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出场台词赏析及翻译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姆雷特出场的台词,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如双关的修辞手法,对比的表现手法,叠韵、双声的音节,整句的形式。本文对此进行了赏析,在比较几位名家对哈姆雷特出场台词的翻译,并作出自己的尝试。
  关键词:哈姆雷特 语言技巧 双关 双声 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家普遍喜爱玩弄文字游戏,莎士比亚更是顶级高手。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其语言机锋比比皆是,精彩纷呈,让读者咀嚼作品,更觉余味悠长。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很难精确地将原文的神韵完全传递出来。如果我们把原文和各种译文拿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一些端倪。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出场的对白及他与国王的对白,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如双关的修辞手法,对比的表现手法,叠韵、双声的音节,整句的形式,等等。对这几句台词仔细分析,窥斑见豹,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莎士比亚这位语言大师惊人的语言力量。
  下面,我们先看看原文以及几位名家译文。
  原文:
  King: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 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朱生豪译文: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梁实秋译文: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译文: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孙大雨译文:
  王:但现在,我侄儿哈姆雷特,我的儿
  哈 [旁白]:比亲戚过了头,要说亲人还不够。
  王:怎么阴云还笼罩在你头顶上?
  哈:并不,大王;骄阳如汤泼面,油灌耳。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这句话是哈姆雷特的第一句台词,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句式较为整齐,运用了对比及句内叠韵(A little more than/less than)、双声及双关(kin/kind),表层是文字游戏。深层意义是“通过双关曲折而微妙地表现哈姆雷特此时既恨且疑的心情”,哈姆雷特对父亲暴死本有怀疑,再加上叔父僭位娶母,更是大为不满。前贤对此有多种译法,各有千秋,但也有不足,比如双关、双声都没有明显体现。孙大雨将此句翻译为“比亲戚过了头,要说亲人还不够”。其中“亲戚”保留了原文的双声修辞,但“亲人”并非汉语中严格意义的双声词。卞之琳的译文,不少学者认为“人物内心活动似乎过于直白”。笔者认为,舞台语言的处理,能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并余味深长,这也是很可取的。受卞译的启示,笔者曾处理成“亲上加亲的亲戚,淡之又淡的亲情”——“亲情”,就是“亲戚”的读音加一个“ng”,很接近原文中“kind”就是“kin”加上一个“d”的形、句末双声等手法。但这样没有兼顾原文的句间叠韵(more than/less than),而处理为“多了点称谓的亲戚,少了些人味的亲情”,前半句承前“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補充出“称谓”,后半句将“kind”变通为“人味”与“亲情”,“人味”与“称谓”属于叠韵词,这样在形式上更接近原文的结构。
  “kind”意思有“符合自然法则的”“友善的”“有亲属关系的”之意,“less than kind”更是意味深长,有指哈姆雷特认为克劳迪斯并非自己一类人,其居心不良,实非善类之义;也指克劳迪斯急娶新寡嫂子,无情无义,违背人伦,不合法则。笔者将这一句处理成“少了人味的亲情”,在对比中强化了讽刺色彩和反讽意味。这传递出了哈姆雷特的疑惑与愤懑,对叔父克劳迪斯的指责。
  这样的处理,形式上充分照应了原文的文字游戏,虽然比较直白,但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哈姆雷特的内心,可以明显地强化戏剧冲突,让观众预感到:哈姆雷特和其叔父,势必将有你死我活的斗争。
  接下来,僭王与哈姆雷特继续交锋: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研究者指出,“这里可以看出莎士比亚运用双关语的巧妙”,“表面上是回答国王的话,却又同时精确地显露他内心的不悦”,并强调“sun”和“son”谐音双关,既指“太阳”,又指“儿子”。但研究者对clouds的双关注意较少,或许认为“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中clouds的仅是情绪的“乌云”,故未多做探究。如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译为“愁云”,译出了比喻义,但没反映出clouds的双关含义,这让读者只能注意到哈姆雷特满脸阴沉的愁绪。孙大雨译为“怎么阴云还笼罩在你头顶上”,已经注意到了句中的双关,但不准确,忽略了clouds对哈姆雷特身着丧服的暗指。本句的 “still ”以及后文哈姆雷特紧接着对他母亲说的“inky cloak”“customary suits of solemn black”都指出了这里的clouds与丧服有关,共同特征都为黑色。当时,刚举行了老国王的丧礼,宫殿内,克劳迪斯新婚大典,大家都迅速换掉丧服,穿上了适合婚礼的华冠丽服。唯独哈姆雷特丧服在身,与喜宴不协调。这显然让僭王注意到他特别的对抗,也让戏剧冲突更有张力。哈姆雷特黑色身着丧袍,如“乌云”(“clouds”)笼罩;而其他人才参加老国王的丧礼不久,为参加新国王婚宴,迅速换上了华冠丽服,如“太阳”般耀眼。这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in the sun”已经不是一语双关,而是“三关”了——哈姆雷特受不了僭王假惺惺的“慈晖”对“儿子”的关心,也受不了婚宴的各种盛装,更受不了僭王称呼自己为“儿”。许多名家对“in the sun”的处理只注意了“太阳”或“阳光”义,将其他含义丢失。卞之琳译为“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孙大雨译为“骄阳如汤泼面,油灌耳”力图使用谐音双关,但似乎有些牵强,如在舞台上,“热劲‘儿’”的“儿”不念成儿化音估计也别扭,观众很难意识到它暗含“儿子”的意思。而舞台上一句“油灌耳”,很难让人及时领会出其奥妙。
  笔者认为,翻译这句时,要充分考虑对话者的说话场景及舞台场景,力争转换出比较对等且流畅自然的双关译文。如处理成“我这儿的太阳够多啦”,大致能传递原文“三关”的审美效果。在舞台上,“这儿”做重音、停顿处理,“这里”及“所谓的这个儿子”的双关含义就传递出来了,哈姆雷特针对前文克劳迪斯呼其为my son的不满可见一斑,“太阳”暗含的多重含义就容易让人领会。
  这里,笔者将自己这几句的处理呈现于下,以抛砖引玉。
  王:但现在,我的亲人哈姆雷特,我的儿呀——
  哈 [旁白]:多了称谓的亲戚,少了人味的亲情。
  王:怎么乌云还笼罩你身?
  哈:不,陛下;我这儿的太阳够多啦。
  哈姆雷特出场台词,包括国王的独白在内,短短四句话,多种语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显示了巨大的语言魅力,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语言智慧。当然,在莎剧翻译实践中,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形成完全对等非常困难,但前贤做了很多工作,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把握原文的信息、情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也能感受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 周晔.从《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看文学翻译中双关的处理策略[J].中国翻译,2008(6):43-48.
  [2] 刘源.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J].大众文艺,2009(1):117.
  [3] 苗禾,王桂菊.《哈姆雷特》中各种双关语的应用[J].东京文学,2009(7):12-13.
  [4] 谢世坚,郭帆.莎剧中平行对照修辞及其汉译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5(10):68-72.
  [5] 杜瑟.从容易译错的词到哈姆雷特[DB/CD].https://www. douban.com/note/701679879/, 2018-12-28/2019-09-21.
  [6] 李廷斌改写.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 者: 李廷斌,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其诗歌创作硕果累累。夏洛蒂的诗歌创作长达二十余年,已收集到的诗歌多达两百多首,诗歌主要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追忆及对死亡的思考等。其中集中体现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对男性权威的反叛与女性形象的再塑造,表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 诗歌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的两大
期刊
摘 要:《心灵外史》是石一枫深度探究社会问题的一大力作,小说直抵国人最为隐秘的精神世界,巧妙运用一虚一实两条主线揭示了国人的“生存危机”与“信仰危机”两大主题,既关注了国计民生,也关注了精神信仰。本文就结合这一长篇小说展开论述,深究石一枫笔下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社会问题意识 国计民生 精神信仰 理性哲思 心灵之殇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创作者在创作文学时必然对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特定人群
期刊
摘 要:自16世纪“现代性”概念以来,不同时代的学者从未停止对“现代性”的解读。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为例,以20世纪初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英国伦敦和中国上海为研究背景,汲取了都市经验中的一系列碎片化体验,从精神体验、时空体验、两性关系体验这三大方面来探求现代性的异同。  关键词:现代性 都市经验 比较研究  自波德莱尔提出“寻找现代性”之后,现代性便成为解读现
期刊
摘 要:女性主义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在今天女性意识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是比之前有所进步,还是有所倒退,本文将通过对近几年出现的“大女主”电视剧热潮来进行研究,来探索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女性 女性意识 大女主  一、女性意识的发展  谈到女性意识,首先我们要对几个术语进行界定,女性文学是什么,女性主义批评是什么,学術界对于女性文学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
期刊
摘 要:王充的“真美”文学观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过于追求真实性,大力批判虚构与夸张,对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客观看待其中的局限性,正确认识文学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文学的实质,促进文艺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真美”文学观 虚妄 局限性 反思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论衡》是其反传统精神
期刊
摘 要: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至今仍被各个学派所研究。在卡夫卡小说中,“异化”特征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卡夫卡小说的重要意象,甚至主导了小说的走向。卡夫卡所描绘的异化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产生了共鸣,可以说“劳动异化”是变形记的理论体现,《变形记》是“异化劳动”的文学表现。因此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异化”论述完全可以成为卡
期刊
摘 要: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在文学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出了不一样的特点,然而当今的乡土文学却面临着“乡土终结”的质疑。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土文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出现的停滞。笔者将从叙事传统的限制、作家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当下乡土经验的缺失与乡土的消逝三个方面来探讨“乡土终结说”下乡土文学的问题,对乡土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文学 叙
期刊
摘 要:王蒙的小说《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进行叙述,与20世纪80年代初对文学观念变革的要求相契合,同时预示了一种新的文体规范的形成。通过“意识流”叙述,作为形式的“感觉”在小说中显现,特别是作者对听觉独特的感知方式,使得小说富有一种流动的乐感。这与同样重视“感觉”的新感觉派有着某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同时,笔者认为,与中日新感觉派不同,《春之声》对现代化的未来想象,是一种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合
期刊
摘 要:《古斯塔夫奏鸣曲》是罗斯·特里梅因出版于2016年的最新作。该作自出版以来获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南岸天空艺术文学奖,入围科斯塔图书奖、入选贝利女性小说奖、入围英国皇家翁达杰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销售榜前十等殊荣。该作品围绕着“二战”及“二战”后的瑞士小城马茨林根及周边城市为背景,分别通过孩童时期的古斯塔夫和安东、古斯塔夫的父母埃里克和艾米丽以及中年后的古斯塔夫和安东三条时间线为线索,为
期刊
摘 要:杜诏作为梁溪词人群体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词学思想既有地域性特征,又有一定的典范性,对后世词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诏身处康熙怀柔政策之下,早期受顾贞观与严绳孙教导,后又与朱彝尊交游,形成了重婉约、重真情、重雅正、重声律的词学思想。他的词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具有一致性,为后世留下许多真挚和婉、声律协调的醇雅之词。  关键词:杜诏 词学思想 形成原因 创作表现  杜诏(1666—1736),字紫纶,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