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图像系统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教师应以图像系统为载体,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观点。
关键词:地理图像系统;地理观点
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是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像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图像具有直观、形象、兼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等特点,而且表述清楚、简洁。地理图像系统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图像系统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图像系统的作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观点。
一、运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点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它包括地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的影响两个方面。人与地的协调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②人类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教材图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点可遵循如下顺序:读图——获取信息——合作探究——形成地理观点。
【案例1】湘教版必修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目的是说明土地荒漠化直接破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在教学时,可遵循如下顺序:
读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 分布图。
获取信息:学生读图后回答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与土壤等方面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学生合作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形成地理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运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空间观点
地理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联系等。空间观点有两个重点:一是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二是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
(1)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
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是在认识地理位置与空间分布时应持的基本观点。地理位置一般是指某个地理事物的空间占位状况。地理空间分布一般指地理现象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经济活动的变化或运动与其所在的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在地理教学上,不仅要讲清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位置,还要解释分布状态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地图在培养学生的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时有着重要意义。
【案例2】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季风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图2-34)。
读图: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
获取信息:甲图陆地形成高气压中心,海洋为低气压中心,东亚西北风、南亚东北风;乙图陆地形成低压中心,东亚风向为东南风,南亚风向为西南风。
学生合作探究:1.甲、乙两幅图中,哪一幅是1月,哪一幅是7月?判断理由是什么?2.甲图中,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3.乙图中,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析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形成地理观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因其独特的区位空间分布状况:濒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的地里空间位置密切相关。
近年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成为解决地理高考试题的第一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以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为基础,运用空间要素和空间概念,借助地图、略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空间定位是当前学生面临的解题第一道门槛,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特别地对学生辅导。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案例3】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图3-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获取信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生物、土壤、水文、地质)
学生合作探究:1简述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形成地理观点: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运用图像系统培养因地制宜观点
因地制宜观点是根据一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优势,把要发展的产业部门、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的基础。区域不同,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可能性互有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案例4】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读图:图3-8地球表层的差异性。
获取信息: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如有的地方是森林景观,有的地方是草原景观,有的地方是荒漠景观。
学生合作探究:生态建设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形成地理观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四、运用图像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构成了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案例5】湘教版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读图:图4-1大气污染、图4-2固体垃圾污染。
获取信息:认识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人类怎样克服环境问题,使人类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形成地理观点: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
通过这些图像教学,使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类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人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人类要用地理的观点研究地理现象,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指导经济发展,这样人类社会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中学教育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外,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观点更为重要,更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 褚丽娟.中学生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6.(24).
[4]雷德明.做一代地理意识的塑造者[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10).
[5]祁国强.人教版地理《必修Ⅰ》图像系统的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8.(25).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地理图像系统;地理观点
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是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像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图像具有直观、形象、兼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等特点,而且表述清楚、简洁。地理图像系统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图像系统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图像系统的作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观点。
一、运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点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它包括地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的影响两个方面。人与地的协调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②人类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教材图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点可遵循如下顺序:读图——获取信息——合作探究——形成地理观点。
【案例1】湘教版必修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目的是说明土地荒漠化直接破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在教学时,可遵循如下顺序:
读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 分布图。
获取信息:学生读图后回答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与土壤等方面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学生合作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形成地理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运用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空间观点
地理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联系等。空间观点有两个重点:一是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二是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
(1)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
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是在认识地理位置与空间分布时应持的基本观点。地理位置一般是指某个地理事物的空间占位状况。地理空间分布一般指地理现象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经济活动的变化或运动与其所在的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在地理教学上,不仅要讲清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位置,还要解释分布状态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地图在培养学生的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时有着重要意义。
【案例2】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季风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图2-34)。
读图: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
获取信息:甲图陆地形成高气压中心,海洋为低气压中心,东亚西北风、南亚东北风;乙图陆地形成低压中心,东亚风向为东南风,南亚风向为西南风。
学生合作探究:1.甲、乙两幅图中,哪一幅是1月,哪一幅是7月?判断理由是什么?2.甲图中,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3.乙图中,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析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形成地理观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因其独特的区位空间分布状况:濒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的地里空间位置密切相关。
近年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成为解决地理高考试题的第一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以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为基础,运用空间要素和空间概念,借助地图、略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空间定位是当前学生面临的解题第一道门槛,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特别地对学生辅导。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案例3】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图3-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获取信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生物、土壤、水文、地质)
学生合作探究:1简述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形成地理观点: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运用图像系统培养因地制宜观点
因地制宜观点是根据一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优势,把要发展的产业部门、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的基础。区域不同,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可能性互有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案例4】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读图:图3-8地球表层的差异性。
获取信息: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如有的地方是森林景观,有的地方是草原景观,有的地方是荒漠景观。
学生合作探究:生态建设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形成地理观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四、运用图像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构成了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案例5】湘教版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读图:图4-1大气污染、图4-2固体垃圾污染。
获取信息:认识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人类怎样克服环境问题,使人类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形成地理观点: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
通过这些图像教学,使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类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人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人类要用地理的观点研究地理现象,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指导经济发展,这样人类社会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中学教育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外,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观点更为重要,更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 褚丽娟.中学生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6.(24).
[4]雷德明.做一代地理意识的塑造者[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10).
[5]祁国强.人教版地理《必修Ⅰ》图像系统的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8.(25).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