体验的需求,但当医生成为消极等待病人的游戏角色时,孩子在其中获得的游戏体验难免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候,教师可以在游戏后的建构指导中引导幼儿关注医生为什么会无所事事这一问题,和幼儿一起谈论在材料投放、游戏分工上做出哪些改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和梳理,幼儿的游戏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孙青.角色游戏中幼儿角色选择的研究-以N市Z幼儿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陶玮.幼儿园区角游戏中教师指导的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
关键词:角色游戏;角色选择;指导策略
一、活动背景
医院游戏作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一种,无疑是许多幼儿向往着参与的,无论是在哪个年龄段,许多孩子们都向往着自己能在医院游戏里当医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看病,操作着医生的工具,孩子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收获着游戏的快乐。当然,医院游戏中也需要病人,扮演医生还是病人是幼儿的自主选择,而幼儿对角色的选择,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某一角色的情感。当某一游戏角色受到幼儿的追捧,总会有幼儿因为没有扮演自己想选择的角色而失落。面对角色游戏中幼儿角色选择倾向的现状,探究教师的合理指导策略是必要的。
二、活动目标
本研究通过观察龙华小学幼儿园大一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医院”中对医生角色的选择的倾向以及教师的指导,分析在“医院”这一角色游戏中,幼儿产生角色选择倾向的原因,探究教师在幼儿角色选择的背景下的指导策略。
三、案例呈现与分析
案例:
小畅今天当上了医生,他穿着白大褂,摆弄着自己面前的听诊器,微笑着。有一个小朋友来看病了,他耐心地问着:“你哪里不舒服?”仔细地用听诊器在那个小朋友身上听着,可是,在这个病人走了之后,虽然医院门外人来人往,却一直没有病人再来看病了。刚开始的4分钟,小畅还只是摆弄着处方笺和听诊器,在接下来的3分钟,他开始在小椅子上扭来扭去,用笔在处方笺上涂鸦,这时,药房那边的小农进过,他笑着把自己画的画拿给小农看,两个孩子捂着嘴笑了,小农接着去包药了,小畅又一个人看了看他的画,他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到药房去了。现在,医院没有医生坐诊了,又过了5分钟,来了两个小女孩来看病,可是没有医生,一个小女孩跑到了药房,说:“你是医生吗?”这时候,小畅和小农都听到了,可是小畅没有回答,低下头继续包药,他自言自语:“我现在是包药的医生了。”小女孩继续问:“你是医生吗?”小农看着小女孩,点点头,他来到看诊台为小女孩看病。
分析:
小畅选择了医生这一游戏角色,在游戏中,因为病人太少,游戏材料过于单一等原因,在消极等待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畅不愿意再当看诊的医生了,而小农接替小畅当了医生,在接下来游戏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到,小畅依然会选择医生这一角色,只是他更倾向于去药房工作,在游戏中的消极等待似乎不足以影响幼儿的游戏角色选择。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以下结论:
(一)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存在较明显的角色选择倾向。在收集到的15个观察案例中,幼儿用语言、肢体、表情等方式表现出的自己更倾向于选择“医生”这一游戏角色的现象有12次。结合对其他大班教师的访谈结果,本园“警察局”游戏中,也出现了幼儿倾向选择“警察”这一角色的情况。
(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产生角色选择倾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教师的观察记录和对孩子们的访谈,我们将幼儿倾向选择“医生”这一游戏角色的原因梳理如下:幼儿有去医院就诊的生活经历,对医生这一角色比较熟悉,有情感认知基础;幼儿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希望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医生来消除恐惧;出于对医生的器械等游戏材料的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扮演医生的过程中与病人的交流,体验帮助病人的成就感;家长及身边他人表现出的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积极认可及尊重,也是影响幼儿对“医生”角色认知的因素。
(三)在角色游戏中,基于幼儿出现角色选择倾向的背景,应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幼儿存在较明显的游戏角色选择的倾向,游戏中幼儿会因没有选择到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会产生失望情緒,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发挥作用。
五、建议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选择
幼儿出现角色选择倾向,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选择,游戏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但也并不是要完全照搬生活中的场景。在游戏中,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有时候幼儿对游戏角色的定位也许没有那么清晰,孩子之间是存在自发的我当医生,那你当病人,然后我们再轮换这样的场景的,甚至在孩子的游戏中,他会自己给自己打针、包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大胆一点,放开医生这一角色设定,游戏中有固定的医生,也可以有自发的医生,到底如何去设置医生这一角色以及职责,更多还是要与孩子商量,少一些老师的预设,多一些孩子的思考,哪怕是不合理的,通过探索让孩子习得经验,这才是游戏背后的价值。
(二)渗透材料与环境的隐性指导,抓住教育的契机
在幼儿出现角色选择倾向的背景下,教师应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同时,积极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正如在案例一中,孩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语言指导,而教师只是但单纯地给予提议,并未采用一些直观的,适宜孩子理解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时候,用环境的设置帮助幼儿理解也许会更加合适。比如:在医院里投放定点闹钟,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制作医生和病人的轮流标识牌,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轮流”就是指时间到了,病人和医生需要交换角色。等待幼儿探索和理解什么是“轮流”,体会时间的概念。
(三)充分发挥建构指导作用
在场景二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孩子们喜欢当医生,医生这一角色满足了孩子扮演、体验的需求,但当医生成为消极等待病人的游戏角色时,孩子在其中获得的游戏体验难免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候,教师可以在游戏后的建构指导中引导幼儿关注医生为什么会无所事事这一问题,和幼儿一起谈论在材料投放、游戏分工上做出哪些改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和梳理,幼儿的游戏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孙青.角色游戏中幼儿角色选择的研究-以N市Z幼儿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陶玮.幼儿园区角游戏中教师指导的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