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扬个性,发挥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张扬个性,不束缚,不扭曲个性。语文学习的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读者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孔乙己和哈姆雷特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文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够的,应该是让这个词语成为内在决定性的东西。”
  因此,教学中就不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不必将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如果有学生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个套子要求学生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
  二、参与实践,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文情境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和心灵中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记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讨、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认识图式的建构。
  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文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与实践联系的。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景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促进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去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可多举办课内、课外活动,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生动的活动,例如小品表演、讲故事比赛、舞蹈欣赏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宋词,其词中所体现的音乐美、意境美,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后人将其谱上曲,当成歌曲加以咏唱。我在教学该词时,不是去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的美感,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查时代背景、作者,结合注释明白大意,然后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人以歌代诵,一人则以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舞的形式诠释词的含义。结果学生热情很高,对词加深了理解,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然,唱歌跳舞也许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但是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擅长变换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三、优化提问,促进兴趣
  促进学习兴趣,必须优化提问、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提问、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探索。教师要因材施教,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应多以知识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和深度。所谓坡度,是指设问时应该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坡”。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提问方式也很多,常用的有:曲问式,为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拐一个弯提问;想象式,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点睛式,抓住课文精妙之处提问。
  四、生成问题,彰显兴趣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侧重于由问题的预设转向问题的生成。“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的提法在个人知识、隐性知识的期望中可能被改写成“由人以鱼”,“由人以鱼”意味着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转让给学习者,意味着把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自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习者。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自己的疑惑。让学生亲自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中寻求某种确定性的结果,学生在疑惑的、困顿的、迷茫的、多种选择的、多种头绪的探索中作出谋划并获得某种确定性的知识。
  真正有教育作用的经验是主动的、个人的经验,通过个人深思熟虑,彰显自己的兴趣,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这种思想的交流也许能刺激别人,使他认清问题所在,提出一个类似的观念;也可能使听到的人窒息他理智的兴趣,压制他开始思维的努力。但是他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自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的思维。”基于这种情况,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时,我让学生大胆的发散思维,依据每个人不同的欣赏角度提出看法、张扬个性、提出质疑。有同学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江潮水势浩荡的景象感兴趣;有学生对“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月下花林画面进行了如诗如画的描绘;有学生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宇宙人生进行思索、大发感慨;有学生为游子思妇的相望不相闻而伤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我生成问题,通过探讨解决,彰显了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很多农村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随之出现。在教育不断改革的形势下,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逐渐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深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所在。最后,针对如何改善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辚辚车声嘶嘶马鸣碾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画廊上。杜甫用他那支神奇的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百姓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  闻一多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诗人能够与百姓站在一起,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声音、百姓的痛苦。杜甫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遭遇的同情,甚至情愿
传统议论文对于主体论述部分,一般要求切分论点,各个论点之间最好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有论者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八字三层切分法,收到不错的效果,一直到今天,不少同学还在运用这种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觉得这些固然合理,但显老套,有意识地摸索了一套新的做法,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一个新思路、新境界。  一、现实——议论文的根基所在  作文一定要植根于现实,离开了现实,文章便成了空谈。文章有现实感,
[摘 要:心理健康活动在教师活动中,可以很好缓解教师不良情绪,降低教师压力,从而更好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适宜长期或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師;放松]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很高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责任心,更需要耐心、爱心来对待学生,就我校教师工作内容来看,80%的教师都是多重身份,本专业定量的课时上课、行政岗位工作、班主任工作,工作内容
[摘 要:德道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德道与法治教育旨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道德与法治课程重点围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开展,但其中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而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很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历史观教育。  关键词:德道与法治;历史观;教学方法]  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之为社会历史观,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促进“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集人文性和工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综合性和形象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学科特点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摘 要:随着高校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建立与现代高校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已成为迫切需要。作为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事业编制管理有其历史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改革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探索教师等岗位的多元化用人模式,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体系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事业编;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十分的重要。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与传统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得语文课堂之上多出很多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得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素材之中所出现的内容有文
[摘 要:“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对高校思政教育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可以通过构建与学生的成长共同体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辅导员;成长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三全
大多数教师教授《咏雪》一文时,都会把比较文中两个比喻的优劣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这种比较又往往是生硬地切断两个比喻和文本母体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联系,孤立地比较分析、津津乐道于两者的优劣。笔者以为,这样教学的结果,学生很难感受到“咏絮之才”的真正魅力和《咏雪》中浓浓的魏晋神韵。我们在教授《咏雪》的时候,可能无法回避对这两个比喻的评论。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将其放入文本内部语境、甚至放入更广大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