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02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现代微创外科手术之一,具有创伤小,反应轻,住院疗程短,术后恢复快,恢复正常生活快,同时免除腹部大切口瘢痕等优点。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如胆管损伤、胆汁漏、出血、腹腔脓肿、皮下气肿、腹腔结石残留等,一旦发生则处理困难,现将我院1998~2007年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全组患者术前均通过腹部B超检查为症状性胆结石或胆囊息肉,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均已证实,6例有胆绞痛病史,5例有急性胆囊炎发作病史,3例有上腹部隐痛不适、不思饮食史,5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格检查发现,1例曾有下腹部手术史。
方法:均由同一组有经验医师完成,均在全麻插管下进行,采用腹部“三孔或四孔”技术入腹,用自动气腹机注入CO2造气腹,1~2L/分低流量注气,腹内压12~15mmHg,采用回顾总结分析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管损伤、胆汁漏、出血及腹腔脓肿、皮下气肿和结石残留等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 果
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中,胆总管损伤5例,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3个月后拔管后治愈,无胆管狭窄现象;术后胆汁漏6例,经二次手术开腹结扎迷走胆管,结扎胆囊管和放置T型管后治愈;术中出血5例,中转开腹止血后成功,并行胆囊切除术;腹腔脓肿2例,经开腹冲洗引流后治愈;皮下气肿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石残留于腹腔1例,3个月后发现经开腹取石后治愈。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治愈,无1例死亡。
讨 论
一是胆管损伤:熟练掌握胆囊三角、肝门处血管胆管解剖结构、解剖的变异,及术中仔细、正确判断肝外胆道系统解剖关系,是避免损伤胆管的关键,术中要先分离与胆囊粘连组织,显露胆囊,分离粘连组织要紧贴胆囊分离,解剖胆囊之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术中认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之间关系,再处理胆囊管、胆囊动脉,牵拉胆囊用力适度,避免胆管撕裂,避免过多向肝门处胆管方向解剖,以免在肝管解剖变异如副胆管、迷走胆管、右肝管汇入胆囊管的情况下造成损伤。分离胆囊管过程中要仔细,避免胆囊与肝总管平行或与肝总管粘连而损伤肝总管,安放钛夹时应在距胆总管约0.5cm处钳夹,以免钳夹靠胆总管过近而撕裂胆总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掌握不够准确,或者术者对自己操作技术太过自信,而导致胆管损伤。1例肝总管损伤,1例是解剖太靠近肝门部,1例是撕裂肝总管,经中转手术,行T型管引流和肝总管、胆总管与空肠吻合术,术后治愈出院。1例为电刀电切过程中,不慎损伤胆总管,发现渗透,中转手术后,行T型管行流术后治愈。另1例是适应证掌握不够准确,在手术过程中损伤胆总管,故行胆总管切开,T型管引流术后治愈。
再者要对电刀、电凝、电热传导的知识有足够认识,避免电量过大损伤胆总管;分离胆囊三角时,不要带电分离,避免电灼烧胆管,并且不要大块组织电切电凝,防止肝外胆管大面积烧伤。本组中2例,为大块组织电切电凝时,术中发现有渗透现象,中转手术见胆总管有约0.5cm破口漏胆汁,故行T型管引流术后治愈,胆管无狭窄现象发生。
胆汁漏防治:胆汁漏发生于胆囊管钛夹滑脱或夹闭不全,胆囊床,迷走胆管渗漏,钛夹用力过大致胆囊管切割所致胆汁漏。本组6例,1例为胆囊床迷走胆管渗漏胆汁引起,3例为胆囊管钛夹闭合不全所致,另2例为钛夹夹闭胆囊管时用力大,将胆囊管切割漏胆汁所致。6例均经开腹探查置引流管后治愈。其中1例胆汁漏主要原因是术中只注意胆囊床情况,而未注意迷走胆管渗漏。可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须仔细认真地观察胆囊床情况,对于渗漏胆汁的迷走胆管用电凝灼烧,使迷走胆管闭塞,防止胆汁性腹膜炎发生。3例胆汁漏为钛夹夹闭不全,提示我们在夹闭胆囊管时,要仔细检查钛夹夹闭胆囊管是否完整、严密,是否完全将胆囊管绕在钳夹内,以避免胆汁漏发生。另外2例,是钳夹将胆囊管残端切割而造成胆汁漏,提示我们在夹闭钳夹时用力要适度、准确,不能用力过大,从而致胆囊管残端被钛夹切割,也可避免胆汁漏发生。
腹腔出血防治: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最凶险、最紧急的情况,多见于胆囊动脉损伤出血、胆囊动脉后支撕裂出血、肝包膜撕脱后出血、网膜及肠系膜血管损伤、肝床出血等,一旦发生血管损伤后出血。在镜下止血相当困难,视野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术中要仔细操作,仔细检查是否有第2支胆囊动脉,怀疑为血管组织时应用钳平钳闭后再切断,尤其胆囊动脉后支常隐藏于胆囊管后面而难以发现,钳夹胆囊管及剪断胆囊管时,容易损伤胆囊动脉后支而出血。本组2例为解剖胆囊管时操作损伤胆囊动脉引起出血,2例为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并行,分离胆囊管时撕裂胆囊动脉后出血,1例为解剖胆囊管时损伤胆囊动脉后引起出血。本组5例因出血量大、凶猛,镜下难以操作,视野模糊不清,不能止血,中转开腹止血成动。
腹腔脓肿防治:腹腔脓肿多见于胆囊窝及温氏孔处有过多血液、血块残留及胆汁残留所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相对有菌手术,如术中胆囊床及温氏孔的血凝块、血液清理不彻底,胆汁清理不彻底,血液是细菌良好培养基,细菌可以在血液内滋生,周围组织粘连包裹而形成腹腔脓肿。本组2例为温氏孔血凝、胆汁、渗出液清理不彻底所致,提示在手术结束时要尽可能清理温氏孔及胆囊床、肝下残留液体,必要时放置腹腔引流管,可防止腹腔脓肿发生。
皮下气肿防治:多见于造CO2气腹过程中气腹针未进入腹腔而置于腹膜外,致CO2气体漏于皮下组织内。提示在造CO2气腹过程中,进入腹腔时,要将腹壁充分提起,落空感要明显,气体均匀进腹腔,腹腔整个隆起,未触及皮下。本组1例则为气腹针置留于腹膜外而致皮下气肿,因CO2弥散系数高,经保守治疗后,皮下气体逐渐吸收而愈。
结石残留:多见于胆囊在剥离过程中胆囊破裂,结石漏于腹腔或是于脐部切口小,取出胆囊时,将胆囊挤破,结石漏于腹腔。提示我们在剥离胆囊过程中,要仔细辨别胆囊与肝床之间层次,仔细分离,尽量将胆囊完整剥离;另外脐部切口要估计胆囊大小尺度延长脐部切口,要适当大小,将胆囊能完整从脐部切口取出最佳,或者用标本袋将胆囊完全装于袋内,如果结石漏于腹腔,要尽可能用取石钳取净,最好不要残留。本组1例为结石残留于腹腔后包裹,影响肠蠕动,形成肠粘连,肠梗阻后经手术取石后,解除肠梗阻而治愈。
参考文献
1 黄晓强,冯玉泉,黄志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附39238例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1997,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现代微创外科手术之一,具有创伤小,反应轻,住院疗程短,术后恢复快,恢复正常生活快,同时免除腹部大切口瘢痕等优点。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如胆管损伤、胆汁漏、出血、腹腔脓肿、皮下气肿、腹腔结石残留等,一旦发生则处理困难,现将我院1998~2007年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全组患者术前均通过腹部B超检查为症状性胆结石或胆囊息肉,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均已证实,6例有胆绞痛病史,5例有急性胆囊炎发作病史,3例有上腹部隐痛不适、不思饮食史,5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格检查发现,1例曾有下腹部手术史。
方法:均由同一组有经验医师完成,均在全麻插管下进行,采用腹部“三孔或四孔”技术入腹,用自动气腹机注入CO2造气腹,1~2L/分低流量注气,腹内压12~15mmHg,采用回顾总结分析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管损伤、胆汁漏、出血及腹腔脓肿、皮下气肿和结石残留等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 果
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中,胆总管损伤5例,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3个月后拔管后治愈,无胆管狭窄现象;术后胆汁漏6例,经二次手术开腹结扎迷走胆管,结扎胆囊管和放置T型管后治愈;术中出血5例,中转开腹止血后成功,并行胆囊切除术;腹腔脓肿2例,经开腹冲洗引流后治愈;皮下气肿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石残留于腹腔1例,3个月后发现经开腹取石后治愈。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治愈,无1例死亡。
讨 论
一是胆管损伤:熟练掌握胆囊三角、肝门处血管胆管解剖结构、解剖的变异,及术中仔细、正确判断肝外胆道系统解剖关系,是避免损伤胆管的关键,术中要先分离与胆囊粘连组织,显露胆囊,分离粘连组织要紧贴胆囊分离,解剖胆囊之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术中认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之间关系,再处理胆囊管、胆囊动脉,牵拉胆囊用力适度,避免胆管撕裂,避免过多向肝门处胆管方向解剖,以免在肝管解剖变异如副胆管、迷走胆管、右肝管汇入胆囊管的情况下造成损伤。分离胆囊管过程中要仔细,避免胆囊与肝总管平行或与肝总管粘连而损伤肝总管,安放钛夹时应在距胆总管约0.5cm处钳夹,以免钳夹靠胆总管过近而撕裂胆总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掌握不够准确,或者术者对自己操作技术太过自信,而导致胆管损伤。1例肝总管损伤,1例是解剖太靠近肝门部,1例是撕裂肝总管,经中转手术,行T型管引流和肝总管、胆总管与空肠吻合术,术后治愈出院。1例为电刀电切过程中,不慎损伤胆总管,发现渗透,中转手术后,行T型管行流术后治愈。另1例是适应证掌握不够准确,在手术过程中损伤胆总管,故行胆总管切开,T型管引流术后治愈。
再者要对电刀、电凝、电热传导的知识有足够认识,避免电量过大损伤胆总管;分离胆囊三角时,不要带电分离,避免电灼烧胆管,并且不要大块组织电切电凝,防止肝外胆管大面积烧伤。本组中2例,为大块组织电切电凝时,术中发现有渗透现象,中转手术见胆总管有约0.5cm破口漏胆汁,故行T型管引流术后治愈,胆管无狭窄现象发生。
胆汁漏防治:胆汁漏发生于胆囊管钛夹滑脱或夹闭不全,胆囊床,迷走胆管渗漏,钛夹用力过大致胆囊管切割所致胆汁漏。本组6例,1例为胆囊床迷走胆管渗漏胆汁引起,3例为胆囊管钛夹闭合不全所致,另2例为钛夹夹闭胆囊管时用力大,将胆囊管切割漏胆汁所致。6例均经开腹探查置引流管后治愈。其中1例胆汁漏主要原因是术中只注意胆囊床情况,而未注意迷走胆管渗漏。可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须仔细认真地观察胆囊床情况,对于渗漏胆汁的迷走胆管用电凝灼烧,使迷走胆管闭塞,防止胆汁性腹膜炎发生。3例胆汁漏为钛夹夹闭不全,提示我们在夹闭胆囊管时,要仔细检查钛夹夹闭胆囊管是否完整、严密,是否完全将胆囊管绕在钳夹内,以避免胆汁漏发生。另外2例,是钳夹将胆囊管残端切割而造成胆汁漏,提示我们在夹闭钳夹时用力要适度、准确,不能用力过大,从而致胆囊管残端被钛夹切割,也可避免胆汁漏发生。
腹腔出血防治: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最凶险、最紧急的情况,多见于胆囊动脉损伤出血、胆囊动脉后支撕裂出血、肝包膜撕脱后出血、网膜及肠系膜血管损伤、肝床出血等,一旦发生血管损伤后出血。在镜下止血相当困难,视野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术中要仔细操作,仔细检查是否有第2支胆囊动脉,怀疑为血管组织时应用钳平钳闭后再切断,尤其胆囊动脉后支常隐藏于胆囊管后面而难以发现,钳夹胆囊管及剪断胆囊管时,容易损伤胆囊动脉后支而出血。本组2例为解剖胆囊管时操作损伤胆囊动脉引起出血,2例为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并行,分离胆囊管时撕裂胆囊动脉后出血,1例为解剖胆囊管时损伤胆囊动脉后引起出血。本组5例因出血量大、凶猛,镜下难以操作,视野模糊不清,不能止血,中转开腹止血成动。
腹腔脓肿防治:腹腔脓肿多见于胆囊窝及温氏孔处有过多血液、血块残留及胆汁残留所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相对有菌手术,如术中胆囊床及温氏孔的血凝块、血液清理不彻底,胆汁清理不彻底,血液是细菌良好培养基,细菌可以在血液内滋生,周围组织粘连包裹而形成腹腔脓肿。本组2例为温氏孔血凝、胆汁、渗出液清理不彻底所致,提示在手术结束时要尽可能清理温氏孔及胆囊床、肝下残留液体,必要时放置腹腔引流管,可防止腹腔脓肿发生。
皮下气肿防治:多见于造CO2气腹过程中气腹针未进入腹腔而置于腹膜外,致CO2气体漏于皮下组织内。提示在造CO2气腹过程中,进入腹腔时,要将腹壁充分提起,落空感要明显,气体均匀进腹腔,腹腔整个隆起,未触及皮下。本组1例则为气腹针置留于腹膜外而致皮下气肿,因CO2弥散系数高,经保守治疗后,皮下气体逐渐吸收而愈。
结石残留:多见于胆囊在剥离过程中胆囊破裂,结石漏于腹腔或是于脐部切口小,取出胆囊时,将胆囊挤破,结石漏于腹腔。提示我们在剥离胆囊过程中,要仔细辨别胆囊与肝床之间层次,仔细分离,尽量将胆囊完整剥离;另外脐部切口要估计胆囊大小尺度延长脐部切口,要适当大小,将胆囊能完整从脐部切口取出最佳,或者用标本袋将胆囊完全装于袋内,如果结石漏于腹腔,要尽可能用取石钳取净,最好不要残留。本组1例为结石残留于腹腔后包裹,影响肠蠕动,形成肠粘连,肠梗阻后经手术取石后,解除肠梗阻而治愈。
参考文献
1 黄晓强,冯玉泉,黄志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附39238例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