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态语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神态。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人们的言语行为,有可以部分地代替人们地言语行为,发挥独立地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人们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正确的体态语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途经,对儿童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一、 体态语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途经
首先,它能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感性体验。目前。在语文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呆板地朗诵、讲解课文,轻视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因而恰当运用生动的表情、形象的手势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补充和加强有声语言的讲授,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体验。如在讲《圆明园》时,满脸悲愤,在讲述《难忘的泼水节》时,表情兴奋。学生的情绪被老师的体态语调动起来,时而悲,时而恨,时而高兴。这种情感的积极投入,促使学生大脑积极参与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通过听讲左半脑参与理解,更重要的时还有生动、具体的情绪感染——刺激学生大脑神经兴奋,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次,它能激发兴趣,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热情和兴奋,固然可以在语言中为学生所接受,更多的则是通过教师的举止、神态来传递的。这种通过体态语言传达的热情和兴奋,对学生的感染力是极为显著的。
1.教师在课堂上额目光分布,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
经验告诉我们,经常被老师目光给予激励和注意的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高于不被重视的学生,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直接反映着教师的好恶,学生正是通过这扇窥视教师的心理,引起相应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映。一个因受老师重视而敬慕老师的学生,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必然高于不被重视的学生,其学习效果也有所不同。
2教师的面部表情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和蔼可亲,则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比较活跃大胆;反之,教师表情呆板,甚至摆出冷峻严厉的面孔,学生则普遍拘谨胆小。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判断其心情的“晴雨表”,无疑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与暗示。反之,学生对老师存有疑惧或产生误解,必然会阻碍、压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次,它能扩大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例。因此,教师在保持有声语言发射量的同时,恰当地使用生动的体态语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这就较之单一地应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的作用要大得多。如:授课时,教师结合口授,不断用手指点板书,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指向的内容,起到强调和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体态语对学生的影响,不单表现在树立楷模供学生学习方面,还影响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应随时留心注意并正确使用自己的体态语言。
二、选择运用积极的体态语,避免消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没有选择地滥用体态语,应尽量选择积极地体态语,避免无意义地体态语,克服消极地体态语,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表达传输功能。具体做到“三要”:
1.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准备
例如,我在向学生讲述黄继光的故事时,为了更好地表现烈士豪迈激昂地的英雄气概,我在课前对自己的衣着和面部表情进行了精心设计,当讲到黄继光为国家民族利益宁可牺牲自己时,我的语言哽咽,满脸悲愤,“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与故事内容契合无隙的体态语言,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一种悲痛义愤地氛围,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地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为成功讲解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由于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实际运用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响。
2.随时加以调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心情高兴时往往喜笑颜开,心情沮丧时往往垂头丧气,生气时横眉冷对,悲哀时眼中含泪……这些常人的体态反映,在教师身上却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随时加以调控,而不听任感情通过体态语随意流泻,要用理性之舵来驾驭控制,以免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例如,一个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需要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这时教师无论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不能喜形于色,兴高采烈,而必须表情端庄、严肃,确立威严的体态语基调。
3.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体态语方面的技巧
如怎樣用手势打招呼,怎样用目光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倾听谈话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对长辈在体态运用上如何突出尊敬谦让,对同龄人怎样显示亲热、随和等。这些虽然属于细节问题,但对于一个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儿童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教师没有丰富、协调的体态语就不可能有生动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而形态表情呆若木鸡,那么他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个知识的传话筒。可见,良好的体态语是语文教师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广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训练自己的体态语,不断提高自己的体态语修养,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 体态语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途经
首先,它能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感性体验。目前。在语文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呆板地朗诵、讲解课文,轻视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因而恰当运用生动的表情、形象的手势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补充和加强有声语言的讲授,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体验。如在讲《圆明园》时,满脸悲愤,在讲述《难忘的泼水节》时,表情兴奋。学生的情绪被老师的体态语调动起来,时而悲,时而恨,时而高兴。这种情感的积极投入,促使学生大脑积极参与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通过听讲左半脑参与理解,更重要的时还有生动、具体的情绪感染——刺激学生大脑神经兴奋,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次,它能激发兴趣,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热情和兴奋,固然可以在语言中为学生所接受,更多的则是通过教师的举止、神态来传递的。这种通过体态语言传达的热情和兴奋,对学生的感染力是极为显著的。
1.教师在课堂上额目光分布,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
经验告诉我们,经常被老师目光给予激励和注意的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高于不被重视的学生,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直接反映着教师的好恶,学生正是通过这扇窥视教师的心理,引起相应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映。一个因受老师重视而敬慕老师的学生,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必然高于不被重视的学生,其学习效果也有所不同。
2教师的面部表情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和蔼可亲,则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比较活跃大胆;反之,教师表情呆板,甚至摆出冷峻严厉的面孔,学生则普遍拘谨胆小。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判断其心情的“晴雨表”,无疑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与暗示。反之,学生对老师存有疑惧或产生误解,必然会阻碍、压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次,它能扩大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例。因此,教师在保持有声语言发射量的同时,恰当地使用生动的体态语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这就较之单一地应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的作用要大得多。如:授课时,教师结合口授,不断用手指点板书,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指向的内容,起到强调和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体态语对学生的影响,不单表现在树立楷模供学生学习方面,还影响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应随时留心注意并正确使用自己的体态语言。
二、选择运用积极的体态语,避免消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没有选择地滥用体态语,应尽量选择积极地体态语,避免无意义地体态语,克服消极地体态语,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表达传输功能。具体做到“三要”:
1.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准备
例如,我在向学生讲述黄继光的故事时,为了更好地表现烈士豪迈激昂地的英雄气概,我在课前对自己的衣着和面部表情进行了精心设计,当讲到黄继光为国家民族利益宁可牺牲自己时,我的语言哽咽,满脸悲愤,“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与故事内容契合无隙的体态语言,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一种悲痛义愤地氛围,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地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为成功讲解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由于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实际运用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响。
2.随时加以调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心情高兴时往往喜笑颜开,心情沮丧时往往垂头丧气,生气时横眉冷对,悲哀时眼中含泪……这些常人的体态反映,在教师身上却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随时加以调控,而不听任感情通过体态语随意流泻,要用理性之舵来驾驭控制,以免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例如,一个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需要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这时教师无论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不能喜形于色,兴高采烈,而必须表情端庄、严肃,确立威严的体态语基调。
3.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体态语方面的技巧
如怎樣用手势打招呼,怎样用目光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倾听谈话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对长辈在体态运用上如何突出尊敬谦让,对同龄人怎样显示亲热、随和等。这些虽然属于细节问题,但对于一个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儿童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教师没有丰富、协调的体态语就不可能有生动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而形态表情呆若木鸡,那么他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个知识的传话筒。可见,良好的体态语是语文教师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广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训练自己的体态语,不断提高自己的体态语修养,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