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唤起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活动中笔者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设“疑”境,激发兴趣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幼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故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即创设疑问,引导幼儿用多种正确答案来刺激幼儿动脑思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如给幼儿一幅《小羊过河图》让幼儿想想用什么方法使小羊过河,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找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的答案:搭桥、用小船、用小石子铺路等,使幼儿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成分的发展。再如在大班科学《沉与浮》活动中,我创设这样的“疑”境:怎样让浮在水上的东西沉到水底,而沉到水底的东西浮出水面?孩子们带着这些疑问便在操作探索中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2.创“玩”境,满足兴趣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在游戏中了解科学现象、探索科学问题,在玩弄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为此活动前我们总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玩弄,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关于“风”的活动中,我们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幼儿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活动。再如:在“磁铁”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用磁铁去吸铁钉、小刀、塑料扣、积木等,他们在玩弄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东西被吸起,哪些东西吸不起,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
3.布“动”境,增强兴趣
对物体的操作,可以刺激幼儿思考,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体时,幼儿通过推、拉、拍、拐等操作,幼儿在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的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形成概念时,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例如:在“怎样让蛋宝宝站立起来”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以下材料:熟鸡蛋、手绢、积木、橡皮泥、纸、小石子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寻找鸡蛋站立起来的方法。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地动起手来,他们一会放在纸上,一会又放到手绢上,结果失败了。这时孩子们意识到放在光华的东西上鸡蛋容易倒 。最后他们在橡皮泥、几个小石子搭成的小“凳子”上找到了让鸡蛋站立起来的方法。其实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得出科学结论,印象最深刻;在探索中也获得丰富科学经验,产生新的好奇,从而更乐于动脑。
4.建“区”境,培养兴趣
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建立了“科学区”,在“科学区”投放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并在投放材料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幼儿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培养和维持幼儿兴趣、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8-08-28
1.设“疑”境,激发兴趣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幼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故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即创设疑问,引导幼儿用多种正确答案来刺激幼儿动脑思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如给幼儿一幅《小羊过河图》让幼儿想想用什么方法使小羊过河,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找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的答案:搭桥、用小船、用小石子铺路等,使幼儿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成分的发展。再如在大班科学《沉与浮》活动中,我创设这样的“疑”境:怎样让浮在水上的东西沉到水底,而沉到水底的东西浮出水面?孩子们带着这些疑问便在操作探索中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2.创“玩”境,满足兴趣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在游戏中了解科学现象、探索科学问题,在玩弄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为此活动前我们总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玩弄,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关于“风”的活动中,我们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幼儿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活动。再如:在“磁铁”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用磁铁去吸铁钉、小刀、塑料扣、积木等,他们在玩弄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东西被吸起,哪些东西吸不起,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
3.布“动”境,增强兴趣
对物体的操作,可以刺激幼儿思考,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体时,幼儿通过推、拉、拍、拐等操作,幼儿在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的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形成概念时,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例如:在“怎样让蛋宝宝站立起来”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以下材料:熟鸡蛋、手绢、积木、橡皮泥、纸、小石子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寻找鸡蛋站立起来的方法。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地动起手来,他们一会放在纸上,一会又放到手绢上,结果失败了。这时孩子们意识到放在光华的东西上鸡蛋容易倒 。最后他们在橡皮泥、几个小石子搭成的小“凳子”上找到了让鸡蛋站立起来的方法。其实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得出科学结论,印象最深刻;在探索中也获得丰富科学经验,产生新的好奇,从而更乐于动脑。
4.建“区”境,培养兴趣
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建立了“科学区”,在“科学区”投放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并在投放材料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幼儿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培养和维持幼儿兴趣、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收稿日期: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