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初中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这些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反思,有效地把传授历史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智育和德育的并举。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其中的原因,既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也有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在部分学校只顾及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德育。可以说,学生的德育的话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他们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乏基本的是非分辨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因此,加强初中生的德育已是社会对学校工作的重要要求。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绕不开的话题,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更让初中生的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历史教学必须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开展,而其中就包括“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同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伟大精神,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健全的人格等。同時,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做到史论结合,也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而这也是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优势。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就很难勇于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挫折,出现退缩、自卑等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优秀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来熏陶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一)教科书中的大量素材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们涉及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不但有光辉的先进事迹,还有优良的思想品德。例如,冲破美国重重阻力回国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周恩来,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作为德育的素材,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初中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我最喜爱的民族英雄”讲故事比赛,可以与学生共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随后让学生写观后感,还举办书画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与高尚品德,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深受感染,从而激发出他们崇德向善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
(三)开展合作研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开展合作研讨,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的“京张铁路”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詹天佑在修京张铁路时遇到哪些具体困难,当时外国人的看法是什么?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京张铁路的修建后,外国人改变了看法吗?从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作研讨,不仅认识到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且对詹天佑不畏险阻、勇于创新、热爱国家等高贵品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历史知识虽然是“死”的,但是学生却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学习运用知识,而这其中教师的引导、启发尤为重要,对于教材中部分时代感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教师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曾经带领学生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社会,通过采访、问卷、上网搜索等方式,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认识到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全国人民共同劳动。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感恩等优良品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一)合理设定目标,恰当开展德育工作
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合理设置德育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德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考虑到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知识,还要使学生知道“国家分裂是暂时的,最终都将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曹操、诸葛亮虽然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达到既有知识传授又有德育渗透的最佳效果。
(二)力求多措并举,增强德育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开展德育工作,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智慧课堂、在线课堂等开始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措并举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既巩固他们的课堂学习成果,又达到德育渗透潜移默化的效果。依旧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笔者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整合成包含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微课视频,从而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引导,让学生融入社会
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贴近社会、融入社会,关心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历史课本中的著名人物,如黄帝、炎帝、班超、司马光、林则徐、但丁、马克思、恩格斯等,感受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努力奋斗的精神,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如最美医生、最美教师等。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要以他们为楷模,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做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人才。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明确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价值,采用多种途径把德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余巍.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5(1):5252.
[2]陈文珍.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19(8):9192.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其中的原因,既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也有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在部分学校只顾及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德育。可以说,学生的德育的话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他们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乏基本的是非分辨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因此,加强初中生的德育已是社会对学校工作的重要要求。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绕不开的话题,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新课改的大力推进更让初中生的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历史教学必须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开展,而其中就包括“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同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伟大精神,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健全的人格等。同時,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做到史论结合,也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而这也是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优势。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就很难勇于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挫折,出现退缩、自卑等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优秀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来熏陶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一)教科书中的大量素材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们涉及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不但有光辉的先进事迹,还有优良的思想品德。例如,冲破美国重重阻力回国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周恩来,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作为德育的素材,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初中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我最喜爱的民族英雄”讲故事比赛,可以与学生共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随后让学生写观后感,还举办书画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与高尚品德,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深受感染,从而激发出他们崇德向善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
(三)开展合作研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开展合作研讨,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的“京张铁路”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詹天佑在修京张铁路时遇到哪些具体困难,当时外国人的看法是什么?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京张铁路的修建后,外国人改变了看法吗?从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作研讨,不仅认识到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且对詹天佑不畏险阻、勇于创新、热爱国家等高贵品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历史知识虽然是“死”的,但是学生却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学习运用知识,而这其中教师的引导、启发尤为重要,对于教材中部分时代感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教师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曾经带领学生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社会,通过采访、问卷、上网搜索等方式,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认识到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全国人民共同劳动。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感恩等优良品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一)合理设定目标,恰当开展德育工作
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合理设置德育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德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考虑到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知识,还要使学生知道“国家分裂是暂时的,最终都将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曹操、诸葛亮虽然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达到既有知识传授又有德育渗透的最佳效果。
(二)力求多措并举,增强德育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开展德育工作,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智慧课堂、在线课堂等开始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措并举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既巩固他们的课堂学习成果,又达到德育渗透潜移默化的效果。依旧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笔者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整合成包含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微课视频,从而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引导,让学生融入社会
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贴近社会、融入社会,关心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历史课本中的著名人物,如黄帝、炎帝、班超、司马光、林则徐、但丁、马克思、恩格斯等,感受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努力奋斗的精神,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如最美医生、最美教师等。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要以他们为楷模,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做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人才。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明确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价值,采用多种途径把德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余巍.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5(1):5252.
[2]陈文珍.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19(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