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溃围墙的杏花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花是比较寻常的花,在成都平原很容易见到。每年2月底到3月上旬次第开花,至寒露而落叶,桃树、梨树则在清明节前后开花萌芽,故民间有“桃花开、杏花败,李子花儿才开开”的农谚。也许当地人更看重桃树的经济利益,龙泉山著名的蟠桃树漫山遍野,硬枝盘空,撑开一蓬红花,一座山都似乎变轻了,俨然成了春天的风标。杏花在成都平原则不那么显眼,它们往往小规模地存活着,在那些万年青、蔷薇围合起来的花圃里,透过篱笆,可以见到杏花的演变术。花开时像梅花,每朵五瓣,枝上无叶。含苞之际是红色,开放以后逐渐变淡,最后变成白色。这方面,诗人杨万里的描述无疑是最具实证主义色彩的: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在靡丽的色泽之上,只有那十几茎花蕊,像血红的倒刺,述说着从某个搏杀的梦境历险脱危的故事,而满树繁花俱为故事吸引,开得丰满而静谧,一团团妖冶的火焰把整个枝条都包起来,为了得到进一步凸显,杏花竟然不需要一片叶子的衬托。所以,杏花的枝条总让我奇怪地联想到梅花,有关老枝开花的奇异现实,就立在我眼前。
  《太平广记》“董仙”条,引用《神仙传》记载,三国时吴董奉隐居匡山。为人治病分文不取,但叫病愈者植杏五株,积久成林,达十余万株,这就是杏林的出典。但杏林吹拂的仁者之风,在唐代以后,就遭遇到了“妖风”的渗透与侵袭。同样在《太平广记》里,转录了《会昌解颐录》中《刘立》一条,刘立见一杏园,花盛发,中有妇女十数人。立驻马观之,有一女,年可十五六,亦近垣中窥。这就出现了一个动人的画面:男人伸长脖子往杏园里张望美色,而一个美女也正在近垣中窥着男人。围墙,成为了一个吹气如兰的道具。这种欲近故远的修辞策略,在古典文学里本是家常便饭,但我们一当读到此,还是忍不住心旷神怡。这就让我觉得,所谓杏园、杏花,与女色的纠葛本就是浑然天成的。因此,围墙就绝对不是皇帝的新衣。
  宋朝诗人吴文英在《思佳客》里咏叹: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这隔墙折得杏花枝肯定是美妙的,其肢体美学的造型,主要是得力于隔墙,尤其是宽而厚的江南庭院里的白墙。因为没有白墙的衬托,杏花似乎就容易成为无根之木,成为寒风的妹妹。再仔细一点,那些蜿蜒而绵亘的女墙,俨然成为了传统文化为杏花铸造起的一道美学屏风,不然的话,杏花就难以笑立春风。在难以记述的有关杏花的诗词里,容易让我们发现,装饰主义的围墙,反而是以实用主义的骨架出现的,它不但与杏花互为彰显,以半遮半蔽的朦胧,进一步激发了雨雾里的古典氛围,也为攀枝折花的登徒子们,搭建了情欲的阶梯,成为了斜刺里插入伦理的传帮带模范。
  很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它的源头是《井底引银瓶》的素材,早就受到民间艺人的重视。元陶宗仪《辍耕录》载金院本有《鸳鸯简》及《墙头马(上)》各一本,《南词叙录》载南戏有《裴少难墙头马上》。而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更有如捻青梅窥小(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插词。在此基础上,白朴的剧本也大大丰富了原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围墙框架,他却把人物置身于圍墙之内,围墙由爱情的道具,再变为情欲的保护者,直到红杏与伦理的围墙彻底合璧。红杏李千金竟然在裴少爷家后院躲藏了长达七年,生了一男一女,这种伟大的“淫奔”,这种现在看来老掉牙的藏娇故事,为什么一再获得民间情怀的咏叹?说明了杏树的风化,在进一步撑开一树风月的同时,也得到了民间文化的认可。
  堆积在杏树沃土里的文化养料如此丰厚,就难免让人对杏树产生一些拟人化联想。清代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二也说:“圊人于元旦日初出时,反斧斑驳锤枣树数下,祝曰:汝若不实,我必伐汝,名曰嫁枣。”果木居然开嫁,李树亦然,后更有嫁杏、嫁桔之说。具体证据就是,宋代李冠卿在扬州所居的堂前,有杏树一株,花多而不实,好看而不实用。媒婆就说了:来春与你嫁了此杏!冬日,忽携酒一樽来,说是婚家“撞门酒”,乃索处女红裙一条系在杏上,然后奠酒辞祝再三,春果结子无数。(见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而从杏花围墙突围到女性的春情漫溢,从杏子的外观到女性的眼睛以及性器的隐喻,与其说是杏的天性,不如说是男权主义的文化欲求,将杏树培植成了自己性情的偶像。
  奇怪的是,风流成性的才子李渔在《闲情偶记·种植部》里颇为横蛮地评论道:“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累累。予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性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噫,树木何取于人,人何亲于树木,而契爱若此,动乎情也?情能动物,况于人乎!必宜于处子之裙者,以情贵乎专;已字人者,情有所分而不聚也。予谓此法既验于杏,亦可推而广之。凡树木之不实者,皆当系以美女之裳;即男子之不能诞育者,亦当衣以佳人之裤。盖世间慕女色而爱处子,可以情感而使之动者,岂止一杏而已哉!”
  说这话都不想想,成年把石榴裙当作卧榻的李渔,怎么如此痛恨起杏花来了呢?莫不是有人勾引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转而对着树木歇斯底里?哲学家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而对动植物进行阶级、道德成分的分析,看来并不是后来者的发明,李渔早就是实践者了。
  宋祁的词今仅存几首,以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足以傲视千古。为什么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对此,李渔在《窥词管见》里再次横蛮地评论道: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显然,李渔并不认为闹有何高明。红杏之闹,是否只跟叫春近之呢?过于拘泥于现实之象,李渔自然容易为现实所累了。相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盛赞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我的看法是,很显然,李渔的确是受到了红杏的深度刺激所致,显得过于孟浪了。
  在唐时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开启之下,墙头红杏频频激发骚人墨客的灵感。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自然是叶绍翁 《游园不值》。此诗应该是脱胎于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叶绍翁写园的一角,宛如窥视女性之一点也。在出墙来的前面加上了提示性的关不住,突出了春意的奔涌,自然让我们联想起那些从宫阙流水里飘出的红叶题诗之类。
  中国古人历来有将“花”与“鸟”并称的审美倾向,与杏花、海棠密切相关的鸟,往往是白鹇。白鹇自古就是名贵的观赏鸟,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的名句,在我看来,白鹇之色与杏花的红艳,构成了一种隐喻的转折,而“鹇”之“闲”,又昭示了古人的隐逸、孤洁向度。清朝文官的官服上,五品官的图样便是白鹇。
  在平民生活中,庭院一般不种杏树,因而又有杏树不兴人的民俗。乡村种植杏树多在村外,杏耐贫瘠干旱,收获早,在五月的大麦成熟时,杏子也成熟了。杏子因为软,与女人的脸面近之,农人将谷草铺在树下,摇动树干,杏子就不会跌烂。其实,古时民间是广泛种植杏树的,因为杏也是染料。这主要是指杏树根和杏树皮。杏树的寿命约20年,树老干枯,人们将根和皮取下,捣碎煮烂,再晾干,就成为了杏黄的膏子。
  《本草纲目》载,杏仁甘苦温冷,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可见,具有情欲燃素的东西,有毒,不过是其威力的一种体现罢了。
  每到春末,杏花、桃花、梨花都凋谢了,疯狂的油菜花犹如经历起义似的消耗之后,萎顿下来,也渐渐为葱绿的叶片所淹没,绿色主宰了大地。我行至那些篱笆墙边,那不再逸出墙头的杏花,使得篱笆墙空空如也,近乎稻草人。
其他文献
随着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随着火星探测的逐渐升温,火星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的最大期盼。利用载人航天飞船到火星上进行科学考察、旅游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之一。由于火星是一颗荒芜的星球,科学家首先
朱老太坐着马扎,蒲扇咣咣地拍小腿,拍了左腿拍右腿:“哎呀,厕所没法进,杀猪厂似的,处处红,那血们……”像是活到这把年纪从没来过例假。还真没来过,这是她引以为傲的事,没来例假也不耽误生孩子,一儿一女,女儿嫁到张家口,一年回来一次,儿子住城里。  朱老太年近七十,头发漆黑,一口白牙,与老朱站一起,不像夫妻。老朱小矮個,瘦,长脸,法令纹又深又长,括号似的括着一张小嘴。他是朱老太的磨刀石,朱老太十句话有五
期刊
我常常惊叹于虽然的笔耕不辍。按说,身为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虽然,课程压力之重可想而知,其业余写作环境和时间难言优越,她却总能以行云流水的写作姿态示人,小说、童话、散文的新作问世已成家常便饭。虽然的取材往往无关乎“宏大叙事”,而是着意于凸现底层社会潜流中芸芸众生的生活原状,及其覆盖着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诸如此类,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那是底层社会潜流中的细碎浪花,微言大义,令人回味
期刊
她早就知道自己是走在后头的那个。  首先是娘家那边的遗传。她姥姥活到九十一,无疾而终。她娘活到八十九,喝水时喝得急,一口水噎在嗓子里,去了。两个姨也都八十大几才过世。娘家那边的女人都是丰乳细腰,例假走得晚,临到六十才绝经,这些都是长寿的兆头。而这边族里的特点是,男的先走,余个老婆子再倔强地活上几十年,无一例外。最长寿的老太婆活到了九十八,大儿子已八十,她还坚强地活着。更可怕的是老太婆本已全白的头发
期刊
《长城文论丛刊》主编刘向东约我写《梅洁论》.于是,我从2018年1月开始阅读梅洁700万言的作品,到4月18日完成初稿(2.6万字),历时4个月.这是我写一篇文章用时最长、字数最多的
期刊
作为摩托车的“后起之秀”———电动车,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以价格低廉,无噪音、无污染而成为都市上班族,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和中年以上男性的首选代步工具。由于其
爷爷和一头牛  在我还是个孩子,刚刚懵懵懂懂记住生活点滴的时候,我从我的爷爷,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老头儿那里认识了这头牛。  爷爷是在一个严冬的早晨,把一头刚刚降生不久的小牛用平板车拉回家的。听爷爷说,小牛的娘,也就是老母牛死了。还在哺乳期的小牛眼看着生存无望,主人家想活埋了它。爷爷知道后,就把那头没了娘,爹也不知道在哪里跟哪头母牛快活的小牛带回了家。  那个时候,我家的家境并不好,一家四口人就靠着
期刊
2012年9月,笔者所在地一所省级示范中学招了本市第一届国际班,第二年另外一所省级示范中学开设了国际班。作为教研工作者的笔者带着好奇和学习的目的开始关注国际班的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