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76-0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进一步推广实施,信息技术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具有基础文化课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重在知识与技能结合应用。因此,不应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理论课程,而应把它看成是一种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工具,自身的一种技能。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掌握好这门技术,发挥其工具的作用。
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深挖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扼要,可以让学生自学;对难度教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另外,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和生活贴近。这样,学生喜欢听,喜欢问,喜欢深入探究。
二、要重视课堂效应
信息技术课上,讲理论的确有点枯燥,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让学生乏味。讲操作,要注意把知识灌输进去,加强深化。从而使课堂融情于景,其乐融融。例如在讲“复制”操作时,很多学生开始不知所向,真正的原因是我对学生的估计太高,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自认为这样简单的知识讲一次学生就会掌握了。于是我就让学生先了解“复制”的作用,可将文档、文件夹、图片等“制造”出一模一样的。然后又亲自演示操作,透析其操作过程:“选中[文件]—— [编辑]—— [复制] ,找到位置,[编辑]——[粘贴]”,如此反复便让学生领悟了其操作过程,学生的兴致正浓之时,趁此契机,我还讲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利用工具栏内的快捷图标,或者是利用鼠标右键,或者是利用键盘上的快捷键等。让他们自己体会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快、最适合自己。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变幻教学方式。让学生具有好奇感、新鲜感,想学、爱学也易学。例如在教室充分利用学生的最佳理解和记忆时间,知识内容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有时适当加幽默和笑话,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讨论式教学等;在计算机室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信息技术的光碟,教师用制作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外,组织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特别紧密的知识,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体验其操作过程,使其深刻领会。如本期针对六年级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网络知识部分,开展了一次:“网络知识对我们生活是利在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让更多人参与这次活动,促使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开展。
四、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中所采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重视灌输大量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不能使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愉悦心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在使用的范例中渗透其它学科的信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品德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例如,在“设计奖状”一课中,我在课前采用语言来设计这几张奖状的内容,然后分别存为文本文件,作为学生在设计奖状时要用到的文本素材。这些奖状中有奖给小白兔的绿色蔬菜奖,有奖给小老虎的健身奖,有奖给小猴子的劳动奖,有奖给海豚的智慧奖等等,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的价值观念予以正面引导。
总之,信息技术课列入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更快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值得研究、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76-0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进一步推广实施,信息技术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具有基础文化课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重在知识与技能结合应用。因此,不应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理论课程,而应把它看成是一种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工具,自身的一种技能。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掌握好这门技术,发挥其工具的作用。
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深挖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扼要,可以让学生自学;对难度教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另外,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和生活贴近。这样,学生喜欢听,喜欢问,喜欢深入探究。
二、要重视课堂效应
信息技术课上,讲理论的确有点枯燥,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让学生乏味。讲操作,要注意把知识灌输进去,加强深化。从而使课堂融情于景,其乐融融。例如在讲“复制”操作时,很多学生开始不知所向,真正的原因是我对学生的估计太高,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自认为这样简单的知识讲一次学生就会掌握了。于是我就让学生先了解“复制”的作用,可将文档、文件夹、图片等“制造”出一模一样的。然后又亲自演示操作,透析其操作过程:“选中[文件]—— [编辑]—— [复制] ,找到位置,[编辑]——[粘贴]”,如此反复便让学生领悟了其操作过程,学生的兴致正浓之时,趁此契机,我还讲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利用工具栏内的快捷图标,或者是利用鼠标右键,或者是利用键盘上的快捷键等。让他们自己体会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快、最适合自己。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变幻教学方式。让学生具有好奇感、新鲜感,想学、爱学也易学。例如在教室充分利用学生的最佳理解和记忆时间,知识内容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有时适当加幽默和笑话,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讨论式教学等;在计算机室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信息技术的光碟,教师用制作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外,组织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特别紧密的知识,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体验其操作过程,使其深刻领会。如本期针对六年级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网络知识部分,开展了一次:“网络知识对我们生活是利在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让更多人参与这次活动,促使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开展。
四、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中所采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重视灌输大量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不能使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愉悦心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在使用的范例中渗透其它学科的信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品德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例如,在“设计奖状”一课中,我在课前采用语言来设计这几张奖状的内容,然后分别存为文本文件,作为学生在设计奖状时要用到的文本素材。这些奖状中有奖给小白兔的绿色蔬菜奖,有奖给小老虎的健身奖,有奖给小猴子的劳动奖,有奖给海豚的智慧奖等等,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的价值观念予以正面引导。
总之,信息技术课列入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更快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值得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