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堂灌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障碍。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数学教育的领域,探求教师启发性教学与学生主动性学习关系等教学改革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启发性;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越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发展越快。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条件,培养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目的,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但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笔者略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中教者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1.1设置悬念,诱发兴趣。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人时,教师可提出如此议题:面对一棵大树,如果不将树锯倒,怎样才能求出这棵大树的半径?除此外还有什么办法?这议题必然先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看书。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自然就理解“通过圆的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这种方法。诚然,老师在课堂上精心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充分地诱发学生的敏锐思维和学习兴趣,如此导入,可以更好地为完成下一环节的授课任务奠定基础。
1.2体验喜悦,保持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因此,教者要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取得成功时,他们会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获得各自的成功。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笔者设定了如下三个程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行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①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熟悉的图形;②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让学生根据上述程序要求,分别通过对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图形和其他图形的比较认识,从而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理解该公式与其他图形公式的异同。
2.提供机会,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去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这是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处。在进行质数、合数这一内容的练习时,教者可说:“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而后又说:“凡是合数学号的同学都站起来。”虽然这只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都是学生思维正确与否的一种无声的验证,最后问:“全班同学都站起过一次吗?”1号学生说:“不对,只有我一个人没站起来过,因为‘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大家兴奋致极。
3.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的参与,会促进内在思维的参与,达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互质数时,可通过“4和5是互质数吗?”等引发讨论,通过争论,可归纳出四条创造性的结论:①两个质数为互质数;②1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③两个连续的奇数为互质数;④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为互质数。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收稿日期:2008-08-23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启发性;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越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发展越快。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条件,培养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目的,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但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笔者略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中教者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1.1设置悬念,诱发兴趣。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人时,教师可提出如此议题:面对一棵大树,如果不将树锯倒,怎样才能求出这棵大树的半径?除此外还有什么办法?这议题必然先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看书。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自然就理解“通过圆的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这种方法。诚然,老师在课堂上精心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充分地诱发学生的敏锐思维和学习兴趣,如此导入,可以更好地为完成下一环节的授课任务奠定基础。
1.2体验喜悦,保持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因此,教者要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取得成功时,他们会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获得各自的成功。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笔者设定了如下三个程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行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①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熟悉的图形;②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让学生根据上述程序要求,分别通过对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图形和其他图形的比较认识,从而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理解该公式与其他图形公式的异同。
2.提供机会,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去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这是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处。在进行质数、合数这一内容的练习时,教者可说:“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而后又说:“凡是合数学号的同学都站起来。”虽然这只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都是学生思维正确与否的一种无声的验证,最后问:“全班同学都站起过一次吗?”1号学生说:“不对,只有我一个人没站起来过,因为‘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大家兴奋致极。
3.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的参与,会促进内在思维的参与,达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互质数时,可通过“4和5是互质数吗?”等引发讨论,通过争论,可归纳出四条创造性的结论:①两个质数为互质数;②1和任何自然数为互质数;③两个连续的奇数为互质数;④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为互质数。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收稿日期:200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