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舟十一号飞天成功,景海鹏将军再次被关注。
在阅读国防新闻网《景海鹏:中国首位3度飞天航天员》一文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年少时的景海鹏到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的阿姨因为他在公社组织的篮球比赛中,虽然个子小,但每投必中,一举扭转战局,因此笑着说:“球打的好,不要你钱。"多年后的深夜,成名的景海鹏在回忆这一幕说:"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一次巨大的转折。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读到了供销社阿姨用微笑唤醒了一个懵懂少年的追梦的情怀,供销社阿姨用她的真诚、热忱唤醒一颗考生活的心。
人自生下来就有若干种子。这颗种子或善良,或邪恶;或自信,或懦弱;或上进,或顺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种子有的很早就被唤醒,而有的一辈子也没唤醒。外在的环境不能唤醒,自在的努力也不能够自我唤醒。通俗的说,懵懂了一辈子。
其实,唤醒这个种子,在合适的时候,有时非常简单和直接,只需一个默许的点头,一句温暖的夸奖,一封简单的书信;父母可以唤醒,乡邻也可以唤醒。但多数时间,唤醒这颗种子,非常的复杂。唤醒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通常会抓住合适的时机,用真切的情感,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况下,唤醒学生的善良、真爱、上进等情感,并使之自主延伸其他情感的唤醒,形成一个良性的习惯,并自我约束,最终给人一个乐观向上、引领时代的形象。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真诚。正如被供销社阿姨用真诚唤醒了景海鹏这颗上进的能思考生活真谛的种子。
通常家长希望孩子早日开懵,教师希望学生早早懂事,于是一些教育机构打着“唤醒教育”的旗号进行短训。极力的鼓吹国外教育在玩乐中进行唤醒教育,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但这类机构常常忽视了一点,唤醒潜能的重要前提---真诚。缺乏真诚的唤醒是被迫的,不可能成为被唤醒者潜意识的自觉行为,也就不可能转化为上进的动力。
唤醒教育不唯西方实行,也不唯现代存在。其实,它就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换上时尚名称而已,正如理发店换上发艺工作室,形象设计室一样,工作内容没变,但听起来高大上;再次极力鼓吹西方先进教育,又洋气了许多,迎合了媚外的口味。
没有真诚的唤醒教育,不可能唤醒学生的潜质。没有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也不可能起得效果。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年龄虽然只比孔子小九岁,但生性鄙俗,争强好斗,刚强直率。用现在的话评价,就是一个刺头。可就这样一个弟子,后来成为七十二贤人中的十圣。
我们在研读孔子对他的教导中,处处可见孔子的用心,为人的真诚。在《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这段对话中,子路跟着夫子学了一段时间,兴致来潮,急着要跟孔子做一番事业。面对着勇敢有余,谋事不足,率性而为的子路,孔子强调了谋事的重要。孔子的教导及时而不显得教条,让暴脾气的子路感到和蔼、亲切。这种亲和力,是开懵子路这类“刺头“最恰当的办法。
性情暴躁,为人率直的人,最容易对着干。要开导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服你,信你。与学生平等相处,让他感受到教师是他们最铁的哥们。在《论语·雍也》中记录这么一段对话。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拜见把持着卫国政权,但淫荡、名声不好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性格直爽的子路知道,当时就不高兴。身为老师的孔子立即对他发誓:“假如我做得不对,天都厌弃我!天都厌弃我!”
孔子发自内心的发誓,并不是出丑,而是真实地表现了艰难的处境。面对这种处境,逐步长大、逐渐有一定能力的子路自然有自己的参与需求,感悟、寻找解决的办法。这种与时俱进、因时而异的平等相处,对于有一定判断、决策能力学生是最好的尊重。
孔子用他的真诚唤醒了頑劣的子路。孔子教导学生,如太阳唤醒大地。时像春日的暖阳,唤醒沉醉的大地;有时又像夏日的阳光,让每一位弟子,都感受到爱的炽热;有时又像秋天的曦辉,辉映着收获的馨香;有时如冬日的午阳,让教育的阳光沐浴着每一片没开懵的地方。
唤醒教育,如开懵的太阳,历史悠久而温暖。唤醒教育需要真诚,需要时机。唤醒教育需要寓教于乐,更需要因材施教。一次唤醒,终身受益。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思考。而对于学生来讲,如果这类独立思考能被唤醒,将影响一生。教师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职责认真对待。
在阅读国防新闻网《景海鹏:中国首位3度飞天航天员》一文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年少时的景海鹏到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的阿姨因为他在公社组织的篮球比赛中,虽然个子小,但每投必中,一举扭转战局,因此笑着说:“球打的好,不要你钱。"多年后的深夜,成名的景海鹏在回忆这一幕说:"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一次巨大的转折。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读到了供销社阿姨用微笑唤醒了一个懵懂少年的追梦的情怀,供销社阿姨用她的真诚、热忱唤醒一颗考生活的心。
人自生下来就有若干种子。这颗种子或善良,或邪恶;或自信,或懦弱;或上进,或顺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种子有的很早就被唤醒,而有的一辈子也没唤醒。外在的环境不能唤醒,自在的努力也不能够自我唤醒。通俗的说,懵懂了一辈子。
其实,唤醒这个种子,在合适的时候,有时非常简单和直接,只需一个默许的点头,一句温暖的夸奖,一封简单的书信;父母可以唤醒,乡邻也可以唤醒。但多数时间,唤醒这颗种子,非常的复杂。唤醒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通常会抓住合适的时机,用真切的情感,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况下,唤醒学生的善良、真爱、上进等情感,并使之自主延伸其他情感的唤醒,形成一个良性的习惯,并自我约束,最终给人一个乐观向上、引领时代的形象。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真诚。正如被供销社阿姨用真诚唤醒了景海鹏这颗上进的能思考生活真谛的种子。
通常家长希望孩子早日开懵,教师希望学生早早懂事,于是一些教育机构打着“唤醒教育”的旗号进行短训。极力的鼓吹国外教育在玩乐中进行唤醒教育,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但这类机构常常忽视了一点,唤醒潜能的重要前提---真诚。缺乏真诚的唤醒是被迫的,不可能成为被唤醒者潜意识的自觉行为,也就不可能转化为上进的动力。
唤醒教育不唯西方实行,也不唯现代存在。其实,它就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换上时尚名称而已,正如理发店换上发艺工作室,形象设计室一样,工作内容没变,但听起来高大上;再次极力鼓吹西方先进教育,又洋气了许多,迎合了媚外的口味。
没有真诚的唤醒教育,不可能唤醒学生的潜质。没有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也不可能起得效果。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年龄虽然只比孔子小九岁,但生性鄙俗,争强好斗,刚强直率。用现在的话评价,就是一个刺头。可就这样一个弟子,后来成为七十二贤人中的十圣。
我们在研读孔子对他的教导中,处处可见孔子的用心,为人的真诚。在《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这段对话中,子路跟着夫子学了一段时间,兴致来潮,急着要跟孔子做一番事业。面对着勇敢有余,谋事不足,率性而为的子路,孔子强调了谋事的重要。孔子的教导及时而不显得教条,让暴脾气的子路感到和蔼、亲切。这种亲和力,是开懵子路这类“刺头“最恰当的办法。
性情暴躁,为人率直的人,最容易对着干。要开导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服你,信你。与学生平等相处,让他感受到教师是他们最铁的哥们。在《论语·雍也》中记录这么一段对话。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拜见把持着卫国政权,但淫荡、名声不好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性格直爽的子路知道,当时就不高兴。身为老师的孔子立即对他发誓:“假如我做得不对,天都厌弃我!天都厌弃我!”
孔子发自内心的发誓,并不是出丑,而是真实地表现了艰难的处境。面对这种处境,逐步长大、逐渐有一定能力的子路自然有自己的参与需求,感悟、寻找解决的办法。这种与时俱进、因时而异的平等相处,对于有一定判断、决策能力学生是最好的尊重。
孔子用他的真诚唤醒了頑劣的子路。孔子教导学生,如太阳唤醒大地。时像春日的暖阳,唤醒沉醉的大地;有时又像夏日的阳光,让每一位弟子,都感受到爱的炽热;有时又像秋天的曦辉,辉映着收获的馨香;有时如冬日的午阳,让教育的阳光沐浴着每一片没开懵的地方。
唤醒教育,如开懵的太阳,历史悠久而温暖。唤醒教育需要真诚,需要时机。唤醒教育需要寓教于乐,更需要因材施教。一次唤醒,终身受益。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思考。而对于学生来讲,如果这类独立思考能被唤醒,将影响一生。教师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职责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