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关注自身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技能,转向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从关注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性教学风格。
[关键词]学生的"学";学生全面培养;开放性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15
小学品德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年,随着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认识的逐步加深,对于新课堂教学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研指导谈三点看法。
一、从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以往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的关注焦点就是自己预设的教案,基本不去考虑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爱听不爱听,一讲到底全面开花满堂灌。课堂提问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总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虽有简洁明了的感觉,但由于预先给思维结果定了位,给情感加了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没有创造空间可言,也没有个性思维可谈,更谈不上独特体验。其实,小学品德教育具有多元性,对同一问题,同一案例的理解与感受,不同的学生以其本身的性格、情趣、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要用启发、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之感,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只关注预设的教案和教师的"教",转变为在关注教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别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综观点,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说出真实的感受,亮出真实想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坚持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二、从强调知识掌握,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
新课程改革观念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放在小学品德课程目标的首位,这既是有人的需要,又是思品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前提下,突出人性养育,即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热,关爱他人,尊重权利,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便其成为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人才。
对小学品德课程而言,其教育效果主要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是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塑造人格,使学生做负责人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以往那种枯燥的单纯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行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实践,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把"过程和方法"当作目标提出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那就是要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开拓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不然,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没感悟,也是徒劳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置于具体的生活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并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兴趣紧密融合,为学生体验教学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服务。只有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从关注封闭教学,转向关注设计开放性教学风格
应试教育观念下把小学品德学习囿于课堂、课本,困于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这样,教师只知道照本宣读,学生把知识学"死了",把思维学"僵"了。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怪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由封闭走向开放,首先要解放学生,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个人情智;质问、怀疑不同意老师观点,教材解释或其他权威的意见等。这能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疑可质,有新可创。其次,要开放教材。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课题内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延伸,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探索和超越。再次,开放"过程"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重视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活生生的"对象",使每个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纳入直接经验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感体验,鼓励即兴创造和生成新的成果,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此外要开放"时空",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教师要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同时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资源,引导学生由单调的书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基于生活的学习和网上学习,在图书馆里学习,使书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结合为充满生机的整体。
"三个关注"既是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事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原则。教师只有以新课程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抓住新课改中教学的关键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超越和创新,切实推进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35
[2]吴一凡,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0
[3]许惠英,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11-12
[4]刘娥红,浅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教师的要求,试教通读,2003/54.11-12
[5]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13-18
[6]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中学卷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193-1206
[关键词]学生的"学";学生全面培养;开放性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15
小学品德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年,随着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认识的逐步加深,对于新课堂教学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研指导谈三点看法。
一、从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以往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的关注焦点就是自己预设的教案,基本不去考虑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爱听不爱听,一讲到底全面开花满堂灌。课堂提问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总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虽有简洁明了的感觉,但由于预先给思维结果定了位,给情感加了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没有创造空间可言,也没有个性思维可谈,更谈不上独特体验。其实,小学品德教育具有多元性,对同一问题,同一案例的理解与感受,不同的学生以其本身的性格、情趣、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要用启发、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之感,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只关注预设的教案和教师的"教",转变为在关注教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别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综观点,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说出真实的感受,亮出真实想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坚持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二、从强调知识掌握,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
新课程改革观念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放在小学品德课程目标的首位,这既是有人的需要,又是思品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前提下,突出人性养育,即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热,关爱他人,尊重权利,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便其成为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人才。
对小学品德课程而言,其教育效果主要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是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塑造人格,使学生做负责人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以往那种枯燥的单纯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行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实践,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把"过程和方法"当作目标提出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那就是要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开拓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不然,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没感悟,也是徒劳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置于具体的生活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并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兴趣紧密融合,为学生体验教学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服务。只有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从关注封闭教学,转向关注设计开放性教学风格
应试教育观念下把小学品德学习囿于课堂、课本,困于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这样,教师只知道照本宣读,学生把知识学"死了",把思维学"僵"了。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怪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由封闭走向开放,首先要解放学生,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个人情智;质问、怀疑不同意老师观点,教材解释或其他权威的意见等。这能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疑可质,有新可创。其次,要开放教材。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课题内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延伸,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探索和超越。再次,开放"过程"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重视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活生生的"对象",使每个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纳入直接经验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感体验,鼓励即兴创造和生成新的成果,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此外要开放"时空",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教师要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同时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资源,引导学生由单调的书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基于生活的学习和网上学习,在图书馆里学习,使书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结合为充满生机的整体。
"三个关注"既是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事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原则。教师只有以新课程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抓住新课改中教学的关键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超越和创新,切实推进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35
[2]吴一凡,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0
[3]许惠英,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11-12
[4]刘娥红,浅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教师的要求,试教通读,2003/54.11-12
[5]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13-18
[6]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中学卷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19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