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乐文化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燕飨诗在《诗经》中占有较多的篇章,特别是在《小雅》中,燕飨诗几乎占了大部分的篇章,如《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等等,这些燕飨诗直接描绘了诸侯、贵族、兄弟、亲友之间宴饮的场面。“礼”和“乐”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而为我们所熟悉的燕飨诗更是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诗经》;燕飨诗;礼乐文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97-03
  
  一、《诗经》中的燕飨诗在表现周代礼乐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1.何为“燕飨诗”与“礼乐文化”
  据《周礼•春官》载,古代有五礼,而在这些“礼”之中,宴飨之礼的运用最为普遍。因此,《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称为燕飨诗。此外,“古人飨礼,飨后必燕”所以还有一类既描写祭祀过程,又描写祭祀之后合族宴饮的诗歌,比如《楚茨》《信南山》等,虽然它们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燕飨诗,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燕飨诗的风格、内容及其价值意义。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后礼”。“礼”,最初是用来事神的,并不是直接用以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力,礼对人的约束在于人对神的态度上,约束人的行为是为了取悦于神。因此后来,由祭神的约束力扩大到对整个社会的约束力,由专门事神而变为既事神又事人。而“乐”当初和“礼”一样,也是宗庙祭祀时用来娱神的,但后来由于人们对人的认识超过了对神的崇拜,乐和礼一样,便由事神而变为事人的活动,乐作为礼的辅助手段,与礼配合使用。①
  2.燕飨诗在礼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周代是一个农业宗法制的社会,小农经济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就成了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的国君、诸侯、君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并注重利用这种宗族关系来加强统治。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将宴饮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等燕飨诗,都是直接描绘了诸侯、贵族、兄弟、亲友之间宴饮热闹、欢快的场面。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其政治目的。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在古代,由于周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产生了一系列的以反映当时人们生活为主题的燕飨诗,所以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与此同时,《诗经》中的燕飨诗又以文学的形式记载、约束并传递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讯息,它不仅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规范着世人的行为,也为当时和后代的人们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诗经》中的燕飨诗对周代礼乐文化的体现
  1.燕飨诗的“诗乐”运用对周代礼乐文化的体现
  通过燕飨诗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燕飨诗中除《鹿鸣》《鱼丽》《南有嘉鱼》三篇是专门描写宴饮场面,诗本义、乐章的意义以及仪典的意义大致相和之外,大多燕飨诗的诗本义几乎不在仪典中体现。
  如《四牡》诗的内容是描写出使在外的官吏思妇怀归,将出使者归家心切的心情溢于言表,这于“燕飨嘉宾”的仪礼气氛实在是找不出任何联系。陈子展先生指出:“襄四年《左传》说:‘《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国语•鲁语》说:‘《四牡》,君所以章使臣之勤也。’当为《诗序》所本。《诗序》云:‘《四牡》,劳使臣之来也’,自然就其用乐而言,非言作诗之本意”。很显然,燕飨礼仪中的《四牡》体现的是用乐之意,而非作诗之意,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诗序》云:“《小雅》中的《鹿鸣》《皇皇者华》和《四牡》这三首诗各有用处,‘燕群臣之嘉宾’奏《鹿鸣》;‘遣使臣’奏《皇皇者华》;‘劳使臣’则奏《四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燕飨诗作为一诗乐的运用在周王维护自身统治,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宁静有序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充分的体现出了周代礼仪制度的固定化和稳定化,燕飨诗乐的运用无疑是对周代礼乐文化的一种体现。
  2.燕飨诗对礼乐文化在所遵仪礼方面的体现
  礼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是“礼”。从西周制礼作乐开始,礼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代名词。但礼之初的形态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礼的最初形态也不是抽象的形态,而是直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礼典,十分具体且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诗经里的燕飨诗《小雅•瓠叶》用三章分别写到“酌言献之”“酌言酢之”“酌言酬之”,这是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小雅•宾之初筵》中也提到“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的说法,这即是周礼礼制所说的三爵之礼。三爵之礼大致步骤为三步: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合起来称为“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这样,“一献之礼”又称之为“三爵之礼”。
  又如,《小雅•鹿鸣》:第一章中的“承筐是将”即是写酬币之礼,即飨礼中以筐承币帛之礼品作为酬宾劝酒之礼。这一点在《仪礼•聘礼》中能够得到证实:“公于宾,壹食,再飨。燕与羞,俶献,无常数。宾介皆明日拜于朝。上介壹食壹飨。若不亲食,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致之以侑币。如致饔,无傧。致飨以酬币,亦如之。大夫于宾,壹飨壹食。上介,若食,若飨;若不亲飨,则公作大夫致之以酬币,致食以侑币。”
  3.燕飨诗对礼乐文化在使用器具方面的体现
  通过燕飨过程中《诗经》中燕飨诗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出现的象簋、笾、豆、鼎、俎、爵、觥等的食器种类非常多,无疑,这些器具的使用也可以体现出周代的仪礼制度。比如,《小雅•伐木》中出现的“陈馈八簋”; 《小雅•常棣》中的“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小雅•伐木》中的“笾豆有践,兄弟无远”等等器具词语大量出现。
  《礼记•郊特牲十一》中有“鼎俎奇,笾豆偶”的说法,意思是鼎俎都是奇数,笾豆都是偶数,用豆的多少,是地位高下的表现和权利大小的象征。笾和豆是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孔颖达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鱼腊笾豆是也。”《后汉书》:“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仍以宰相女为齐娘,以执笾豆。”
  商周时代,簋和鼎这两种饮食用具的性质一样,都是象征等级制度的礼器;而且有一套与用鼎制度相配套的用簋制度。这两种礼器,一个盛放牲肉,一个盛放黍稷,牲肉和黍稷都是人们日常食物,自然而然就容易把盛放它们的器皿作为贵族等级标的礼器。因此说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从而起到“别上下,明贵贱”、强化阶级意识的作用。
  三、燕飨诗在体现周代礼乐文化方面的价值
  1.燕飨诗体现出了周代礼乐文化的道德价值
  《小雅》中的宴飨诗,是礼乐文化形态的典型体现,这些燕飨诗几乎都有道德意识的渗透。《诗经》中的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所以《小雅•鹿鸣》中的亲朋好友欢饮,宾主之间赠送礼物,在诗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德”。又比如《小雅•桑扈》中之所以对于“之屏之瀚,百辟为宪”的君子给予了极大的赞美,并以其为典范。
  燕飨诗不仅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且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是否定的,《小雅•宾之初筵》就是一首讽刺贵族酒后失德,不守礼节的诗。这首诗从“温温其恭”, “威仪反反”,到不知其秩”,“载号载呶”甚至“乱我笾豆,屡舞僛僛”。作者将酒醉前后作以形象对比,强调宴饮娱乐也应该遵守道德仪节的要求:“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对那些放纵狂欢不能循礼自制的人加以斥责,体现出人们对道德礼仪的自觉维护。
  透过燕飨诗所表现出的礼乐、宴饮,我们看到的是用礼乐、美食、声色来树立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力,来达到君臣思想的一致,道德伦理的实现和心灵的净化,以及诸侯国之间对立的消除,来维护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2.燕飨诗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社会价值
  纵观《小雅》中的宴飨诗,其中不断出现对兄弟人伦、宗族情感、君臣大义的吟咏,无一不是以“宴以合好”作为最终目的,以期通过宴饮的方式和和谐的氛围中,达到内部的统一。其主旨都在于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依存,认同和凝聚,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活动的赐予、协调和规范。
   《小雅•棠棣》描写宴请兄弟的情况,“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说明兄弟手足之情是人世间最为珍贵和亲近的,兄弟之间要互助,为此不能不宴请兄弟,通过宴饮来增进兄弟间的情谊,保持了家族内部的团结。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燕飨诗并不全是贵族安享荣华的富贵歌,它也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从某些方面来说宴饮不单维系了家庭、家族内部的团结,同样也凝聚了周王朝内部的团结,而作为这种历史见证的燕飨诗,充分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社会价值。
  3.燕飨诗对周代礼乐文化的体现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诗经》中的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无法代替的独特的文学价值,它对周代礼乐文化的体现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提倡“以和为美”的今天,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都不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我们追求一种个人之与社会的和谐。正如《礼记•乐记》上所说的“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这些无不在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诗经》中的燕飨诗通过对亲亲之道、宗法之仪的歌颂和宣扬,不仅负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在当代社会也闪烁着礼乐文化的独特光芒,它的独特的文学、社会、历史价值值得我们予与更多的研究和重视。
  
  注释:
  ①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②吴洁.浅论《诗经•小雅》中的燕飨诗[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
  
  参考文献:
  [1]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吴洁.浅论《诗经•小雅》中的燕飨诗[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
  [3]马海敏.周代燕飨礼制度与燕飨诗关系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影印版,1980.
  [5]王国维.释乐次[M].中华书局,1959.103—104.
  [6]王其全.《诗经》工艺文化阐释[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7]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8]闻一多.闻一多学术文钞•诗经研究[M].巴蜀书社,2002.
  [9]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中华书局,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国民党曾两度在奇台县设立县党部,第一次因国民党势力还未进入新疆,奇台县党部存在仅两月而被迫解散;第二次以国民党进疆的军政实力为后盾,二度组建奇台县党部,其党务活动在1946年达到顶峰。本文对前后两个奇台县党部在奇台地区进行的党务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理清国民党逐渐渗透、主政、退出新疆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国民党;奇台县;党务活动;探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
期刊
摘 要: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学术界虽无共识,有英国说、美国说和中国说三种说法,但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学术界的意见趋于一致。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提出该政策的原因和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其中关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表述。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68-02    1899年9月6日至12月9日,美国国务卿约翰 海向列强提出了第一次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次年7月
期刊
摘 要:通常认为唐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异彩纷呈、兼容并包①、积极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②等特点,唐文化似乎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这或多或少忽视了唐文化的局限性。以往论者不管从何种角度对唐文化进行研究,总离不开述及它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待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态度上,可以说这已成为研究者乃至世人的共识,而对于唐文化的局限性少有涉及。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唐文化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
期刊
摘 要: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顽固守旧思想达到一个高潮,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直接的阻碍作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闭的文化环境,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构成了顽固守旧思想的社会基础。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仍受其残余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思想;传统文化;顽固守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84-03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剧烈碰
期刊
摘 要:主观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叫主观化。表达语言主观性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词汇、语法、语气等等,一般来说词汇和语法是主要的表达方式。用来表达语言主观性的词语叫做主观性标记词。本文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想”这一主观性标记词语的演变发展过程,也就是它的主观化。  关键词:“想”;主观化;演变发展  文章编号:978-7-5369-44
期刊
摘 要: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敢于面对矛盾、正视矛盾、正确定性矛盾;政治生活主题论,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同时,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我们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启示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女性语言暴力是语言伤害的一种。语言暴力会直接导致受话人自尊心受伤,人格受损,严重的会给他人造成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女性语言暴力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它的危害性认识并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女性语言暴力的表现及其成因,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女性;语言暴力;詈语;攻击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05-03    《现代汉语词典》对
期刊
摘 要:菲律宾作为东亚“民主的橱窗”,其民主制度的发展一直以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菲律宾的政党制度、家族政治、贪污腐败及威权主义回潮等四个方面探讨后威权时代,即马科斯统治终结之后,菲律宾民主道路的特殊之处,剖析菲律宾这个特殊国家民主道路的特点,同时,也对正处于政治民主化过渡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威权时代;菲律宾;民主道路;特殊性  文章编号:978-7-53
期刊
摘 要:《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一书共记录了从唐代到清代的共638位状元,加上西夏国、大西国各1位状元、太平天国的15位状元,共计655人。本文即从此书出发,对书中收录的历代状元进行统计,分析了其籍贯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而探讨状元的产生与经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地理分布;经济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65-03    状元,是我国隋唐
期刊
摘 要:持续了约650年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希腊文明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当数古希腊自由民主精神,它的产生不仅与古希腊的自然环境有关,而且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存在着极大的关系。公元前9世纪左右,古希腊的氏族社会走向了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慢慢地形成,并拥有了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这些城邦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君主,城邦之间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