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所重视和全力推动的任务。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那么从提高需求敏感度着手则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专业课程《光电器件设计与制造》的教学需求,尝试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面向器件应用需求的专题创新研讨课。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相关尝试不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起到了不少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创新;研讨课;师生互学;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29-02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云端化的当代,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所着重关注和培养的国民能力。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涉及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为代表的多方面能力,是一个人(或团体)的综合能力的表现。各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部门(或创业“孵化器”)是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托。其中大中院校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在课程规划时亦应为本科生创造更多接触创新的机会。通常,高校在做课程规划时会关注其系统性(培养怎样的人才)、科学性(如何利用有限教学时间实现教育目标)、针对性(针对学科的专业内容),以及交互性(师生互学)等方面。前三者侧重宏观的课程规划和内容选择,有相对的定式,而“交互性”则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依赖于教师个体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把控。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承为要务,以授课模式为主,并不排斥大班教学。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要务的现代教学,则更在意融合“问答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等的综合教学方式(即师生互学),比较崇尚小班教学。本文将以一次课内创新研讨课的引入尝试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这类综合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创新研讨课的准备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主要有: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联想与想象。因此研讨会需要在选题、讨论形式、组织方式、知识储备等方面做一些针对性的规划和准备。
本次创新研讨课依托的《光电器件设计与制作》课程,考虑从器件设计的源头需求出发,尝试与全民创业的大背景相结合(融入项目规划的概念),从而将主题定为“关于光伏器件及其应用的项目规划”。相关主题会在提前两周通报学生,同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储备知识,以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①什么是光伏器件,原理是什么?(基础知识)②光伏器件如何制作?(生产知识)③目前器件性能的瓶颈?(产品特性及研发需求)④器件性能主要有哪些优化途径?(研发着力点)⑤目前光伏器件的生产及市场情况如何?主要产商有哪些?各自技术优势?市场占有情况等(市场动态)⑥光伏器件潜在应用领域有哪些?(应用需求)⑦推动光伏市场的因素有哪些?(趋势判断),等等。这些问题即打基础(如问题①②),又拓展逻辑思维能力(如问题③④),还兼顾联想与想象(如问题⑥),同时可以锻炼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如问题⑤⑦)。
为了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并高效收集资料,在此之前还给他们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另外,鼓励学生自行组队(2—4人一组),分工协作。即,以“问題”为前导,“思维导图”为工具,团队协作为助力,来推动研讨课的知识储备及氛围营造。
二、创新研讨课的现场组织与协调
为增加参与感,研讨课引入情境模式(即角色扮演)的组织方式,分为两个场景:项目组内部创意头脑风暴会和项目路演。各安排45分钟时间,总共2节课时间。
场景一,学生被分成2—4人一组,可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先前收集的资料,讨论项目策划书并撰写项目报告(路演PPT)。在这个场景里,学生主要扮演企业内部的项目研发组成员的角色。学生在完成组队之后,可以從先前的7个问题(关注点)里任选4个或以上,来进行组内讨论,并形成一个项目目标。同样,为引导讨论,教师会将策划书所需包含的内容做一些提示和建议,如:项目要达成什么目标;项目背景;项目整体路线图(如何实现相关目标);项目实施时需依托的技术、设备或材料;如要推进相关项目,需获得哪些支持(资金、场地、政策……);项目如成功获得支持(资助),预期会取得哪些成果;当项目成功完成后,后续还可以做些什么(项目的升级版),等等。在项目报告撰写方面,限于课程时间因素(需在场景二开始前完成),则建议他们精简内容,概述项目策划书的核心内容,以图表为主,关键词引导。
进入场景二,学生需要分饰两种角色:路演报告人,创投经理。每组派一名代表(亦可派多名同时上场)上台做口头报告,限时8分钟(其中报告时间6分钟,问答环节2分钟)。当某一组报告人在台上做项目推广时,其他组的成员则化身创投经理来对该项目进行评估,以便决定是否投资该项目以及投资额度。在这一场景里,设定每组各拥有虚拟“创投币”300万元,每位组员按比例获得投资额度,即按组员人数均分到每个人头。每位学生的“创投币”只许投资给其他组,具体投资额分配则自行分配,无需协同一致。学生在答问环节,可通过提问来增加对相关项目的了解程度,以便做出评估。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场景二要求每位同学在提交最终投资方案时阐明自己相关投资策略的考虑依据。
三、创新研讨课的效果
首先,研讨选题与专业相关,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在课程开始初期即安排学生针对“市场应用需求”进行主题调研,并通过场景式研讨会促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创意激荡,从而使得学生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后续课程所教授的有关器件设计方法与制作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另外,通过项目策划书的撰写、项目报告(路演PPT)的制作,以及以“创投经理”身份提交的投资策略说明,学生们可以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调研与归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面向需求的趋势判断能力。另外,项目路演环节还起到了锻炼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自我推介能力的作用。为促进持续学习,项目策划书全文放在讨论课之后的一个星期。乘热打铁的同时又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针对路演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点评意见来做及时地跟进学习,即完善项目策划书。从最终提交上来的项目策划书来看,确实有一点缩小版的企业项目策划书的味道,比如《光伏太阳能阳台PPFB项目策划书》,《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策划书》。在这些中规中矩的项目策划书的文本格式里闪现着学生们创新的灵光。
四、遇到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有讨论便会有声音,越是热烈的讨论就越容易引起分贝值的升高。基于现有理论课程教学的场所(教室),研讨课之类的发挥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如能提供适合小班教学的专属研讨场地(较佳隔音),则可有利于相关问题的破解。讨论过程亦会出现偏题、瓶颈等现象,需要教师在各个组之间走动,适时地提供帮助,比如方向引导,重点把握等。
综上所述,创新研讨课的引入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关尝试在课程教学方面的正面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给课内创新研讨课多一些出镜机会,则可使更多的本科生感受创新的魅力并愿意投身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去。相信在高校软硬件建设更加完善的将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适量课内创新研讨课或将成为教学方式的常规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J],党课,2015,(16).
[2]李义超,华颖.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A].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C].2011.
[3]于洪珍.启发式、创新性教学研究及实践[A].名师谈教学方法篇[C].2014.
[4]陈克坚,李湘宁,李毅.浅论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结合[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所重视和全力推动的任务。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那么从提高需求敏感度着手则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专业课程《光电器件设计与制造》的教学需求,尝试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面向器件应用需求的专题创新研讨课。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相关尝试不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起到了不少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创新;研讨课;师生互学;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29-02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云端化的当代,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所着重关注和培养的国民能力。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涉及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为代表的多方面能力,是一个人(或团体)的综合能力的表现。各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部门(或创业“孵化器”)是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托。其中大中院校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在课程规划时亦应为本科生创造更多接触创新的机会。通常,高校在做课程规划时会关注其系统性(培养怎样的人才)、科学性(如何利用有限教学时间实现教育目标)、针对性(针对学科的专业内容),以及交互性(师生互学)等方面。前三者侧重宏观的课程规划和内容选择,有相对的定式,而“交互性”则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依赖于教师个体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把控。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承为要务,以授课模式为主,并不排斥大班教学。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要务的现代教学,则更在意融合“问答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等的综合教学方式(即师生互学),比较崇尚小班教学。本文将以一次课内创新研讨课的引入尝试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这类综合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创新研讨课的准备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主要有: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联想与想象。因此研讨会需要在选题、讨论形式、组织方式、知识储备等方面做一些针对性的规划和准备。
本次创新研讨课依托的《光电器件设计与制作》课程,考虑从器件设计的源头需求出发,尝试与全民创业的大背景相结合(融入项目规划的概念),从而将主题定为“关于光伏器件及其应用的项目规划”。相关主题会在提前两周通报学生,同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储备知识,以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①什么是光伏器件,原理是什么?(基础知识)②光伏器件如何制作?(生产知识)③目前器件性能的瓶颈?(产品特性及研发需求)④器件性能主要有哪些优化途径?(研发着力点)⑤目前光伏器件的生产及市场情况如何?主要产商有哪些?各自技术优势?市场占有情况等(市场动态)⑥光伏器件潜在应用领域有哪些?(应用需求)⑦推动光伏市场的因素有哪些?(趋势判断),等等。这些问题即打基础(如问题①②),又拓展逻辑思维能力(如问题③④),还兼顾联想与想象(如问题⑥),同时可以锻炼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如问题⑤⑦)。
为了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并高效收集资料,在此之前还给他们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另外,鼓励学生自行组队(2—4人一组),分工协作。即,以“问題”为前导,“思维导图”为工具,团队协作为助力,来推动研讨课的知识储备及氛围营造。
二、创新研讨课的现场组织与协调
为增加参与感,研讨课引入情境模式(即角色扮演)的组织方式,分为两个场景:项目组内部创意头脑风暴会和项目路演。各安排45分钟时间,总共2节课时间。
场景一,学生被分成2—4人一组,可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先前收集的资料,讨论项目策划书并撰写项目报告(路演PPT)。在这个场景里,学生主要扮演企业内部的项目研发组成员的角色。学生在完成组队之后,可以從先前的7个问题(关注点)里任选4个或以上,来进行组内讨论,并形成一个项目目标。同样,为引导讨论,教师会将策划书所需包含的内容做一些提示和建议,如:项目要达成什么目标;项目背景;项目整体路线图(如何实现相关目标);项目实施时需依托的技术、设备或材料;如要推进相关项目,需获得哪些支持(资金、场地、政策……);项目如成功获得支持(资助),预期会取得哪些成果;当项目成功完成后,后续还可以做些什么(项目的升级版),等等。在项目报告撰写方面,限于课程时间因素(需在场景二开始前完成),则建议他们精简内容,概述项目策划书的核心内容,以图表为主,关键词引导。
进入场景二,学生需要分饰两种角色:路演报告人,创投经理。每组派一名代表(亦可派多名同时上场)上台做口头报告,限时8分钟(其中报告时间6分钟,问答环节2分钟)。当某一组报告人在台上做项目推广时,其他组的成员则化身创投经理来对该项目进行评估,以便决定是否投资该项目以及投资额度。在这一场景里,设定每组各拥有虚拟“创投币”300万元,每位组员按比例获得投资额度,即按组员人数均分到每个人头。每位学生的“创投币”只许投资给其他组,具体投资额分配则自行分配,无需协同一致。学生在答问环节,可通过提问来增加对相关项目的了解程度,以便做出评估。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场景二要求每位同学在提交最终投资方案时阐明自己相关投资策略的考虑依据。
三、创新研讨课的效果
首先,研讨选题与专业相关,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在课程开始初期即安排学生针对“市场应用需求”进行主题调研,并通过场景式研讨会促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创意激荡,从而使得学生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后续课程所教授的有关器件设计方法与制作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另外,通过项目策划书的撰写、项目报告(路演PPT)的制作,以及以“创投经理”身份提交的投资策略说明,学生们可以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调研与归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面向需求的趋势判断能力。另外,项目路演环节还起到了锻炼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自我推介能力的作用。为促进持续学习,项目策划书全文放在讨论课之后的一个星期。乘热打铁的同时又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针对路演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点评意见来做及时地跟进学习,即完善项目策划书。从最终提交上来的项目策划书来看,确实有一点缩小版的企业项目策划书的味道,比如《光伏太阳能阳台PPFB项目策划书》,《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策划书》。在这些中规中矩的项目策划书的文本格式里闪现着学生们创新的灵光。
四、遇到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有讨论便会有声音,越是热烈的讨论就越容易引起分贝值的升高。基于现有理论课程教学的场所(教室),研讨课之类的发挥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如能提供适合小班教学的专属研讨场地(较佳隔音),则可有利于相关问题的破解。讨论过程亦会出现偏题、瓶颈等现象,需要教师在各个组之间走动,适时地提供帮助,比如方向引导,重点把握等。
综上所述,创新研讨课的引入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关尝试在课程教学方面的正面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给课内创新研讨课多一些出镜机会,则可使更多的本科生感受创新的魅力并愿意投身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去。相信在高校软硬件建设更加完善的将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适量课内创新研讨课或将成为教学方式的常规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J],党课,2015,(16).
[2]李义超,华颖.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A].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C].2011.
[3]于洪珍.启发式、创新性教学研究及实践[A].名师谈教学方法篇[C].2014.
[4]陈克坚,李湘宁,李毅.浅论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结合[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