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脱贫攻坚作为陕西追赶超越的重中之重,习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铜川市目前精准扶贫的亮点有不少、重点更突出、难点在突破,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唯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准症结,科学确定对策,最大限度地破除发展瓶颈。本文就是针对目前的现状,直面问题,在攻坚克难、精准施策上下功夫,补齐短板。
关键词:追赶超越 精准扶贫 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扶贫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第一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不同,这一次国务院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一些刚性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实现从“粗放”扶贫向“精准”脱贫转变,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开创了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铜川市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困境
铜川市有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3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其中宜君县和耀州区还是革命老区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金锁西片、照金地区、洛河西岸和铜罕沿线4个片区,而且贫困区域广、致贫因素多、攻坚难度大、脱贫时间紧。铜川市在脱贫攻坚推进工作中,先后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4亿元, 市和区县两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达7242万元,扶贫再贷款的规模达到10亿元,超过了全市“十二五”时期脱贫贷款规模的总和,扶贫项目的涉及人口达3万人。铜川市脱贫攻坚有“难”、“弱”、“重”三个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剩余的脱贫对象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经历了80年代大规模开发式扶贫、90年代“八七”扶贫攻坚以及近十年来的扶贫开发,通过开展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推进精准扶贫,我市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此前扶贫开发工作基本实现了条件稍好村的脱贫任务,余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山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程度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攻坚任务更重,是多年扶贫开发遗留下来最难啃的“硬骨头”。
(2)保障不足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制约因素。扶贫攻坚最关键的是资金的支撑,政策的扶持最有效的办法是资金的整合利用。镇、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扶贫开发的步伐不够快。目前扶贫专项资金与实际所需有巨大缺口,社会力量如市、县区有关部门帮扶力度还不够大,资金量小,各自为阵,随意性大。目前的扶贫开发,主要集中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扶持上,还存在项目少、资金量小、力度弱、效果差的问题,还有一些项目,帮扶的单位或者帮扶的干部不了解项目的业务,导致出现了扶贫项目信息传达不到位,如果不增加农民增收的产业平台,农民不了解扶贫项目相关知识,就在无形增加了扶贫开发的难度。
(3)干部作风与脱贫攻坚的要求还有差距。干部习惯于面上的扶贫而不擅长精准脱贫。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做面上的扶贫,扶贫讲话说“精准”,用的招还是“漫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上动下不动,市县党政领导重视,其他领导一般重视,部门领导忽视,一些乡镇干部则没当回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紧迫感;有的地方仅满足于会议开了、要求提了、文件发了,但精准扶贫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落实;有的地方还是习惯于以往的套路,缺乏精准扶贫新举措。
二、夯实精准扶贫措施,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对铜川市而言,“十三五”是奋力追赶超越、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要建设“四个铜川”,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富裕铜川”是基础和关键,因此脱贫攻坚尤为重要。面对上述诸多困难,要用“绣花”功夫把各项工作再向深里谋、照实里抓、往精里做。
1.措施落实上要再精准。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扶贫,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把“精准”二字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一是脱贫对象要精准。要建好精准扶贫数据大平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要认真开展“回头看”,重新排查,真正搞清楚谁最穷、为啥穷?真正把底子弄清、数据核准,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动态管理,心中有数。二是脱贫措施要精准。要变“漫灌”为“滴灌”,因村制宜,一户一策,灵活运用各项措施,抓好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的事,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三是驻村帮扶要精准。加强对“第一书记”支持,要继续完善“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健全帮扶干部的管理制度,建立“干部到一线、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坚持不脱贫、不脱钩,引导他们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充分发挥作用,助推脱贫攻坚。
2.产业帮扶要再突出。产业扶贫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问题,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必须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关键环节来抓。通过企业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贫困村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深度融合,采取大户和企业帮带方式,以贫困户信贷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以工代赈等方式参与生产,推行“企业+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形成贯穿农业产业投入、生产、技术、销售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实现贫困人口与脱贫主体、脱贫资金与产业建设、产品產出与市场销售的捆绑,促使扶贫资金投入到产品销售收益的良性循环,带动贫困户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一要强化带动,稳定工资收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积极组织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定向设置务工岗位,加大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力度,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二要提高品质,打造优质农产品。要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绿色农产品供给的机遇。
3.帮扶力量要再加强。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脱贫攻坚是检验各级干部素质的战场,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干部真抓实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一要当好“指战员”。切实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和创新工作机制,逐级立下军令状,一级一级把责任落到实处。加大脱贫攻坚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严肃查处“不愿为”、“不想为”、“不会为”问题,从严惩处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让制度有刚性、问责有力度,形成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氛围。二是打造“铁堡垒”。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强化村级领导班子,选派好第一书记,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实行村干部坐班、代办服务常态化服务机制,调动和提高推进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贫困村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继续落实好“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组织群众自觉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开发研究》 2015年2月.
[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年9月.
[3]陈建.文化精准扶贫视阈下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堕距问题《图书馆论坛》 2017年7月.
作者简介:胡秀洁(1986—)女。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追赶超越 精准扶贫 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扶贫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第一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不同,这一次国务院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一些刚性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实现从“粗放”扶贫向“精准”脱贫转变,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开创了扶贫开发的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铜川市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困境
铜川市有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3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其中宜君县和耀州区还是革命老区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金锁西片、照金地区、洛河西岸和铜罕沿线4个片区,而且贫困区域广、致贫因素多、攻坚难度大、脱贫时间紧。铜川市在脱贫攻坚推进工作中,先后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4亿元, 市和区县两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达7242万元,扶贫再贷款的规模达到10亿元,超过了全市“十二五”时期脱贫贷款规模的总和,扶贫项目的涉及人口达3万人。铜川市脱贫攻坚有“难”、“弱”、“重”三个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剩余的脱贫对象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经历了80年代大规模开发式扶贫、90年代“八七”扶贫攻坚以及近十年来的扶贫开发,通过开展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推进精准扶贫,我市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此前扶贫开发工作基本实现了条件稍好村的脱贫任务,余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缺水少土、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山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程度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攻坚任务更重,是多年扶贫开发遗留下来最难啃的“硬骨头”。
(2)保障不足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制约因素。扶贫攻坚最关键的是资金的支撑,政策的扶持最有效的办法是资金的整合利用。镇、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扶贫开发的步伐不够快。目前扶贫专项资金与实际所需有巨大缺口,社会力量如市、县区有关部门帮扶力度还不够大,资金量小,各自为阵,随意性大。目前的扶贫开发,主要集中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扶持上,还存在项目少、资金量小、力度弱、效果差的问题,还有一些项目,帮扶的单位或者帮扶的干部不了解项目的业务,导致出现了扶贫项目信息传达不到位,如果不增加农民增收的产业平台,农民不了解扶贫项目相关知识,就在无形增加了扶贫开发的难度。
(3)干部作风与脱贫攻坚的要求还有差距。干部习惯于面上的扶贫而不擅长精准脱贫。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做面上的扶贫,扶贫讲话说“精准”,用的招还是“漫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上动下不动,市县党政领导重视,其他领导一般重视,部门领导忽视,一些乡镇干部则没当回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紧迫感;有的地方仅满足于会议开了、要求提了、文件发了,但精准扶贫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落实;有的地方还是习惯于以往的套路,缺乏精准扶贫新举措。
二、夯实精准扶贫措施,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对铜川市而言,“十三五”是奋力追赶超越、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要建设“四个铜川”,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富裕铜川”是基础和关键,因此脱贫攻坚尤为重要。面对上述诸多困难,要用“绣花”功夫把各项工作再向深里谋、照实里抓、往精里做。
1.措施落实上要再精准。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扶贫,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把“精准”二字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一是脱贫对象要精准。要建好精准扶贫数据大平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要认真开展“回头看”,重新排查,真正搞清楚谁最穷、为啥穷?真正把底子弄清、数据核准,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动态管理,心中有数。二是脱贫措施要精准。要变“漫灌”为“滴灌”,因村制宜,一户一策,灵活运用各项措施,抓好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的事,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三是驻村帮扶要精准。加强对“第一书记”支持,要继续完善“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健全帮扶干部的管理制度,建立“干部到一线、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坚持不脱贫、不脱钩,引导他们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充分发挥作用,助推脱贫攻坚。
2.产业帮扶要再突出。产业扶贫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问题,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必须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关键环节来抓。通过企业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贫困村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深度融合,采取大户和企业帮带方式,以贫困户信贷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以工代赈等方式参与生产,推行“企业+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形成贯穿农业产业投入、生产、技术、销售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实现贫困人口与脱贫主体、脱贫资金与产业建设、产品產出与市场销售的捆绑,促使扶贫资金投入到产品销售收益的良性循环,带动贫困户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一要强化带动,稳定工资收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积极组织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定向设置务工岗位,加大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力度,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二要提高品质,打造优质农产品。要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绿色农产品供给的机遇。
3.帮扶力量要再加强。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脱贫攻坚是检验各级干部素质的战场,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干部真抓实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一要当好“指战员”。切实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和创新工作机制,逐级立下军令状,一级一级把责任落到实处。加大脱贫攻坚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严肃查处“不愿为”、“不想为”、“不会为”问题,从严惩处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让制度有刚性、问责有力度,形成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氛围。二是打造“铁堡垒”。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强化村级领导班子,选派好第一书记,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实行村干部坐班、代办服务常态化服务机制,调动和提高推进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贫困村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继续落实好“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组织群众自觉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开发研究》 2015年2月.
[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年9月.
[3]陈建.文化精准扶贫视阈下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堕距问题《图书馆论坛》 2017年7月.
作者简介:胡秀洁(1986—)女。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