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鞋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它有关的中国古典诗词、成语、歇后语可不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竹杖芒鞋
在古典詩词中,“竹杖芒鞋”是一个常被诗人使用的说法。竹杖,指用竹子做的拐杖。芒鞋,指用芒草编制的鞋子。在古代,它们是人们外出游山玩水时常备的用具,后来引申出从容自在的漫游的意思。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短短几行字,用竹杖、芒鞋、蓑衣塑造出一个在风雨中从容前行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和笑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铁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出自南宋诗人夏元鼎的《绝句》,比喻急需的某种东西花了很大心力都得不到,却在无意中很轻易地得到了。在中国古代,制作鞋子的常用材料有草、棉、布、帛、革等,铁鞋既不实用又不美观,这里的“踏破铁鞋”是夸张手法,比喻为得到某种东西历经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
瓜田李下
咦?这个成语也和鞋有关吗?是的!
三国时期曹植在《君子行》中写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从别人家的瓜田经过,即使鞋子脱了脚跟,也不要弯下腰去提它,免得别人怀疑你摘瓜:从别人家的李子树下经过,即使帽子被树枝碰歪了,也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你偷李子。成语“瓜田李下”便是自此而来,它告诫人们处事要谨慎,防患于未然,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不必要的嫌疑。 “瓜田李下”后来也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点。
歇后语中,也有许多与鞋有关的说法。比如,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手工做布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鞋帮与鞋底缝合在一起。由于鞋底很厚,一般的鞋针是无法直接钻穿鞋底的,这时就需要借助锥子,先用锥子在鞋底上钻眼,然后穿针引线将鞋底纳好。如果上鞋不用锥子钻眼,光用针就能穿透鞋底,那就说明针的质量非常好。 “真”与“针”谐音, “针好”即“真好”。再如,刘备编草鞋——内(本)行。传说刘备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他和母亲靠织草席、卖草鞋为生,因此编草鞋对刘备来说,其实是老本行。此外,还有鞋底儿抹油——溜了,大闺女的鞋——花样多,巴掌穿鞋——行不通,拆了鞋面做帽檐——顾头不顾脚,等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诗词、成语、歇后语中还有很多与鞋有关的内容,同学们可以结伴去探寻哟!
竹杖芒鞋
在古典詩词中,“竹杖芒鞋”是一个常被诗人使用的说法。竹杖,指用竹子做的拐杖。芒鞋,指用芒草编制的鞋子。在古代,它们是人们外出游山玩水时常备的用具,后来引申出从容自在的漫游的意思。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短短几行字,用竹杖、芒鞋、蓑衣塑造出一个在风雨中从容前行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和笑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铁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出自南宋诗人夏元鼎的《绝句》,比喻急需的某种东西花了很大心力都得不到,却在无意中很轻易地得到了。在中国古代,制作鞋子的常用材料有草、棉、布、帛、革等,铁鞋既不实用又不美观,这里的“踏破铁鞋”是夸张手法,比喻为得到某种东西历经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
瓜田李下
咦?这个成语也和鞋有关吗?是的!
三国时期曹植在《君子行》中写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从别人家的瓜田经过,即使鞋子脱了脚跟,也不要弯下腰去提它,免得别人怀疑你摘瓜:从别人家的李子树下经过,即使帽子被树枝碰歪了,也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你偷李子。成语“瓜田李下”便是自此而来,它告诫人们处事要谨慎,防患于未然,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不必要的嫌疑。 “瓜田李下”后来也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点。
歇后语中,也有许多与鞋有关的说法。比如,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手工做布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鞋帮与鞋底缝合在一起。由于鞋底很厚,一般的鞋针是无法直接钻穿鞋底的,这时就需要借助锥子,先用锥子在鞋底上钻眼,然后穿针引线将鞋底纳好。如果上鞋不用锥子钻眼,光用针就能穿透鞋底,那就说明针的质量非常好。 “真”与“针”谐音, “针好”即“真好”。再如,刘备编草鞋——内(本)行。传说刘备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他和母亲靠织草席、卖草鞋为生,因此编草鞋对刘备来说,其实是老本行。此外,还有鞋底儿抹油——溜了,大闺女的鞋——花样多,巴掌穿鞋——行不通,拆了鞋面做帽檐——顾头不顾脚,等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诗词、成语、歇后语中还有很多与鞋有关的内容,同学们可以结伴去探寻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