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商品化的完整故事。历时20年的演绎,情节并不复杂,却也意味深长,启迪重重。
——题记
头一个8年
即便现在和气定神闲的黄庭国聊天,仍能从他熠熠闪光的眼睛,读到超常的坚毅和执著。出于对技术创新的长期依恋,想必这种坚毅和执著已融入黄老的血液,形成了人性的定格。
很多年以前,供职于煤科总院上海分院的黄庭国,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人家普遍使用的一些仪器设备国内竟然没有,例如用微波方法处理样品,不但样品的成分不会改变,而且提高了检验的准确率。
1986年,黄庭国与徐立强等一批国外留学和工作回来的技术人员,开始摸索研制微波快速溶样技术。经过8年多的努力,研发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的研制成功,不仅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应用上更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为各行各业理化部门摆脱陈旧落后的传统制样方法,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8年的努力,现在回头叙说,已没有什么情节。只知道条件很艰苦,只知道这个技术自己应该能突破,只知道身为这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理应年复一年地努力攻关,心中别无他念。
又一个8年
1999年,黄庭国向煤科总院上海分院借用场地,成立了上海新科微波溶样测试技术研究所。黄庭国担任所长,带领一班人开始了相关产品的研发。
从技术成果到产品,是一个艰苦的蜕变,不但需要场地,更需要经费和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创新环境远末形成,大批的技术人员仍习惯于停留在技术研发、专利获得和论文发表摘引阶段,黄庭国执著一个技术的产品成形,已属另类。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微波消解仪MK-I型。之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又陆续推出了MK-II型、III型和MPS系列微波消解仪器及电子控温加热板等一系列现代样品前处理设备,到2000年新科所的新产品已形成系列。
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系列化的形成,给黄庭国和研究所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化、商品化诱惑。但是,以黄庭国为核心的团队,可以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也可以在产品上不断完善,一代一代;就是在商品化这一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难。
聊起2002年前后那段商品化的日子,黄庭国至今心有余悸。尽管产品可以好得连样机别人都买,可做一台销一台,就是挣不到钱。即便如此,内部还有人迅速分离,在某一产品上另起炉灶,成了对手。再接着,官司光临,搅得人心烦意乱。
两个8年过去,却无法获得满意的市场回报,黄庭国清醒地意识到了现有团队的不足和缺憾,把一双盯着技术产品的眼睛从陌生混乱的市场收回,开始了对人才的寻觅。
后4年的行云流水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庭国遇见了刚从加拿大MBA学成归来的王勤华。英俊儒雅的王勤华,199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国有单位工作,后来跳槽到惠普。之后又到加拿大就读MBA,毕业后在加拿大一家公司工作了半年,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于2002年回到了上海。世上的缘分都有些机缘巧合,但真琢磨起来,其实最大的缘分还是需求和利益。王勤华仍想到外资企业寻找发展机会,遇到黄庭国后,他改变了想法。黄庭国向他介绍了新科所及其产品的情况,并表达了希望他加盟一起干的强烈愿望。尽管王勤华不太了解微波消解技术,但当他走访了一些用户以后,感到这个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经过分析,他认为产品不能大规模面市的原因是价格太高,用户买不起,而价格高的原因是没有规模;产品有降价的空间,按照用户的购买能力定价,仍然有较大的利润回报。
王勤华加盟后,新科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研究所改制,成立了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都出资入股,成为民营性质的科技企业。当时正值煤科总院上海分院清理三产,对新科所的改制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对产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即从单纯微波消解转变为以微波消解为核心,结合样品预加热、微波萃取和微波合成等微波化学的综合应用。三是招聘人才,从原来的10人扩大为现在的30人。四是理顺公司的销售、开发、应用方法、维修服务等管理体系。五是场地搬迁,将公司从煤科院迁到漕河泾一个工业园区,并改善了办公条件,塑造公司对外良好的形象。
这一系列的举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五六万元一台,而进口国外同类产品需要30多万元,且产品的性能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因而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每个月都有几个用户单位带着样品到新仪公司考察,并订购产品。新仪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80多万元,2004年增长到506万元,并达到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价格低,性能好,检测的准确率高,其应用面越来越广,不仅疾控系统的机构使用,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为应对进口国的技术壁垒,纷纷设立检测部门,也需要购置产品,现在新仪公司一年可销售150台。
接受采访的自然是意气风发的王勤华,最后想见见黄庭国时,王总才从实验室把黄庭国请出来。一脸的笑,直言现在舒坦了,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换代尽在掌握之中,“而小王他们把销售、市场、管理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老一少形成了难得的企业团队组合,团队组合一旦形成,凡事便行云流水般顺畅起来。
——题记
头一个8年
即便现在和气定神闲的黄庭国聊天,仍能从他熠熠闪光的眼睛,读到超常的坚毅和执著。出于对技术创新的长期依恋,想必这种坚毅和执著已融入黄老的血液,形成了人性的定格。
很多年以前,供职于煤科总院上海分院的黄庭国,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人家普遍使用的一些仪器设备国内竟然没有,例如用微波方法处理样品,不但样品的成分不会改变,而且提高了检验的准确率。
1986年,黄庭国与徐立强等一批国外留学和工作回来的技术人员,开始摸索研制微波快速溶样技术。经过8年多的努力,研发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的研制成功,不仅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应用上更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为各行各业理化部门摆脱陈旧落后的传统制样方法,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8年的努力,现在回头叙说,已没有什么情节。只知道条件很艰苦,只知道这个技术自己应该能突破,只知道身为这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理应年复一年地努力攻关,心中别无他念。
又一个8年
1999年,黄庭国向煤科总院上海分院借用场地,成立了上海新科微波溶样测试技术研究所。黄庭国担任所长,带领一班人开始了相关产品的研发。
从技术成果到产品,是一个艰苦的蜕变,不但需要场地,更需要经费和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创新环境远末形成,大批的技术人员仍习惯于停留在技术研发、专利获得和论文发表摘引阶段,黄庭国执著一个技术的产品成形,已属另类。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微波消解仪MK-I型。之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又陆续推出了MK-II型、III型和MPS系列微波消解仪器及电子控温加热板等一系列现代样品前处理设备,到2000年新科所的新产品已形成系列。
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系列化的形成,给黄庭国和研究所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化、商品化诱惑。但是,以黄庭国为核心的团队,可以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也可以在产品上不断完善,一代一代;就是在商品化这一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难。
聊起2002年前后那段商品化的日子,黄庭国至今心有余悸。尽管产品可以好得连样机别人都买,可做一台销一台,就是挣不到钱。即便如此,内部还有人迅速分离,在某一产品上另起炉灶,成了对手。再接着,官司光临,搅得人心烦意乱。
两个8年过去,却无法获得满意的市场回报,黄庭国清醒地意识到了现有团队的不足和缺憾,把一双盯着技术产品的眼睛从陌生混乱的市场收回,开始了对人才的寻觅。
后4年的行云流水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庭国遇见了刚从加拿大MBA学成归来的王勤华。英俊儒雅的王勤华,199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国有单位工作,后来跳槽到惠普。之后又到加拿大就读MBA,毕业后在加拿大一家公司工作了半年,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于2002年回到了上海。世上的缘分都有些机缘巧合,但真琢磨起来,其实最大的缘分还是需求和利益。王勤华仍想到外资企业寻找发展机会,遇到黄庭国后,他改变了想法。黄庭国向他介绍了新科所及其产品的情况,并表达了希望他加盟一起干的强烈愿望。尽管王勤华不太了解微波消解技术,但当他走访了一些用户以后,感到这个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经过分析,他认为产品不能大规模面市的原因是价格太高,用户买不起,而价格高的原因是没有规模;产品有降价的空间,按照用户的购买能力定价,仍然有较大的利润回报。
王勤华加盟后,新科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研究所改制,成立了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都出资入股,成为民营性质的科技企业。当时正值煤科总院上海分院清理三产,对新科所的改制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对产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即从单纯微波消解转变为以微波消解为核心,结合样品预加热、微波萃取和微波合成等微波化学的综合应用。三是招聘人才,从原来的10人扩大为现在的30人。四是理顺公司的销售、开发、应用方法、维修服务等管理体系。五是场地搬迁,将公司从煤科院迁到漕河泾一个工业园区,并改善了办公条件,塑造公司对外良好的形象。
这一系列的举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五六万元一台,而进口国外同类产品需要30多万元,且产品的性能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因而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每个月都有几个用户单位带着样品到新仪公司考察,并订购产品。新仪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80多万元,2004年增长到506万元,并达到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价格低,性能好,检测的准确率高,其应用面越来越广,不仅疾控系统的机构使用,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为应对进口国的技术壁垒,纷纷设立检测部门,也需要购置产品,现在新仪公司一年可销售150台。
接受采访的自然是意气风发的王勤华,最后想见见黄庭国时,王总才从实验室把黄庭国请出来。一脸的笑,直言现在舒坦了,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换代尽在掌握之中,“而小王他们把销售、市场、管理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老一少形成了难得的企业团队组合,团队组合一旦形成,凡事便行云流水般顺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