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 背景 诗眼 意象 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生即使能将其背得滚瓜烂熟、琅琅上口,也未必能理解其精髓。如果知其诗眼是“欲济”而“欲济”就是想做官时,便会豁然开朗。因此,如果我们悟得诗眼一处,其他妙处往往也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境界全出,也会有“百川春水自东流”的感觉。
四、研究意象,把握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例如: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鸟象征自由……同时要善于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一首诗往往有许多意象,但是从表达感情的角度说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注意在把握诗歌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剖析主要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把它们勾连起来便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进而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一个成熟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五、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于采用写作手法赏诗时,要教会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常用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鉴赏诗歌时,让学生通过分析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的情感。如《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了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2.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了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3.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春望》、《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 背景 诗眼 意象 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生即使能将其背得滚瓜烂熟、琅琅上口,也未必能理解其精髓。如果知其诗眼是“欲济”而“欲济”就是想做官时,便会豁然开朗。因此,如果我们悟得诗眼一处,其他妙处往往也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境界全出,也会有“百川春水自东流”的感觉。
四、研究意象,把握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例如: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鸟象征自由……同时要善于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一首诗往往有许多意象,但是从表达感情的角度说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注意在把握诗歌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剖析主要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把它们勾连起来便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进而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一个成熟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五、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于采用写作手法赏诗时,要教会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常用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鉴赏诗歌时,让学生通过分析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的情感。如《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了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2.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了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3.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春望》、《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