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缂丝或刺绣,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出这样的画面:在一座江南古典园林的庭院里,一位女子坐在绣架前,手执绣花针,用五彩丝线绣制着一幅美丽画卷;或是一位历经岁月的老匠人,戴着老花镜,手中梭子翻飞,编织着早已熟记于心的美好图案……
郝乃强想象中的画面也是如此。所以当他被引荐到缂丝老师面前时,这个还是在校大学生,又书生气十足的年轻男孩,也让老师感到诧异。毕竟学缂丝的年轻人不多,更何况还是个北方小伙子。
以柳为丝 致敬手艺
与郝乃强约定的采访时间是在一个周一的晚上,因为周末两天郝乃强的工作室里会有一个缂丝公益体验班,“送走这些来体验的朋友估计是晚上了,我还有一个定制的缂丝团扇正在赶制,时间确实挺紧张。”郝乃强略带歉意地说到。
华灯初上的时刻去寻找郝乃强的工作室,发现这里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苏州古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门外车水马龙,人群熙来攘往;门内小院幽翠,织机沙沙作响。郝乃强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缂丝。
这是一种曾用于制作“龙袍”,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丝线在数十个梭子和不同织法的交替运用下,天马行空无所不能。几年前,在苏州大学织染专业学习的郝乃强初见缂丝,便明白了这是江南手艺人对经纬交织技艺最高标准的呈现,一见即钟情。
大学毕业前夕,毕业作品却让郝乃强倾尽心力。以往的作品大都以棉、丝质面料为主,为了有所区别,郝乃强一心想着要尽可能在原材料上寻找到新鲜的素材。“当时正值江南的春天,柳树的新芽让我突然想到能否用柳枝来代替丝线进行缂丝。”
郝乃强当即决定“且做出来看看效果如何”,但是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挑选粗细均匀的柳枝,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折来的柳枝要尽快去皮,剥到他手指红肿;用风干后的枝条进行缂丝,织造起来也是一项力气活,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免丝线被柳枝划破。
好在郝乃强没有放弃。最终,这匹以丝为经、以柳作纬的缂丝成品,因为柳枝本身的韧度和肌理构造出了充分的空隙,非常适合做成茶席或者茶具隔热垫。这套缂丝柳枝茶席便成为了他毕业作品的一部分。
复制精品 越挫越勇
不知从何时开始,郝乃强开始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关注,比如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东方卫视的《我们15个》等;参加北京设计周活动,业内人士对他的缂丝作品也颇为赞许;曾有公司想聘请他,开出月薪过万元、技术入股等条件。
不过,郝乃强却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比起外界的关注与纷繁的节目活动,他更愿意整天坐在院子里,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中的梭子。“专研一门手艺真的很难!这其中,手艺人所付出的苦、所收获的甜,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谈及这些,郝乃强讲述起他复制故宫藏扇作品的故事:
有个在国外上学的姑娘想让郝乃强复制一把故宫缂丝藏扇。他非常清楚这个任务有多艰巨,本想婉拒,但姑娘一再恳求,说不求一模一样,做得像就好,他才决定一试。仅凭一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扇面缂丝进行得还算顺利。扇框的制作一波三折,好在经过朋友的点拨也终于开窍。但最后将扇子交付给姑娘时,却因为初次尝试制作在细节处的一点不到位,姑娘说不满意不要了。“自己尽心尽力地去履行一个承诺,中间所付出的心血就被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了结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不过,郝乃强也很倔强。经历这次失败之后,他又潜下心专研,并且成功复制出了多把故宫缂丝藏扇。“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是2013年在紫禁城延禧宫拉开帷幕的“清风徐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成扇展”上,展出的一把清宫旧藏精品。郝乃强以它为原型进行了创作,“原作的扇面织造技艺是清代缂丝所创的‘缂绣混色法’,就是将缂丝、刺绣和彩绘结合而成。而我则将扇面改为全缂,扇托装饰则为刺绣,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这样的改变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关注,让郝乃强很欣慰。
共同成长 不忘初心
作为年轻的手艺人,郝乃强深知要做出好作品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而他的沉淀,除了自身努力,更多的则来自于工作室中那些受他之邀而来、与他共事的缂丝老手艺人们。
尽管有些老前辈会认为郝乃强作为一个外地人,却想在苏州做缂丝,太自不量力。不过,工作室里的这些老艺人待他却如家人般照顾,还传授给他许多缂丝的技巧和经验。而郝乃强则为这些老艺人坚守了一辈子的技艺带来了更多新鲜想法。“他们其实也想创新。所以,我们在一起做了很多研究。”在缂丝图案上他们以一些近代名家的书画来替代传统的纹样图案;有人想到了将羊绒用在织造中,结果织出来的面料与传统缂丝织品相比手感柔软又细腻;用缂丝面料来做iPad包和玩偶,传统缂丝也在他们手里被赋予了时代气息。
有老艺人曾经感叹:“缂丝居然还可以这么做!”因为同样的图案经由郝乃强参与后,会得到与他们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的效果。一位老艺人还将自己使用了多年的工具赠给了他。
郝乃强说,从事缂丝是源自于内心的热爱。“所以,我从没认为做这门手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虽然外人认为我是做高档手工奢侈品的,但是我也会为了交房租发愁。我不懂做生意,我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该如何帮助老缂丝手艺人改善环境。”对于缂丝技艺,年轻一代的担子很重,在如何发展这门古老手艺的同时,如何传承也同等重要。所以郝乃强才会在工作中之余,开设公益体验班,应邀去参加手艺人分享会,分享自己对缂丝文化的理解和心得……
即使有时会感到分身乏术,但郝乃强说:“我心甘情愿地来当这个讲解员。”就像一位缂丝前辈对他说过的一样,对待缂丝要有一种使命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热爱与情怀不都尽然美好,当搬抬笨重的织机时,当梳理纷乱的丝线时,坚信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郝乃强
25岁,经纬华彩工作室创始人。师从缂丝名家李荣根,先后担任多位缂丝大师助理。曾获中国国际面料创意大赛入围奖,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高端文化展会活动,展示缂丝技艺。
缂丝
缂丝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缂织的过程,是先在平纹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然后用毛笔将图案轻轻描绘在经丝上面,再分别用长约10厘米,装有各色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方法。正是因为这样的织造方法,才在织物上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形成了一些镂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是把缂丝织物举起来对着亮光一照,就会发现这些镂痕好像刀刻的痕迹一般。细细观赏你还会发现缂丝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郝乃强想象中的画面也是如此。所以当他被引荐到缂丝老师面前时,这个还是在校大学生,又书生气十足的年轻男孩,也让老师感到诧异。毕竟学缂丝的年轻人不多,更何况还是个北方小伙子。
以柳为丝 致敬手艺
与郝乃强约定的采访时间是在一个周一的晚上,因为周末两天郝乃强的工作室里会有一个缂丝公益体验班,“送走这些来体验的朋友估计是晚上了,我还有一个定制的缂丝团扇正在赶制,时间确实挺紧张。”郝乃强略带歉意地说到。
华灯初上的时刻去寻找郝乃强的工作室,发现这里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苏州古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门外车水马龙,人群熙来攘往;门内小院幽翠,织机沙沙作响。郝乃强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缂丝。
这是一种曾用于制作“龙袍”,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丝线在数十个梭子和不同织法的交替运用下,天马行空无所不能。几年前,在苏州大学织染专业学习的郝乃强初见缂丝,便明白了这是江南手艺人对经纬交织技艺最高标准的呈现,一见即钟情。
大学毕业前夕,毕业作品却让郝乃强倾尽心力。以往的作品大都以棉、丝质面料为主,为了有所区别,郝乃强一心想着要尽可能在原材料上寻找到新鲜的素材。“当时正值江南的春天,柳树的新芽让我突然想到能否用柳枝来代替丝线进行缂丝。”
郝乃强当即决定“且做出来看看效果如何”,但是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挑选粗细均匀的柳枝,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折来的柳枝要尽快去皮,剥到他手指红肿;用风干后的枝条进行缂丝,织造起来也是一项力气活,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免丝线被柳枝划破。
好在郝乃强没有放弃。最终,这匹以丝为经、以柳作纬的缂丝成品,因为柳枝本身的韧度和肌理构造出了充分的空隙,非常适合做成茶席或者茶具隔热垫。这套缂丝柳枝茶席便成为了他毕业作品的一部分。
复制精品 越挫越勇
不知从何时开始,郝乃强开始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关注,比如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东方卫视的《我们15个》等;参加北京设计周活动,业内人士对他的缂丝作品也颇为赞许;曾有公司想聘请他,开出月薪过万元、技术入股等条件。
不过,郝乃强却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比起外界的关注与纷繁的节目活动,他更愿意整天坐在院子里,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中的梭子。“专研一门手艺真的很难!这其中,手艺人所付出的苦、所收获的甜,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谈及这些,郝乃强讲述起他复制故宫藏扇作品的故事:
有个在国外上学的姑娘想让郝乃强复制一把故宫缂丝藏扇。他非常清楚这个任务有多艰巨,本想婉拒,但姑娘一再恳求,说不求一模一样,做得像就好,他才决定一试。仅凭一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扇面缂丝进行得还算顺利。扇框的制作一波三折,好在经过朋友的点拨也终于开窍。但最后将扇子交付给姑娘时,却因为初次尝试制作在细节处的一点不到位,姑娘说不满意不要了。“自己尽心尽力地去履行一个承诺,中间所付出的心血就被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了结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不过,郝乃强也很倔强。经历这次失败之后,他又潜下心专研,并且成功复制出了多把故宫缂丝藏扇。“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是2013年在紫禁城延禧宫拉开帷幕的“清风徐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成扇展”上,展出的一把清宫旧藏精品。郝乃强以它为原型进行了创作,“原作的扇面织造技艺是清代缂丝所创的‘缂绣混色法’,就是将缂丝、刺绣和彩绘结合而成。而我则将扇面改为全缂,扇托装饰则为刺绣,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这样的改变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关注,让郝乃强很欣慰。
共同成长 不忘初心
作为年轻的手艺人,郝乃强深知要做出好作品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而他的沉淀,除了自身努力,更多的则来自于工作室中那些受他之邀而来、与他共事的缂丝老手艺人们。
尽管有些老前辈会认为郝乃强作为一个外地人,却想在苏州做缂丝,太自不量力。不过,工作室里的这些老艺人待他却如家人般照顾,还传授给他许多缂丝的技巧和经验。而郝乃强则为这些老艺人坚守了一辈子的技艺带来了更多新鲜想法。“他们其实也想创新。所以,我们在一起做了很多研究。”在缂丝图案上他们以一些近代名家的书画来替代传统的纹样图案;有人想到了将羊绒用在织造中,结果织出来的面料与传统缂丝织品相比手感柔软又细腻;用缂丝面料来做iPad包和玩偶,传统缂丝也在他们手里被赋予了时代气息。
有老艺人曾经感叹:“缂丝居然还可以这么做!”因为同样的图案经由郝乃强参与后,会得到与他们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的效果。一位老艺人还将自己使用了多年的工具赠给了他。
郝乃强说,从事缂丝是源自于内心的热爱。“所以,我从没认为做这门手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虽然外人认为我是做高档手工奢侈品的,但是我也会为了交房租发愁。我不懂做生意,我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该如何帮助老缂丝手艺人改善环境。”对于缂丝技艺,年轻一代的担子很重,在如何发展这门古老手艺的同时,如何传承也同等重要。所以郝乃强才会在工作中之余,开设公益体验班,应邀去参加手艺人分享会,分享自己对缂丝文化的理解和心得……
即使有时会感到分身乏术,但郝乃强说:“我心甘情愿地来当这个讲解员。”就像一位缂丝前辈对他说过的一样,对待缂丝要有一种使命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热爱与情怀不都尽然美好,当搬抬笨重的织机时,当梳理纷乱的丝线时,坚信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郝乃强
25岁,经纬华彩工作室创始人。师从缂丝名家李荣根,先后担任多位缂丝大师助理。曾获中国国际面料创意大赛入围奖,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高端文化展会活动,展示缂丝技艺。
缂丝
缂丝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缂织的过程,是先在平纹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然后用毛笔将图案轻轻描绘在经丝上面,再分别用长约10厘米,装有各色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方法。正是因为这样的织造方法,才在织物上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形成了一些镂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是把缂丝织物举起来对着亮光一照,就会发现这些镂痕好像刀刻的痕迹一般。细细观赏你还会发现缂丝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