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揭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创新意义,在五年制高职办学主体及办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五年制高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科学定位、控制规模、提升质量、形成特色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五年制高职;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2-0064-04
【作者简介】曹鸿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学与管理。
一、五年制高职是高职教育的再次创新
(一)五年制高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
无论是新办的职业大学,还是转型的职业院校,其招收的对象都是高中后的毕业生,但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却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毕业生。因此,五年制高职是传统的“3 2”高职分段培养向“五年一贯制”培养转变的创新模式。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探索早,力度大,成效显著,办学形式丰富多样。一是电大向五年制高职转型。1999年,江苏电大率先在全国电大系统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试点。2000年,设置了建立在省级电大基础上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二是全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参与五年制高职办学。特别是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创造性地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设若干分院和办学点。不仅扩大了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规模,也推进了中高职的衔接,有力地拓展了江苏职教规模。三是推进师范教育五年制教育的发展。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虽然不能完全归属于五年一贯制高职,但在推进江苏优质师资的培养和举办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上做出了贡献。江苏五年制高职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部分办学质量高、基础设施完备的中专学校开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一是这些中专校有提升办学层次的诉求与积极性。二是这些学校尤其是工科类的学校能够保证高职的办学方向。三是可以利用专科学历吸引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也满足了家长让孩子上大学的强烈愿望。
(二)五年制高职是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
我国五年制高职试点改革的诉求本质不在学历提升,而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试点首先选择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能力较强的普通中职校以确保“职业性”。1994年全国首批10所试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都是以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江苏在五年制改革试点中不仅未缺位,而且推进改革试点力度大。继无锡机械制造学校(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试点校、1996年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现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高职班试点学校之后,江苏逐步扩大优质职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的试点范围,试点学校从1996年的16所发展到1997年的24所。到2013年,除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外,冠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的共有34所。其次,选择的是技能复合要求较强的专业,突出了复合人才技能的“专业性”。1983年11月,国家教委高教二司选择了少部分工科学校开始试办五年制专科。此后确定的全国首批五年制高职试点学校的专业都属于工业、交通、海运和通讯等4个类别,因为这些专业技能要求高,不仅培养周期长而且过程复杂。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技能形成更具有可塑性。三是推进五年制高职校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有效增强复合人才技能的“针对性”。复合人才技能仅靠学校是难以培养的,必须基于“现场、综合、反复训练”的特点加大试点学校的技能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江苏的五年制高职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即江苏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扩大五年制高职的发展规模,提升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质量。
(三)五年制高职是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是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创新,还在于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而且这种衔接不仅是学制上的贯通,更重要的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的课程衔接,有效克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培养方向的偏移而导致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重复的弊端,体现了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行为及问题分析
(一)五年制高职办学主体及办学行为分析
就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来看,其办学主体已由肇始时的部分重点职业学校,发展到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由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主体不同,其行为诉求也不相同。一是重点职业学校的办学诉求主要是提升办学层次,扩大优质生源。实践证明,参与五年制高职改革试点的学校后来都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譬如江苏首批参与全国五年制高职试点的无锡机械制造学校以及进行高职班试点的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现在都已经升格为高职院校。二是已有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其办学诉求主要是将招生对象前移,通过招收初中毕业生来稳定办学规模。三是部分四星级中职校参与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这在江苏五年制高职改革探索中最具特色也最具创新价值。成立发放高等专科学历证书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程序性、法律性主体“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院 分院(办学点)”的集团发展模式,以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为纽带,组织和引导职业学校以及四星级中职校实施办学。四星级中职校积极参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以高职来带动中职发展并以此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二)五年制高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五年制高职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五年制高职在用人单位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五年制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监控成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严格控制规模,严格质量管理”的“双严格”要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明确提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江苏五年制高职尤其是职業院校牵头的五年制高职分院和办学点的质量提高更应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学校办的是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师资却还是中职校的师资,且教学点分散,过程监控难以到位。 2.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作为“长学制”的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是基于复合型、综合要求高、职业能力形成需要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五年制高职试点之初遴选的是工业、交通、海运和通讯4个类别的专业,到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发布时,五年制高职专业已经达到19个。事实上,当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职场业态瞬息万变,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长学制的稳定性与职场的新要求,直接影响到五年制高职专业的设置。哪些专业办高职以及高职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都对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抓住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课程及实施等关键要素,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牵头的普通中专校和部分中职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一要控制五年制高职专业的数量;二是要控制办学规模;三是要注重专业建设的水平;四是要强化专业定向教育的监管。江苏省非常重视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建设,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和省教育评估院《关于印发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下发后,江苏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江苏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已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3.五年制高职生源素质亟待提升。
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较好的生源基础。五年制高职试点之初,“高职大专”招牌吸引了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的吸引力在逐年下降。对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教育水平又较高的江苏来说,五年制高职已经由过去的“提前批次”录取变成低门槛的“普通高中后”录取。生源素质整体下滑不是江苏特有的现象,具有全国普遍性。生源素质的下降已成为必然,同样也成为制约五年制高职质量提升的客观因素。
4.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亟待完善。
除高职师资外,高职课程(教材)是支撑高职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2010年,江苏就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相关标准。但由于专业门类繁多、系统工程的繁复以及人才岗位要求的繁杂,各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教学标准研制进程较为缓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于2012年以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为例推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此引导其他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与课程开发。目前江苏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成立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以此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尽管如此,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能做到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全覆盖,二是已经覆盖的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还有一个过程。课程教材建设滞后于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发展要求。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教职成〔2002〕2号)指出:“从总体上看,五年制高职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苏教职〔2010〕2号)明确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定位:“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因此,对于五年制高职发展的定位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方向。
(二)控制规模
五年一贯制是高职教育的特殊形式,也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方式。就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看,江苏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以及中高职“3 2”、中高职“4 2”、中高职“3 3”、中职本科院校“3 4”分段培养等形式。而且,江苏的对口单招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吸引力已经远远大于五年制高职。显然,五年制高职的规模扩张已经受到其他以升学为目标的办学模式的冲击。此外,按照《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办学点设置办法》,江苏五年制高职发展路径的选择是,“在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五年制高职人才而又不具备设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少数县(市),经批准可依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县(市)职教中心设立五年制高职专业办学点”。现在江苏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已经不是“少数县(市)”设立,而是几乎“全省布局”。2017年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就有47个分院、46个办学点。由此可见,无论是“面上的布局”,还是“点上的数量”,江苏的五年制高职发展已经进入规模要适度控制的阶段。要以人才预警和招生预警来控制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发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分院和办学点连续两年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专业,应该予以撤销或者削减招生计划。
(三)提升质量
中职院校办高职,关键在质量。在中等职业学校内办高职,质量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正如质疑者所指出的,江苏五年制高职专业办学点的办学,与中职专业相比除了课程、学时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即“学习场所在中职,教师还是中职的教师,学习方式与中职差不多”。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每年都对各办学点的办学进行巡视,但深入课堂教学的巡查力度不够。为了加强各地分院和办学点的质量监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和“企业参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强化分院和办学点的质量监控。但这种质量监控只是结果的监控,过程监控力度不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质量监控由办学点自行负责,而且未能实行教考分离,学业质量检测的效度和信度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统考以进一步促进五年制高职的质量提升。
(四)形成特色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型”职业教育。因此,必须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但由于区域内尤其是地级市内各分院和办学点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错位发展不够,难以形成办学特色。因此,有必要以地级市为单位,对区域内的高职专业进行统筹,以便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特色。此外,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構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突出实践教学,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通,以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复合型技能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教育;五年制高职;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2-0064-04
【作者简介】曹鸿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学与管理。
一、五年制高职是高职教育的再次创新
(一)五年制高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
无论是新办的职业大学,还是转型的职业院校,其招收的对象都是高中后的毕业生,但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却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毕业生。因此,五年制高职是传统的“3 2”高职分段培养向“五年一贯制”培养转变的创新模式。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探索早,力度大,成效显著,办学形式丰富多样。一是电大向五年制高职转型。1999年,江苏电大率先在全国电大系统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试点。2000年,设置了建立在省级电大基础上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二是全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参与五年制高职办学。特别是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创造性地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设若干分院和办学点。不仅扩大了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规模,也推进了中高职的衔接,有力地拓展了江苏职教规模。三是推进师范教育五年制教育的发展。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虽然不能完全归属于五年一贯制高职,但在推进江苏优质师资的培养和举办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上做出了贡献。江苏五年制高职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部分办学质量高、基础设施完备的中专学校开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一是这些中专校有提升办学层次的诉求与积极性。二是这些学校尤其是工科类的学校能够保证高职的办学方向。三是可以利用专科学历吸引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也满足了家长让孩子上大学的强烈愿望。
(二)五年制高职是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
我国五年制高职试点改革的诉求本质不在学历提升,而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试点首先选择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能力较强的普通中职校以确保“职业性”。1994年全国首批10所试办五年制高职的学校都是以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江苏在五年制改革试点中不仅未缺位,而且推进改革试点力度大。继无锡机械制造学校(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试点校、1996年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现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高职班试点学校之后,江苏逐步扩大优质职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的试点范围,试点学校从1996年的16所发展到1997年的24所。到2013年,除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外,冠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的共有34所。其次,选择的是技能复合要求较强的专业,突出了复合人才技能的“专业性”。1983年11月,国家教委高教二司选择了少部分工科学校开始试办五年制专科。此后确定的全国首批五年制高职试点学校的专业都属于工业、交通、海运和通讯等4个类别,因为这些专业技能要求高,不仅培养周期长而且过程复杂。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技能形成更具有可塑性。三是推进五年制高职校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有效增强复合人才技能的“针对性”。复合人才技能仅靠学校是难以培养的,必须基于“现场、综合、反复训练”的特点加大试点学校的技能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江苏的五年制高职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即江苏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扩大五年制高职的发展规模,提升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质量。
(三)五年制高职是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是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创新,还在于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而且这种衔接不仅是学制上的贯通,更重要的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的课程衔接,有效克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培养方向的偏移而导致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重复的弊端,体现了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行为及问题分析
(一)五年制高职办学主体及办学行为分析
就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来看,其办学主体已由肇始时的部分重点职业学校,发展到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由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主体不同,其行为诉求也不相同。一是重点职业学校的办学诉求主要是提升办学层次,扩大优质生源。实践证明,参与五年制高职改革试点的学校后来都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譬如江苏首批参与全国五年制高职试点的无锡机械制造学校以及进行高职班试点的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现在都已经升格为高职院校。二是已有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其办学诉求主要是将招生对象前移,通过招收初中毕业生来稳定办学规模。三是部分四星级中职校参与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这在江苏五年制高职改革探索中最具特色也最具创新价值。成立发放高等专科学历证书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程序性、法律性主体“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院 分院(办学点)”的集团发展模式,以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为纽带,组织和引导职业学校以及四星级中职校实施办学。四星级中职校积极参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以高职来带动中职发展并以此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二)五年制高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五年制高职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五年制高职在用人单位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五年制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监控成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2006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严格控制规模,严格质量管理”的“双严格”要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明确提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江苏五年制高职尤其是职業院校牵头的五年制高职分院和办学点的质量提高更应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学校办的是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师资却还是中职校的师资,且教学点分散,过程监控难以到位。 2.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作为“长学制”的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是基于复合型、综合要求高、职业能力形成需要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五年制高职试点之初遴选的是工业、交通、海运和通讯4个类别的专业,到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发布时,五年制高职专业已经达到19个。事实上,当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职场业态瞬息万变,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长学制的稳定性与职场的新要求,直接影响到五年制高职专业的设置。哪些专业办高职以及高职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都对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抓住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课程及实施等关键要素,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牵头的普通中专校和部分中职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一要控制五年制高职专业的数量;二是要控制办学规模;三是要注重专业建设的水平;四是要强化专业定向教育的监管。江苏省非常重视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建设,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和省教育评估院《关于印发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下发后,江苏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江苏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已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3.五年制高职生源素质亟待提升。
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较好的生源基础。五年制高职试点之初,“高职大专”招牌吸引了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的吸引力在逐年下降。对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教育水平又较高的江苏来说,五年制高职已经由过去的“提前批次”录取变成低门槛的“普通高中后”录取。生源素质整体下滑不是江苏特有的现象,具有全国普遍性。生源素质的下降已成为必然,同样也成为制约五年制高职质量提升的客观因素。
4.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亟待完善。
除高职师资外,高职课程(教材)是支撑高职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2010年,江苏就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相关标准。但由于专业门类繁多、系统工程的繁复以及人才岗位要求的繁杂,各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教学标准研制进程较为缓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于2012年以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为例推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此引导其他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与课程开发。目前江苏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成立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以此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尽管如此,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能做到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全覆盖,二是已经覆盖的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还有一个过程。课程教材建设滞后于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发展要求。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教职成〔2002〕2号)指出:“从总体上看,五年制高职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苏教职〔2010〕2号)明确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定位:“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因此,对于五年制高职发展的定位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方向。
(二)控制规模
五年一贯制是高职教育的特殊形式,也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方式。就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看,江苏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以及中高职“3 2”、中高职“4 2”、中高职“3 3”、中职本科院校“3 4”分段培养等形式。而且,江苏的对口单招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吸引力已经远远大于五年制高职。显然,五年制高职的规模扩张已经受到其他以升学为目标的办学模式的冲击。此外,按照《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办学点设置办法》,江苏五年制高职发展路径的选择是,“在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五年制高职人才而又不具备设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少数县(市),经批准可依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县(市)职教中心设立五年制高职专业办学点”。现在江苏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已经不是“少数县(市)”设立,而是几乎“全省布局”。2017年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就有47个分院、46个办学点。由此可见,无论是“面上的布局”,还是“点上的数量”,江苏的五年制高职发展已经进入规模要适度控制的阶段。要以人才预警和招生预警来控制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发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分院和办学点连续两年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专业,应该予以撤销或者削减招生计划。
(三)提升质量
中职院校办高职,关键在质量。在中等职业学校内办高职,质量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正如质疑者所指出的,江苏五年制高职专业办学点的办学,与中职专业相比除了课程、学时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即“学习场所在中职,教师还是中职的教师,学习方式与中职差不多”。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每年都对各办学点的办学进行巡视,但深入课堂教学的巡查力度不够。为了加强各地分院和办学点的质量监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和“企业参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强化分院和办学点的质量监控。但这种质量监控只是结果的监控,过程监控力度不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质量监控由办学点自行负责,而且未能实行教考分离,学业质量检测的效度和信度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统考以进一步促进五年制高职的质量提升。
(四)形成特色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型”职业教育。因此,必须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但由于区域内尤其是地级市内各分院和办学点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错位发展不够,难以形成办学特色。因此,有必要以地级市为单位,对区域内的高职专业进行统筹,以便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特色。此外,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構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突出实践教学,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通,以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复合型技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