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理念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表现自己,好与人交往,在学习中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自我展现的平台和机会。
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学习小组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合作就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又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学生只有在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以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学生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讲,更要会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同时,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三、成效评估、激励为主
每次小组活动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寻求提高小组有效性的途径。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地评比“配合默契奖”、“最佳表现奖”、“集体智慧奖”等,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后进生得到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鼓励也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为保护后进生的积极性,还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学习小组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合作就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又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学生只有在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以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学生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讲,更要会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同时,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三、成效评估、激励为主
每次小组活动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寻求提高小组有效性的途径。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地评比“配合默契奖”、“最佳表现奖”、“集体智慧奖”等,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后进生得到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鼓励也应由“这个同学说得真好”变为“这个小组的意见真好”,“这个小组表现非常出色”,等等。为保护后进生的积极性,还可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