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思考刍议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越来越多的娱乐形式出现在生活中,并且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传播媒介。但是一些传统的媒介形式和娱乐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并逐渐没落,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目前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要结合当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现状,以及限制其发展的因素进行考量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且参考一些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具体文献资料,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问题 思考探索;建议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97-02
  一、前言
  影响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一些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以及新媒体领域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精神文化受到冲击。不仅如此,观众的审美心理变化以及欣赏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大有不同,更加无法适应民族歌剧发展的需要。在民族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歌剧的剧本创作也缺乏展现其自身的特点,导致剧本创作的问题较为严重。除此之外,当前的文艺歌剧理论还不够健全,对歌剧理论的建设不够重视,也缺乏培养后备人才,导致歌剧表演人才缺乏年轻力量,影响了歌剧的发展,也需要根据这些影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进行改进。
  二、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阻碍
  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的阻碍,需要结合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话剧等新形式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文化形式造成了很大冲击,尤其是民族歌剧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固步自封, 越来越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越来越难以创作出符合大众欣赏水平,又不失去民族歌剧原有特点的新歌剧。不仅如此,缺乏发展民族歌剧的良好社会环境,民族歌剧不能够服务于生活,没有服务于人民大众。缺乏了解人民大众的口味,难以创作出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的新作品。
  (二)歌剧缺乏培养后备人才
  民族歌剧的兴趣培养未能从孩子抓起,缺乏将歌剧演唱的形式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尤其是缺乏开展一些歌剧交流活动周等。民族歌剧表演的艺术实践模式仍然缺乏培养经验。在高等教育的培养阶段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民族歌剧越来越缺耐心和热情。缺乏向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民族歌剧课程,同时也缺乏引导学生理论学习和表演实践。除此之外,未向非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选修课程,不符合培养高校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的目标。缺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
  (三)缺乏向西方歌剧交流经验
  发展文化产业缺乏综合条件的支持,尤其是缺乏经济条件支持,没有坚实的经济做后盾,缺乏向外部交流经验,尤其缺乏开展中西歌剧的交流活动。民族歌剧从产生到发展虽然一直深受西方歌剧的影响,但是发展的方式未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改变,没有积极改进西方歌剧优秀的创作技法,没有广泛吸纳人才,许多优秀歌剧毕业生被签约到国外知名歌剧院和专业的合唱团,回国发展民族歌剧的人才并不多,民族歌剧作品的创作质量不高。大众不重视欣赏民族歌剧,制约了民族歌剧发展。
  (四)民族歌剧不够具有特色
  我国传统民族戏曲的发展对民族歌剧的影响未能够有效利用,民族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缺乏自身的独特个性,只是粗浅地借鉴了西方歌剧发展的经验,缺乏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融合成戏剧的形式。中国民族歌剧在形成过程中,缺乏显示人物间感情的对立与碰撞,没有给观众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仅如此,剧情不够完整,在创作时缺乏对民族戏曲的音乐构造与音乐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在创作的风格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区别,难以展现其生动逼真的情况。
  (五)缺乏外部力量支持
  民族歌剧的发展离不开词曲作者的创作,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浅薄,作品无法兼具时代性、创新性。不仅如此,缺乏对有影响力的经典唱段的高水平改编,难以对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作品方面的保障。除此之外,缺乏积极引导,尤其是官方积极引导。民族歌剧相较西方歌剧的演出较少,并且票价高昂,难以成为大众娱乐休闲方式的选择,目前民族歌剧还无法接地气走近群众,无法让观看民族歌剧成为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开展民族歌剧团体交流演出,没有举办免费歌剧展演,也缺乏组织歌剧团体下乡演出等活动引导观众。
  三、中国民族歌剧摆脱发展阻碍的建議
  (一)确保歌剧创作是以戏剧的特性为基本前提
  在实质性的歌剧创作中,音乐的元素和音乐的风格与歌剧艺术风格以及受众群体息息相关。歌剧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艺术门类,无论是音乐特征还是表演形式都必须相适应。一旦歌剧中的音乐风格难以贴合现实的表演艺术,那么音乐的节奏以及故事情节之间就会产生不融洽情况,音乐节奏和故事情节双方之间呈现出不贴合,使民族歌剧失去其独特的优越性。歌剧音乐是以戏剧作为基础存在,戏剧也必然需要为歌剧中的民族音乐创造提供背景。创作者可以将民谣民歌加入到欧洲歌剧中,实现歌剧形式创新,在歌剧主题思想对应状态下加入中国独有的戏曲元素,使整个歌剧的民族性特色彰显。与此同时,突出民族音乐并非完全需要摒弃欧洲歌剧的独特优势,可将二者之间有机结合,多多了解双方之间的共同性,收揽西方文化独有的背景音乐创作手法,从新的角度丰富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性。
  (二)以时代作为作品改良因素
  良好的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特征的最主要表现内容。中国的歌剧创作者可以以当前时代发展特征作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将现代化创作环境中具有艺术价值的内容融入到歌剧创作中,为现代化的民族歌剧增添21世纪的独有文化内容,实现歌剧文明的再现化。中国的歌剧创作者可将时代文化良好的应用于歌剧,将一些典型性的内容写入剧本,写入歌词。在新时代背景下,创作者要做好题材的筛选工作,在明确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确保将不符合国家发展以及时代传承的文化直接剔除掉,以艺术创作中的原创作为首要目的,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民族歌剧的实质价值以及质量。在结合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不断迎合观众对于歌剧的看法,明确艺术的排他性特征,坚持以艺术创作作为基础核心思想,坚持自己对时代、对艺术的理解,创作出具有良好审美艺术的歌剧作品,确保在时代发展中凸显出中国民族特有的歌剧人文价值。   (三)歌剧创作以体现东方韵味为主
  西方歌剧可在宏伟的舞台背景下应用歌声与音乐的转化为观众呈现出舞台中人物的细腻心理变化,这样一大一小的明亮比对是中国民族歌剧需要着重借鉴和学习的。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古国,有着比西方文化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但文化的变动性和加工性直接决定了东方文化的存在复杂性。创作者在编定歌剧内容时,应当尽可能地凸显中国韵味,将唐宋文化等极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加入到舞台人物设定中,确保本土的歌剧创作能够尽可能的贴近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趋势,实现歌剧本身的自我突破。歌剧创作中要将中国的唯美、朦胧视觉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确保团队积极借鉴西方歌剧的舞台再现效果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以西方灯光技术加持下再现场景,给予受众者良好的观赏感受和体验,在保持中国歌剧独有的自我特征同时,确保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寻找双方之间的对比点以及共同点,尽可能地突出中国文化的东方韵味,表现中国民族歌剧的最主要特征。在東方文化韵味的背景下,需要以中国元素为主,融合西方元素。
  四、结语
  周围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丰富多彩,需要了解清楚符合当下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一些客观条件和必要因素。其次,需要了解清楚中国民族歌剧在风格上的特色和艺术上的体系,需要尽可能发挥中国民族歌剧自身的一些特点。不仅如此,尤其是在周围生活变化发展的同时给中国民族歌剧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之外,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和媒体参与,让中国民族歌曲更多地展现在大众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鹏.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000(005):223-224.
  [2]李吉提.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上)——写在歌剧《白毛女》首演75周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0,(3):3-15.
  [3]居其宏.当前民族歌剧若干问题之我见[J].音乐文化研究,2020,000(001):6-14.
  [4]林志炜.浅析民族歌剧《屈原》男中音角色“屈原”的形象与唱段[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0.
  [5]居其宏.历久弥新的经典 发人深省的启示——纪念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创演60年[J].人民音乐, 2020,(1):10-16.
  [6]刘湘.论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戏曲演唱运用的重要性[A]//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作者简介:
  李静,女,回族,甘肃天水人,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民族歌剧。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历史长河中,闽东畲族创造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随着社会发展,闽东畲族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问题。其中代表着闽东文化特色的牛歇节也流于濒危,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瑞云村为案例,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传承“牛歇节”文化必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并借助市场、媒体等力量,才能有效传承“牛歇节”文化。  【关键词】 闽东畲族;牛歇节;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文化产业化;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期刊
【摘要】 《荀子·乐论》记载着荀子特色鲜明的“中和之乐”和“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基于天道观和“性恶论”形成的,是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发展进步。即使对于现如今的音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荀子;音乐美学;乐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81-02  《乐论》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
期刊
【摘要】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通过探究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元素,并将此元素运用于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聂家庄村落中景观设计,实现聂家庄泥塑的复兴,使文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此为激发点,带动聂家庄的总体振兴。  【关键词】 聂家庄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村落景观设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中国民间舞蹈在舞蹈家族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舞种,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非常独特,而且有着很浓的文化底蕴。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我国的舞蹈艺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为了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民间舞蹈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创新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自从十八大以来不仅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并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崇,希望我国各界能够一致学习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其自身意志力的崛起,尤其经过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人接受外界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外国和外民族的文化对于我国本土文化冲击非常厉害,所以实现民族文化自信也是当代一个非常必要的文化政策。民族音乐的创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定表现形
期刊
【摘要】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在考古出土材料不断丰富的今天,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多学科的方法。文章认为伏羲与女娲最初各有其独立起源且各自独立传承,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对偶神”。女娲、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与“人文始祖”,在古书《山海经》等史籍中为人首蛇身形象,而于宋以后逐渐人形化;其间从汉代到隋唐,是其形象与内涵发展演化的重要时期,而“人首蛇身
期刊
【摘要】 哲学的世界是包括人与物的世界,以“成己”与“成物”赋予现象界以存在的意义,从而构成意义世界。《大学》综括性地架构出儒家哲学的价值体系。因此,由其“三纲领八条目”解读儒家“成己”与“成物”的哲学内涵,找寻于自我于世界而言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 《大学》;成己与成物;三纲领八条目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伴随5G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國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迎来了良性的发展时期。网络用户对资讯短视频需求不断提升,资讯信息也从以图文为主转向视频。专业性的自媒体梨视频能够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成为资讯领域的佼佼者,这一现状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梨视频的传播现状,重点以专业性的自媒体梨视频、公共媒体以及纯粹的自媒体做对比,剖析各自的优劣势,探析如何在快节奏
期刊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存在强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时代需要,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析二者融通发展的实践路径,这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