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复习导入法、话题导入法和活动导入法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导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13-01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已经成为一线老师的共识。在新课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很多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新课导入,但由于数学课程自身知识内容的原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新课导入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来设计出精彩的导入环节。
一、复习导入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旧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复习旧知不但可以了解学生旧知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建立知识的梯度,降低学生新知学习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复习法导入,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时,考虑到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而前面学生已经对“方程”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就采用了复习法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方程”的定义以及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厘清了数学知识的联系,加深了对“方程”定义的理解,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回想关于“方程”的内容,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方程”的知识块。然后,有学生继续回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对这些旧知识的回忆,学生再次听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说法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推导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话题导入法,增强学生的思维活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很多事物和现象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时,教师应结合初中生关注的问题,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话题,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空间,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思维活性,让学生以轻松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在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内容时,由于本课的重点是圆及其有关的概念、点与圆的位置關系,教师考虑到初中生对于圆并不陌生,积累了很多有关于圆的信息。于是,在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话题导入法,设计了一个学生热衷于讨论的话题:“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的?”限时3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把整个小组同学所能想的物体全部写下来,看哪个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举出的例子最多。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这种方法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接下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活动导入法,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
肢体活动需要大脑的指挥,而肢体的活跃也可以带动大脑的转动。为了活跃学生的手脑,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用具,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并获得数学新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圆的对称性》一课时,教师采用活动导入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两张圆形的纸片,然后根据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圆的对称性。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制作圆形图片。此时教师提示学生借助画图工具先画出圆形,再用剪刀沿着圆形的周长剪下来,然后再去探索圆的对称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出了圆形的纸片后,开始沿着圆的一条直径进行对折,发现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同样的,换另一条直径重复对折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通过设计动手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总之,课堂导入不仅体现了老师的专业技能,而且彰显了老师的教学艺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不断创新导入的内容,灵活变化课堂导入的方式,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大脑,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必要且充分的准备。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导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13-01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已经成为一线老师的共识。在新课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很多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新课导入,但由于数学课程自身知识内容的原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新课导入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来设计出精彩的导入环节。
一、复习导入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旧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复习旧知不但可以了解学生旧知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建立知识的梯度,降低学生新知学习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复习法导入,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时,考虑到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而前面学生已经对“方程”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就采用了复习法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方程”的定义以及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厘清了数学知识的联系,加深了对“方程”定义的理解,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回想关于“方程”的内容,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方程”的知识块。然后,有学生继续回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对这些旧知识的回忆,学生再次听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说法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推导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话题导入法,增强学生的思维活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很多事物和现象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时,教师应结合初中生关注的问题,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话题,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空间,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思维活性,让学生以轻松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在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内容时,由于本课的重点是圆及其有关的概念、点与圆的位置關系,教师考虑到初中生对于圆并不陌生,积累了很多有关于圆的信息。于是,在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话题导入法,设计了一个学生热衷于讨论的话题:“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的?”限时3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把整个小组同学所能想的物体全部写下来,看哪个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举出的例子最多。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这种方法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接下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活动导入法,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
肢体活动需要大脑的指挥,而肢体的活跃也可以带动大脑的转动。为了活跃学生的手脑,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用具,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并获得数学新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圆的对称性》一课时,教师采用活动导入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两张圆形的纸片,然后根据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圆的对称性。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制作圆形图片。此时教师提示学生借助画图工具先画出圆形,再用剪刀沿着圆形的周长剪下来,然后再去探索圆的对称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出了圆形的纸片后,开始沿着圆的一条直径进行对折,发现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同样的,换另一条直径重复对折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通过设计动手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总之,课堂导入不仅体现了老师的专业技能,而且彰显了老师的教学艺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不断创新导入的内容,灵活变化课堂导入的方式,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大脑,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必要且充分的准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