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习,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培养兴趣、方法指导、培育阅读心理、讲究预读、复读,提高学习效益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化学教学 阅读习惯 方法 能力 阅读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7-02
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习,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化学课本虽然图文并茂,但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化学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自制热宝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平谷京东大溶洞?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介绍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1]。
1.精读化学概念。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解决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解决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解决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解决之间的区别。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经常进行对比阅读,如对比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元素符号、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能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阅读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各种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引入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需要和教学深入的必然结果,化学用语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在教学伊始,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读、写训练,如区分 “2,H2,2H2”中“2”的含义……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
3.图形的阅读指导。 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的原理;实验要求的条件;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化学实验的原理;实验结论;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4.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方面:看数据的大小;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5.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它必须经过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阅读后的复述可运用在多种形式的课内,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复述内容。 6.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标出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中考复习中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7.对于一些课程标准要求一般了解、常识性介绍,而内容本身又通俗易懂的,可通过给出阅读提纲进行泛读。阅读一般性材料,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几种常见的金属”,笔者采取的作法:不给出阅读提纲,由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出该节的主要内容,最后由教师综合,经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整个教学。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
三、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关键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育健康愉悦的阅读心理。这项工作应由初三上课开始,自始至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下一个几乎人人都能达到的目标:通过一年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能较顺利地阅读教材,体会各段教材的意义,并能结合教材解答一些问题。由于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学生不会觉得遥不可及,而是“跳一跳,够得着”。[2]平时的训练中便能保持一种愉悦的阅读心理。
四、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
教师要教会学生预读方法:通读全文;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本中的小标题;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当学生预读能力较弱时,要给出预读提纲,预读思考题,引导学生预读。当学生预读习惯未养成时,必须注意培养,严格要求,督促检查。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阅读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使记忆牢固,教师要教会学生复读的方法,课后及时复习、阅读,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阅读课本、笔记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此时的阅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反复思考,划出重点,提出中心,理出脉络,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提纲或综合表解,也就是做好阅读笔记,读写结合。这样眼看、脑想、手写,系统掌握的知识就很牢固,从而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懈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它由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研究》2003.9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阅读心理学》 作者:张必隐 北师大出版社
[3]“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 阅读习惯 方法 能力 阅读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7-02
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习,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化学课本虽然图文并茂,但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化学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自制热宝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平谷京东大溶洞?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介绍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1]。
1.精读化学概念。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解决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解决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解决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解决之间的区别。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经常进行对比阅读,如对比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元素符号、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能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阅读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各种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引入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需要和教学深入的必然结果,化学用语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在教学伊始,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读、写训练,如区分 “2,H2,2H2”中“2”的含义……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
3.图形的阅读指导。 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的原理;实验要求的条件;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化学实验的原理;实验结论;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4.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方面:看数据的大小;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5.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它必须经过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阅读后的复述可运用在多种形式的课内,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复述内容。 6.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标出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中考复习中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7.对于一些课程标准要求一般了解、常识性介绍,而内容本身又通俗易懂的,可通过给出阅读提纲进行泛读。阅读一般性材料,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几种常见的金属”,笔者采取的作法:不给出阅读提纲,由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出该节的主要内容,最后由教师综合,经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整个教学。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
三、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关键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育健康愉悦的阅读心理。这项工作应由初三上课开始,自始至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下一个几乎人人都能达到的目标:通过一年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能较顺利地阅读教材,体会各段教材的意义,并能结合教材解答一些问题。由于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学生不会觉得遥不可及,而是“跳一跳,够得着”。[2]平时的训练中便能保持一种愉悦的阅读心理。
四、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
教师要教会学生预读方法:通读全文;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本中的小标题;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当学生预读能力较弱时,要给出预读提纲,预读思考题,引导学生预读。当学生预读习惯未养成时,必须注意培养,严格要求,督促检查。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阅读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使记忆牢固,教师要教会学生复读的方法,课后及时复习、阅读,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阅读课本、笔记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此时的阅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反复思考,划出重点,提出中心,理出脉络,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提纲或综合表解,也就是做好阅读笔记,读写结合。这样眼看、脑想、手写,系统掌握的知识就很牢固,从而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懈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它由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研究》2003.9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阅读心理学》 作者:张必隐 北师大出版社
[3]“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