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毫无疑问,体育教学也应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呢?
一、创设快乐教学体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比较好,有的学生技巧动作学的比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一)强化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辦”,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三、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四、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感情健康发展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学生正处在这一美好而富于骚动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经历生理的巨变,也要承受心理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滞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组织好生理、心理和伦理知识的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正视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韵律操、健美操与舞蹈类项目。根据异性相吸这一心理现象让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体活动中更好表现出性别魅力,在异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体形及活力,提高其审美情趣,让已萌动的性意识,在群体活动中迁移,让异性间自然情感在群体活动中得以升华,顺利渡过性危险期。
五、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
家庭是子女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我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中午,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六、积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磨练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体育活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将来成为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利用竞赛。竞赛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机智,灵敏和独立创造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三)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它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认识,使其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都需勇敢的去战胜与克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得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调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作用,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和探索,开发和创新教学艺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身心健全的建设者。
一、创设快乐教学体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比较好,有的学生技巧动作学的比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一)强化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辦”,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三、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四、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感情健康发展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学生正处在这一美好而富于骚动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经历生理的巨变,也要承受心理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滞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组织好生理、心理和伦理知识的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正视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韵律操、健美操与舞蹈类项目。根据异性相吸这一心理现象让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体活动中更好表现出性别魅力,在异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体形及活力,提高其审美情趣,让已萌动的性意识,在群体活动中迁移,让异性间自然情感在群体活动中得以升华,顺利渡过性危险期。
五、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
家庭是子女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我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中午,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六、积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磨练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体育活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将来成为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利用竞赛。竞赛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机智,灵敏和独立创造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三)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它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认识,使其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都需勇敢的去战胜与克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得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调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作用,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和探索,开发和创新教学艺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身心健全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