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袖纤秾蕴雅风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to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代文人书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莫衷一是。从表现状态上看,当代的文人书法和职业有关。在不用毛笔和钢笔写稿子的年代还执拗地用毛笔写作,兰干武就是这样的人。兰干武是一个毛笔不离手的人,毛笔让他入静,毛笔亦让他激动,每天写啊写啊,写出了一个崚嶒的兰干武。
  从创作的文本与形式上看,兰干武可谓是当代文人书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书法虽然在不同的风格上表现是不同的,但其核心表现了一种很纯粹的文人之风。他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丰富的,体素储洁,行神如空,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书法是他的心绪,文人在不同状态下所写出的不同风格,都是情态,脱离了高大上的诱惑,回到了自身的书写状态。
  作为文人书风,兰干武书法体现出了当代文人精神的主体性。碑帖融合,个性鲜明。他不盲从,不懈怠,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入书,翰墨驰情,吞吐大荒,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他的书法并没有强烈地表现自己个性,而是从对传统的学习中生发出一种自我的精神、自我的理解,将时代的精神、将传统文人的士大夫气、文人学者的书卷气,包括自己的性情都综合地融化在了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虽然很少见到干武兄的诗作,但他更像一个诗人,激情四溢,心无挂碍。尤其是在他书法的表现上,浪漫而劲健,自然而守度,感情浓烈但整饬自规,笔情放逸而风规自远。带着笔墨去思考,在笔墨之中去沉思,以技为艺,以道为归。在当今熙攘的书坛中,干武兄保持着自己的冷静。他虽是一个圈内人,但更善于从大文化的视角思考书法。在创作上,他更是超脱当代的氛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自己的字,做自己的学问,满腹激情,审阅文章,临池挥洒,笔墨铿锵。他的书法保持着爽利快捷的风格,但又迂回蕴藉,谦和包容。从书法中能够看到一个人的胸襟,看到一个人的气魄,干武兄海纳百川,气息昂昂,矫矫不群,毫颖流光。他的书法表现了他的心智、他的机敏、他的协调与综合能力。
  我在干武兄的书法前,总是处于一种很激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他的书法带给我的,心照不宣,仿佛就能看见他这个人似的。他的书法能够触动我的情感,让我体验他在创作时的情境,尤其是他的书写状态。作为一个文人,他的状态,有时候安静如水,有时候又沸腾如火。其实这是一个文人的正常状态,他性格中的两面性亦体现在了书法上的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正是他书写的两面,是他书法多元的实践。他的书法在创构着一种蓬蓬勃勃的气势,一种心象,尤其是他的大字书写。在他的小字如手札一类的作品中,他又恢复了一介文人的传统状态,恢复了自己静雅闲和之中的内在精神,闲适自得,怡然生趣。
  当下文人的文化实践,一边是读书与写作,一边是使用工具的书写,即汉文字的书法艺术性的书写。众多文人都是第一层次的读与写,而没有进入纯粹投入的艺术性的书写,没有进入传统的用毛笔的日常化书写。这就对文化本身缺了一层深度的理解与体悟。所幸大家现在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多人都投入了自然的书写状态。干武兄是自觉地书写着,甚至是有担当地书写。他把他的书写放大了,写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成了一种志业。干武兄的书法是有温度的,是在投入艺术,投入自己的笔墨实践,投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
  二
  干武兄能写巨擘大字,能写几十个条屏的排兵布阵,也能写手札心得,得心应手,手到擒来。他对传统太熟了,经典碑帖经过几十年的多重锤炼,日常工作又是审读关于书法的不同文章,昼间忙公务,夜间挥翰墨,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两个面。从他书写的作品中看,他对书写的感觉体现在“生”“熟”之间,画到生时是熟时,写到生时也是熟时。他所书写的内容,都是他精选出的古诗文,书写中抒怀,书写中畅情,所以写起来也是精神饱满。他的书法有一种万物交融的感觉。书者散也,散逸着性情,保持着一种元气淋漓的韧劲与动感。对于传统,他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字里字外,透着一股自信、一股精神,劲健纤秾,神驰八荒。
  他书写高有四米的擘窠大字,还是篆书,其中的高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把握得很稳定。虽是大字,但其书写性与篆籀之间的装饰性都写了出来,特别有气势,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他把篆籀所使用的某种夸张手法也融入进去,用笔却十分圆融质朴。他的大字作品有“一叶知欣,吾心霏霏。兰质蕙心,霞光一道”“清贵”“人生有味是清欢”等词句,都是很有意味的用语,也都是四米五高的作品。一般的美术馆没有那样的高度,展都展不出来。书写擘窠大字,没有宽广的胸怀,没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没有雄视一切的胆量,是完成不了如此大尺幅作品的。
  他的大字作品具备了一种现代意识,但又不同于现代派,而是与传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的这种具备现代意义的作品表现了干武兄更为丰富淳朴的情感世界,不是往昔的粗服乱头,而是一种很文雅的,具备恢宏之气的视觉震撼。他把当代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但又有一种很优雅、很开阔的感觉。他的这些作品对当代的书法家们都会有所启示,有所感应。
  《古诗十九首》是以章草书体书写的八尺整纸的大八条屏,气势磅礴,潇洒劲烈。章草很少有人能夠写大,写出粗犷精微,写出一种劲健的精神,但他做到了,雄力焕发,精凝内含。他的章草中含有北魏的那种刚硬,亦有隶书的飘逸,更以章草贯通其中,观之令人动容。
  他的隶书有两面,一方面是《张迁碑》的厚重方正,宽博内蕴;一方面又把简帛的飘逸自然、文雅纤秾融于其中。方正处气势跌宕,飘逸处温丽清腴,庄正处自有涵浑,俯拾即是,素处以默。我在他的隶书中,读出了他的文人之风,也读出了他的变通。
  如果要说最能见他本色的书写,还是他的手札小品,他的书札包括他有时候用毛笔书写的文稿,很多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的书写,甚至有些本身就是手稿,但也能看出他精研“二王”,尤其是“二王”书札的影子。看到他的书札,就能看出他作为一个纯粹文人的那种雍容自得,含蕴隽永。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平静,但干武兄的手札里看得到他平静如水的那种心境,那种独对万物的静邃幽旷的冲淡,尤是难得!
  他的大字是外拓性质的,而他的手札则是内捩性质的。外拓和内捩在不同地转换,生发,机动,融合。看他在外面风风火火,但他在书房挥运之际,手执毫颖,静穆而神凝。他是一个不断转换身份的人,或指挥千军万马,或变化无穷趣味,或是斯文晤对,或是心手相忘。他的书法始终是充满激情的,是有温度的。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坦诚的内心。   胡传海评价他的书法:“他是清末碑学兴起后的践行者,由于他不是一味模仿北碑的写法,所以,也就避免了那种峻刻方整、单薄外露的弊端。由于他在隶书上的内功,他的字精力内蕴,趣味无穷,而且他的字特别适合于写成擘窠大字,越大越壮,越大越气势恢宏,就像摩崖石刻上的大字一定要用这种笔法去写。只有这样才会看得过瘾。”可谓直言知言,精辟!书法人对于书法人的理解,是深层次的,是从实践与经验两个方面观察的,胡传海先生对于干武兄的评价就基于此。
  一个书法家的成熟,是在五十知命之后。人生不易,3 书法尤难,兰干武恰恰是在这个年龄段上。书人相融,书人恰和,成为我们这一代文人书风中的一个范例。
  三
  干武兄书法之丰富,一是他临帖读帖之广,着手于章草、北碑与汉隶,但又在“二王”的帖学体系中获得柔美遒劲之气。一是他见得多,见得广。他善交朋友,一片坦诚,走南闯北,广结知音,从当代精英中的不同书风中把玩琢磨,融入自己书风之中。当年怀素担笈杖锡,谒见当代名公,干武兄则是车马并行,遍访书坛精英,蹈厉英伟,特立独行。《易》曰:“化而裁之,变也。”
  和干武兄交往,颇能感觉他的诚意、他的热情。他思维敏捷,热情洋溢。在书界传媒中,他的个性是不断地包容,不断地沟通。在纸媒普遍经营困难之时,一份《书法报?书画天地》让他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看点颇多。他注重了报纸的多样性,注重时代的多重需求,报纸既有学术性强的论文,又有很生活化的诗章闲文。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干武兄的确很聪明,很机灵,但他对人的朴诚是一致的,干练而勤奋,质朴又宽容。看到他就知道他是这样的一个湖北人,而不是“湖北佬”,甚至感觉他完全像一个北方人。干武兄在湖北书坛的出现,是一个异类,一次偶然与必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湖北就有了《书法报》,成为全国书法人最早拥有的一份报纸,几代报人,共襄智慧,筑成嘉业。干武兄身上所体现出的那一股投入的事业心,那一股干劲,都体现了新时代湖北人的精神。
  干武兄的书法旨趣是和他的审美理想、他的抱负相关联的。他在深入传统中,把一个现代人的精气神都融入笔下的结体、线条乃至意象之中。书法是他的“诗化哲学”。他对传统的不懈追求和由此而爆发的创造力,在证明了传统依然具有永恒的魅力,传统是和我们的生活完全一体的,不可脱解。我曾和他开玩笑说,这份报纸是他的现实主义,因为里面有吃喝拉撒;但书法是他的浪漫主义。你看他在书法中那种忘我,那种淋漓激情,就知道他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他在两种身份中不断地转换,在双重的实践中推进着自己的事业。
  学者朱贵泉有言:“西北古意,山川即為书法;南国时俏,人世即为书法。徜徉游荡峡岭湖海间,唯觉苍茫沉郁、恬淡萧逸可为书性。原野厚犷增益气志,山水灵秀滋养笔墨,总在人生落拓、意绪侘傺之后,始舒展于风雨初歇、平漠寂静之中。”干武兄是“徜徉游荡峡岭湖海间,唯觉苍茫沉郁、恬淡萧逸可为书性”的人,他没有“人生落拓、意绪侘傺”,而是在意绪蒸腾、意兴洒落之际,挥毫逸宕,情志恢宏,作出自己的华章佳篇。
  作诗赞干武兄:
  笔下遒文亦自融,纸间潇洒气蓬蓬。
  有情挥洒书生意,襟袖纤秾蕴雅风。
  京甸谈天忘日月,东湖论道送归鸿。
  毫端干武常忘我,剑气箫心诉寸衷。
其他文献
《狮子林望松》是黄宾虹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件水墨设色作品。画幅呈现巨嶂一座,作浑厚苍郁之貌,其间苍松壁立,或高耸,或低垂,或旁出,与岩壁草木森森然融为一体。近景有行者两人,其渺小的身形,恰反衬出劲松的高挺。巨嶂中部,隐现迂回陡峭的石阶,直指山中庙宇屋舍、石崖洞壁。石阶尽头,壁垒陡上,峰头攒聚,山巅平圆。巨嶂之后,乱峰列岫,争奇并起。作品以小青绿铺染松树草木,以赭石勾填树干坡石,敷色与墨笔相融相
期刊
关键词:绘画转型;泼彩写意山水;时代性  一、中国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转型  (一)绘画在早期仅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出现,没有太多其他的意义。随着绘画的演变,开始具有社会功能,孔子提出艺术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这时候的艺术有借鉴功能,艺术从属于政治,为政治发展或者是王室贵族的需要服务,艺术与社会发展相生相伴。在我国,文化思潮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类艺术思潮涌现;二是
期刊
内容提要:“新工笔”的出现源于对“工笔画”概念的理论反思。它首先作为创作现象指称出现,其次也是理论描述的出发点,通过大量图像创作、理论文献、系列展览,划定了一个理论场域,出现了一条知识通道.其存在反映了当下工笔创作的一种状态。  关键词:新工笔;概念;形质;观念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开传统“工笔画”的形制外,出现了以“新工笔”为名的创作群现象。“新工笔”的出现源于对“工笔画”概念的理论反思。它首
期刊
关键词:涂鸦;图式拓展;技法演变;街头艺术  一、涂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上涌现了众多的涂鸦网站。这也许是因为在网络计算机远未普及的情况下,一些人提前遭遇了它,并急切地开始创作。这些人是对街头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当时也并不广为人知,通常都是自己探索或是自发地组织涂鸦聚会来进行交流。如李球球为自己设计的标签—0528,本源于纽约涂鸦者将自身真名与所住街道名字相结合
期刊
国人论艺必有二哉,一曰技,二曰道。此乃互成之,缺一不可。技为技艺,是把握道之媒介;道乃根本,为自然之本与自然之运行规律。《庄子》中有“庖丁解牛”一文,文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之技之所以登峰造极,实则与十九年解牛之练习有关,遂而深谙事物发展之规律。庄子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形容庖丁之
期刊
关键词:北朝;巩义石窟;造像题记;书法  一、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刊刻背景  巩义石窟寺内现存北朝造像题记49篇, 纪年最早的是北魏普泰元年(531) , 最晚是北齐天统四年(568),其中北齐造像题记最多,共30篇。要研究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风格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刊刻背景。  (一)篆隶复兴与南方书风影响下的书写基调  从书法史角度看,北朝书法在5世纪末叶开始与江南新书风接轨,并在北魏
期刊
在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书法这个领域,著名书法家杜继双的草书早已定为“一支笔”。其草书俊爽妍朗,清健茂密,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深得研究会内及省内书坛一致认可。近日,从他赠我的十来幅草书作品中,我渐渐感到,继双先生的草书功力深厚,不可小觑。其间,我从他发给我的草书作品中,略略感受到他草书的艺术脉络。他的草书狂而不狂、放而有矩,风规自远的冲和美及婉约风流、潇洒自如的飘逸美和谐而统一。  纵观杜继双先生的草
期刊
一种艺术,到颓唐的时代,便是拘囚于传统的法则、困缚于形骸躯壳,而不复有丝毫内心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表白。  ——傅雷  真正的艺术应该产生于创造力丰富的艺术家心中 的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  ——爱因斯坦  一  张少侠和李小山在《中国现代绘画史》导论中指出:“从一个封闭圈开始解体到多元的发展,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绘画史的开端。”[1]6隋易夫先生的绘画思想恰恰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形成的,但是奇怪的是,从他身
期刊
初识君诚,是在6年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杜大恺水墨高研班上。当时,我任大恺先生的助教,虽说只是做点管理工作,但也诚惶诚恐。这一期高研班有近20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近则山东、河北,远则甘肃、广东;而且大都是在绘画上小有成就者,如画院、艺术馆的高级画师,艺术院校的教授、讲师,大家满怀着对杜大恺先生的仰慕聚集在清华园。  印象中,君诚当时十分不起眼,所谓不起眼,主要是他平日里少言寡语,不善言辞,那时见人先
期刊
不知不觉间,2020年已过半。于我而言,这一年,是机遇伴随转变的一年。幸得恩师聂松老师点拨,我走进师门,开始了现代水墨山水的学习。老师对学术之严谨、待人之宽厚,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使我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发生了转变。在学术方面,则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技到艺,我们所要学习与继承的不应只是画法。从传统到现代,也不应只守着传统观念,故步自封。中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一种文化现象,守住传统根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