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减负提质的需要,高效课堂成为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课前要多花功夫,才能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借鉴了一些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后,我们开始尝试构建高效课堂,编写导学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交给学生,发现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我根据二十多年的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1 课前准备的充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备课时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低效付出,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教材到位,准确了解学生到位,预设课堂到位,课后反思到位。备教材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研读教学大纲,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不是课本上所列举的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也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熟记熟背。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总是把课本里的点点滴滴琐碎知识点都让学生掌握,生怕遗漏了某一知识点,这样的上课还能高效吗?准确了解学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都是教师所要面对的,那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就非常必要。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机智;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要有“超前”的预设能力,特别是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预设,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不会浪费教学时间。做好课后反思,更要备“课后课”,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 重现历史情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3 精心設置教学问题是高校课堂核心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基于初中生爱表现自己、个性突出的特点,我在课堂上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我首先播放了“黄海海战”的录像,设置了问题:分组讨论英雄的故事或者讲述邓世昌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感性资料让学生去感知历史,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思想教育目标;随后,展示了《马关条约》的签定者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照片,设置问题:说出你们记忆条约签定的时间、签定者、内容,并说出记忆方法;最后,展示了《台湾军民在新竹痛击日本侵略军》的图片以及台湾义军将领徐镶的话,让学生了解台湾的抗日斗争,并提出了问题: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巨额的战争赔款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对中国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整个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快速地融入课堂之中。
4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1 课前准备的充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备课时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低效付出,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教材到位,准确了解学生到位,预设课堂到位,课后反思到位。备教材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研读教学大纲,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达到怎样的程度,不是课本上所列举的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也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熟记熟背。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总是把课本里的点点滴滴琐碎知识点都让学生掌握,生怕遗漏了某一知识点,这样的上课还能高效吗?准确了解学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都是教师所要面对的,那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就非常必要。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机智;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要有“超前”的预设能力,特别是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预设,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不会浪费教学时间。做好课后反思,更要备“课后课”,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 重现历史情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
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1.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兼容性高的特点,把图片、影片、录像等史料重现,通过历史的原貌的重现,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开国大典”时,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国悲壮的近代历史简评,放映了第一届领导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当时,全班的学生都震撼了,他们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3.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也体现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同学们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3 精心設置教学问题是高校课堂核心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基于初中生爱表现自己、个性突出的特点,我在课堂上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我首先播放了“黄海海战”的录像,设置了问题:分组讨论英雄的故事或者讲述邓世昌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感性资料让学生去感知历史,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思想教育目标;随后,展示了《马关条约》的签定者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照片,设置问题:说出你们记忆条约签定的时间、签定者、内容,并说出记忆方法;最后,展示了《台湾军民在新竹痛击日本侵略军》的图片以及台湾义军将领徐镶的话,让学生了解台湾的抗日斗争,并提出了问题: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巨额的战争赔款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对中国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整个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快速地融入课堂之中。
4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