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未有过在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幸运的是,我来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算是圆了我的留学梦。略去一路风尘和之后的倒时差等生理上的不适应不谈,来英国之后,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超市购物——就在我们抵达阿伯丁的第二天,校方十分体恤地用车将我们新一届来阿大访学的中国学生带到市中心较大的超市,让我们置办生活必需品。我们许多人都闹了些笑话,其中也包括我。我本想买瓶沐浴露,结果却买了瓶身体乳液,而一位男士错将护发素当成了洗发水。当接过收银员递过来的花花绿绿的纸币和一大把叮当作响的硬币时,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老外”都不免有些蒙圈。接下来的下午茶也不失为一次对英式饮食的切身体验……现在回想起一起喝下午茶;一起去格拉斯哥血拼“黑色星期五”;一起坐巴士去爱丁堡看城堡;一起去英皇剧院去看滑稽剧表演;一起坐在圣安德鲁大学的教室里听讲座……所有这些我们一起做的事都像昨天才发生一样,心中不禁生出些许感慨。
坦率地说,英国有不少可爱之处和可恨之处。
英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壮美。特别是蔚蓝的天空,即使我来自青藏高原,早已习惯蓝天白云,也不禁啧啧称叹,更不要说那些来自其他地区且深受雾霾困扰的同学了。这里的天真是一碧如洗,云白得灼人的眼,再映衬上绿草地,总是会让人产生想要打几个滚的冲动。每每在这样风和日丽的天气,我会来到海边,听海鸟的啼鸣和海浪冲刷沙滩的声音,总是不由升腾出吟诗的冲动,难怪会有那么多的文学大家诞生在苏格兰这片土地上。
与这里的美景相映衬的是当地淳朴的民风。无论是男女老少,只要你报以微笑,对方都会与你回应。要是走在街上迷了路,只要你开口,对方都会耐心地为你指路,更有甚者会亲自为你领路。我还有过两次东西失而复得的经历,一次是手机,另一次是羊绒围巾。当地人的素养很高,礼貌用语张口即来。人们或是匆匆赶路,或是低声交谈,少有大声喧哗而不顾及左右,这与高素质脱不开关系。这里的车会主动礼让行人,狭窄处相互让车已是不成文的规定。我们所住的公寓楼前就是一个大的转盘,每天我都会看到窗外川流不息的车辆,但极少堵车,更是从未见过交通事故。
再者就是人们的生活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当地人热爱运动,对待生活积极乐观。之前,我就了解到欧美国家的人热爱运动,但当看到健身房人潮涌动的景象时,我还是吃惊不小。任何时候,走在街上,你会看到身穿跑步服的人从你身边急速掠过,有时三五成群。阿伯丁健身中心离我们住处不远,更是集齐了各路运动健将,当然,这里也能见到各个年龄段的运动人士,上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下到蹒跚学步的幼儿,游泳的,踢球的,跳操的,练器械的,打球的,甚至还有学跳水的,射箭的,一应俱全,好不热闹,真可谓“全民运动”。
说完优点,再来看看不足。与伟大祖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相比,在英国出行要是没私家车就十分不方便。这里的公交车票价极贵,从未满载过,更谈不上拥挤,单程票最低也要1.4英镑,折合成人民币不免让人咋舌。当然,常住民会享有各种优惠,像七十岁以上免票,学生有年票,家庭周末不限票次等。但是,相比国内刷卡单次七角钱来看,英国的公交系统还是弱爆了,票价昂贵不说,而且线路不多,等车时间普遍较长。我们所在的阿伯丁市地处苏格兰东北部,城市本身不大,在苏格兰排名第三,但城市间距较远,从这里出发去伦敦坐长途大巴需要十二个小时,就算去爱丁堡也要三个多小时。在英国,最贵的出行方式要数火车了。从阿伯丁到伦敦,人们最常用的出行方式是乘飞机,性价比最高。当然,如果行程在三个小时左右,乘坐大巴既省钱又省时。另外,提前在网上订票会有很大折扣,一般来说,越早订票越优惠。
让我最无法理解的是这里的办事效率。与其说是效率低,不如说是做事古板,不会通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办事认真,守规矩。他们的服务窗口开放时间较国内短很多,许多商场到了周末反倒很早就打烊,在我们看来,这简直就是错失大好商机!记得某次我们在一家苏格兰特色店购得几条羊绒围巾之后,有几位老师也觉得好,非常想买,可等我们返回再买时,正赶上老板要打烊,我们好说歹说他才最终同意卖给我们,这种事在中国是绝无可能发生的!
让人忍无可忍的要数恶名昭著的英式“黑色料理”了,他们的国菜“炸鱼薯条”尝一次也就不会再想第二次了;即使是听起来高端大气的英式下午茶,吃起来也并没有听起来和看上去那么诱人。可以说,英国人在做饭方面太没天赋,好好的食料都被他們糟蹋了,做出来的食物既无卖相也很难吃,完全不能同我们的“中国胃”相匹配。吃不习惯,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饭,亏得常用的食材多能买到,几个月下来,就连平时很少下厨的我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不出远门什么都好说,若要出远门可就苦了我的胃了,外面的饭是又贵又难吃,无论是开胃菜、主菜和甜点,还是汉堡、三明治这类洋快餐,对我来说都是勉强下咽,果腹而已。
这次学习历经六个月,我们居住在阿伯丁大学的留学生宿舍,学习在全英文环境下进行,语言中心与教会安排了寄宿家庭与我们交流。在假期、周末,我们多次外出,参加教堂活动、运动赛事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和往来礼节,我深切体会到英国尤其是苏格兰的社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体会到英国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差异。为了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还趁着周末或业余时间,义务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向当地人传播中国文化。新春佳节,班里组织了迎春活动,邀请其他国家的学生参加,展现了中国学生的才艺,同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我认为,让我们走出国门来了解当地的文化才是重点,毕竟语言在哪儿都能学,教学法也是,而了解文化的最好途径就是融入其中,亲身经历才会体味深刻。语言与文化从来都不可分割。可以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就是亲身体验了一把“文化之旅”。
接下来谈谈这次留学的学习收获和对未来教学工作的帮助。总体来说,不外乎两点:开阔了教学思路,更新了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研能力。 研修期间,通过听课、观摩、参与教学实践等环节,我们对西方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与这里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基本相同的,都强调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工具性与交际性。当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教学环境相对薄弱,硬件设施相对简陋,学生人数比这里的多了很多,以至于课堂的活动组织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教学资源两者差别并不大,图书馆的先进性、开放性以及语言教学设施等,中外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回国后,我们思考的重点就放在如何在人数较多的环境中变不利为有利,实施教学法所提供的应对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良性循环。
另外,重新做回学生,学习半年时间,让我有机会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这都对回国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都会有明显的改变。之前是默认学生都有着同样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动机,所以教学态度稍显粗暴,现在更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学生的多元思想与学习状况,有了更多的包容与体谅,教学中也会多些考虑与照顾。
这次研修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法、EAP(学术英语)与ESP(专门用途英语),尽管学习过程既痛苦又艰难,但是收获确实很大。毕竟阿伯丁大学语言中心集中很多专家与教授,针对我们的实际需求,介绍了语言教学中主要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他们的理论功底都比较深厚,教学经验也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所以从他们那里,我接触到不少新方法与新思路,这对以后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另外,阿伯丁大学的图书馆资源很丰富。图书馆除了大量的藏书外,还提供了自习教室,有公共自习室,也有小型的讨论室,而且图书馆内任何地方都可以无线上网。如果在本校借不到所需的资料,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提交申请,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帮助你从其他大學的图书馆找来电子文档,而且这些服务对学生都是免费的,非常有助于学习和研究。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都会有一个交流会,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学术报告。还有课程期间的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分析,都在为之后的教研做准备。最后小论文的写作,更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我们不仅要选题、论证、写提纲、读文献、做笔记、反复修改、一稿二稿到定稿,还要遵循所有学术论文的格式与行文要求。通过这次写作实践,我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点与研究方向,以后可以在这个方向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在英国高校,研讨会是很常见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几乎每周都有,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参加。与会者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专家交流,从中了解知名教授的学术动向。另外,指导教授每周组织例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往往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就是在学术研讨过程中产生的。另外,研究生如果给导师担任研究助手,就可以从导师的研究经费中获得经济资助,校方还将免除其学费,这有利于研究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宽松也活跃的学术交流状况,让我开阔了学术视野。
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需要走出去,引进来,相互学习,相互了解,期待着下次再见!
坦率地说,英国有不少可爱之处和可恨之处。
英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壮美。特别是蔚蓝的天空,即使我来自青藏高原,早已习惯蓝天白云,也不禁啧啧称叹,更不要说那些来自其他地区且深受雾霾困扰的同学了。这里的天真是一碧如洗,云白得灼人的眼,再映衬上绿草地,总是会让人产生想要打几个滚的冲动。每每在这样风和日丽的天气,我会来到海边,听海鸟的啼鸣和海浪冲刷沙滩的声音,总是不由升腾出吟诗的冲动,难怪会有那么多的文学大家诞生在苏格兰这片土地上。
与这里的美景相映衬的是当地淳朴的民风。无论是男女老少,只要你报以微笑,对方都会与你回应。要是走在街上迷了路,只要你开口,对方都会耐心地为你指路,更有甚者会亲自为你领路。我还有过两次东西失而复得的经历,一次是手机,另一次是羊绒围巾。当地人的素养很高,礼貌用语张口即来。人们或是匆匆赶路,或是低声交谈,少有大声喧哗而不顾及左右,这与高素质脱不开关系。这里的车会主动礼让行人,狭窄处相互让车已是不成文的规定。我们所住的公寓楼前就是一个大的转盘,每天我都会看到窗外川流不息的车辆,但极少堵车,更是从未见过交通事故。
再者就是人们的生活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当地人热爱运动,对待生活积极乐观。之前,我就了解到欧美国家的人热爱运动,但当看到健身房人潮涌动的景象时,我还是吃惊不小。任何时候,走在街上,你会看到身穿跑步服的人从你身边急速掠过,有时三五成群。阿伯丁健身中心离我们住处不远,更是集齐了各路运动健将,当然,这里也能见到各个年龄段的运动人士,上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下到蹒跚学步的幼儿,游泳的,踢球的,跳操的,练器械的,打球的,甚至还有学跳水的,射箭的,一应俱全,好不热闹,真可谓“全民运动”。
说完优点,再来看看不足。与伟大祖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相比,在英国出行要是没私家车就十分不方便。这里的公交车票价极贵,从未满载过,更谈不上拥挤,单程票最低也要1.4英镑,折合成人民币不免让人咋舌。当然,常住民会享有各种优惠,像七十岁以上免票,学生有年票,家庭周末不限票次等。但是,相比国内刷卡单次七角钱来看,英国的公交系统还是弱爆了,票价昂贵不说,而且线路不多,等车时间普遍较长。我们所在的阿伯丁市地处苏格兰东北部,城市本身不大,在苏格兰排名第三,但城市间距较远,从这里出发去伦敦坐长途大巴需要十二个小时,就算去爱丁堡也要三个多小时。在英国,最贵的出行方式要数火车了。从阿伯丁到伦敦,人们最常用的出行方式是乘飞机,性价比最高。当然,如果行程在三个小时左右,乘坐大巴既省钱又省时。另外,提前在网上订票会有很大折扣,一般来说,越早订票越优惠。
让我最无法理解的是这里的办事效率。与其说是效率低,不如说是做事古板,不会通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办事认真,守规矩。他们的服务窗口开放时间较国内短很多,许多商场到了周末反倒很早就打烊,在我们看来,这简直就是错失大好商机!记得某次我们在一家苏格兰特色店购得几条羊绒围巾之后,有几位老师也觉得好,非常想买,可等我们返回再买时,正赶上老板要打烊,我们好说歹说他才最终同意卖给我们,这种事在中国是绝无可能发生的!
让人忍无可忍的要数恶名昭著的英式“黑色料理”了,他们的国菜“炸鱼薯条”尝一次也就不会再想第二次了;即使是听起来高端大气的英式下午茶,吃起来也并没有听起来和看上去那么诱人。可以说,英国人在做饭方面太没天赋,好好的食料都被他們糟蹋了,做出来的食物既无卖相也很难吃,完全不能同我们的“中国胃”相匹配。吃不习惯,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饭,亏得常用的食材多能买到,几个月下来,就连平时很少下厨的我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不出远门什么都好说,若要出远门可就苦了我的胃了,外面的饭是又贵又难吃,无论是开胃菜、主菜和甜点,还是汉堡、三明治这类洋快餐,对我来说都是勉强下咽,果腹而已。
这次学习历经六个月,我们居住在阿伯丁大学的留学生宿舍,学习在全英文环境下进行,语言中心与教会安排了寄宿家庭与我们交流。在假期、周末,我们多次外出,参加教堂活动、运动赛事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和往来礼节,我深切体会到英国尤其是苏格兰的社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体会到英国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差异。为了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还趁着周末或业余时间,义务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向当地人传播中国文化。新春佳节,班里组织了迎春活动,邀请其他国家的学生参加,展现了中国学生的才艺,同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我认为,让我们走出国门来了解当地的文化才是重点,毕竟语言在哪儿都能学,教学法也是,而了解文化的最好途径就是融入其中,亲身经历才会体味深刻。语言与文化从来都不可分割。可以说此行的最大收获就是亲身体验了一把“文化之旅”。
接下来谈谈这次留学的学习收获和对未来教学工作的帮助。总体来说,不外乎两点:开阔了教学思路,更新了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研能力。 研修期间,通过听课、观摩、参与教学实践等环节,我们对西方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与这里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基本相同的,都强调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工具性与交际性。当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教学环境相对薄弱,硬件设施相对简陋,学生人数比这里的多了很多,以至于课堂的活动组织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教学资源两者差别并不大,图书馆的先进性、开放性以及语言教学设施等,中外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回国后,我们思考的重点就放在如何在人数较多的环境中变不利为有利,实施教学法所提供的应对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良性循环。
另外,重新做回学生,学习半年时间,让我有机会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这都对回国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都会有明显的改变。之前是默认学生都有着同样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动机,所以教学态度稍显粗暴,现在更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学生的多元思想与学习状况,有了更多的包容与体谅,教学中也会多些考虑与照顾。
这次研修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法、EAP(学术英语)与ESP(专门用途英语),尽管学习过程既痛苦又艰难,但是收获确实很大。毕竟阿伯丁大学语言中心集中很多专家与教授,针对我们的实际需求,介绍了语言教学中主要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他们的理论功底都比较深厚,教学经验也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所以从他们那里,我接触到不少新方法与新思路,这对以后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另外,阿伯丁大学的图书馆资源很丰富。图书馆除了大量的藏书外,还提供了自习教室,有公共自习室,也有小型的讨论室,而且图书馆内任何地方都可以无线上网。如果在本校借不到所需的资料,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提交申请,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帮助你从其他大學的图书馆找来电子文档,而且这些服务对学生都是免费的,非常有助于学习和研究。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都会有一个交流会,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学术报告。还有课程期间的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分析,都在为之后的教研做准备。最后小论文的写作,更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我们不仅要选题、论证、写提纲、读文献、做笔记、反复修改、一稿二稿到定稿,还要遵循所有学术论文的格式与行文要求。通过这次写作实践,我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点与研究方向,以后可以在这个方向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在英国高校,研讨会是很常见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几乎每周都有,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参加。与会者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专家交流,从中了解知名教授的学术动向。另外,指导教授每周组织例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往往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就是在学术研讨过程中产生的。另外,研究生如果给导师担任研究助手,就可以从导师的研究经费中获得经济资助,校方还将免除其学费,这有利于研究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宽松也活跃的学术交流状况,让我开阔了学术视野。
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需要走出去,引进来,相互学习,相互了解,期待着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