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陵道中》是当代作曲家罗忠鎔①根据晚唐诗人杜牧②的七言绝句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其构思之精妙,刻画之细致,引发听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中国古典音乐气息,同时又让人明显地感受到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歌曲的音乐形态与诗的结构天然混成,音乐表现与诗的意境相合相应。
【关键词】罗忠鎔;《南陵道中》
一、精致巧妙的音乐结构
《南陵道中》是一首描绘秋色抒发情怀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唯美主义和朦脓色彩。作曲家在创作音乐过程中,既考虑了音乐结构与诗歌结构的融合性,又出于音乐的形式逻辑来设计美的形式,以达到词曲契合,相得益彰。
歌曲《南陵道中》为单乐段结构,可分为上、下两大句。全曲调性相对单一,为C羽调(bE宫系统)。
全曲21小节,结构较为规整。上、下两大句,类似于诗词中的上阕下阕结构。两大句又各分为两个分句,其句尾落音分别为C羽,F商,G角和C羽。其中C羽—F商与G角—C羽构成了两相对称的关系,而首尾的C羽落音则产生了首尾呼应、调性统一之感。
在歌曲中,不仅仅是大句之间有着紧密的形式关联,而且每句的起落音也是极为讲究,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与内容表现相关的意义。
第1句旋律起始于主音(c1),又落于高八度的主音(c2),显得平和静宜,而八度的距离,则又显得悠远清寂;第2、3、4句的起始音则都是五度关系,分别是bb1—f1、c2—g1、f1—c1,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状态。
第2句旋律的落于下属音(f1),而第1句的落音与第2句的起音则是下属音的上下五度音,从而成为下属音的支撑,表明音乐欲挣脱主音的控制,走入不稳定的领域。这与词句“风紧云轻欲变秋”相配,真可谓珠联璧合。
第3句是全曲的高潮所在,作者在“黄金分割点”用了全曲的最高音f2,突出“正是客心孤迴处”的孤寂之意,真是恰到好处。该句的起落音别有深意:其落音与末句的起音构成了最后终止音(主音)的上下五度音,因势而导,使回归主音成为自然,而第3句的起音c2正位于全曲中央,其之前的音乐是由稳定走向不稳定(主音到下属音),其之后则是回归稳定(属音到主音),两者相应相合,因此,该音成为全曲的中心对称点。
第4句是全曲的末句,结束在主音c1。纵观全曲,始于主音c1,又终结于主音c1,堪称工整。
二、细腻如丝的力度、节奏处理
诗词中字词本就隐含力度,实词、虚词在朗读中自然有轻重之分,常常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着意强调,虚词(助词、语气词等)要有意弱化。朗读中,常常是音高的字词要强,音低者则弱。《南陵道中》表现的是江上的空寂,水面的平缓,舟行于水中,浩浩水流漫悠悠。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感触到秋天的凉意。其后又有触物兴感、心境孤迥,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心为之一动,情为之一震,神为之一爽。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作曲家自然是把弱力度作为该曲的主要力度。然而,随音乐之运动,力度并非一成不变,每个乐句之中都有细微的变化……随着诗的情景变化而变化,随着字词的虚实以及音调的高低而变化。
曲中最强力度“mf”出现在“正是客心孤迴处”,展现出全曲的高潮,凸显出孤寂的心境。至最后乐句,力度陡然降至p pp,正是“谁家红袖凭江楼”,仿佛一红衣女子忽然映入眼帘,力度用的恰到好处。
古诗词本是最适合唱的,因为押韵,还因句调抑扬顿挫,唱起来入心入耳。而其中的节奏更是异常重要。
《南陵道中》的节奏显得十分丰富,又似乎非常自由,其中对字词的重音把握非常讲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句尾长音。四个分句的结尾音均为长音。前两句的结尾音都是4拍,且再停顿1拍。而第三句的结尾音比前两句都要短,仅有2拍。其原因是描写“红衣女子”突然出现,造成“闯入”效果,因而时值短了许多,足见作曲家处理之细腻。
二是对重音的处理。在吟咏古诗词时,对字词的强调除采用重读外,还有拉长、快中显慢的处理。作曲家罗忠鎔在创作《南陵道中》,对需要强调的字词多采用“拉长”处理。如第一句中的“慢悠悠”,第二句中的“轻欲变秋”等等。
应该说,作曲家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十分注重语音的节奏,把咏诗的语气、语感、语速,抑扬顿挫以及依字行腔的神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一个想象的“我”在自述、自言……
四、婉约柔美的人声旋律
这首歌在旋律上曲折婉转,即以歌词音调作为人声旋律音高的依据,全曲的停顿或断句也以诗词朗诵的节奏为依据,使得这首歌唱起来十分自然。曲中的旋律起伏一方面是顺应诗词的音调,另一方面则是对诗词意境的写照,因而能够引导听者渐入佳境,体验这首歌的整体美感。
歌曲开始,“南陵水面”四字所选择的音区较低,而后面“漫悠悠”三字却立即将音区提高,给人一种视野豁然开朗之感,而“悠悠”两字的音长时值的设计,也体现了江水的缓慢流动。紧接着“风紧云轻”四字在时值的处理上,也突出表现了“紧”“轻”的特点。
下半部分作曲家选择将那一个“孤”字,作为全曲的最高点,不仅仅将其放在了黄金分割点上,更是将其作为全曲情绪的“眼”,使其凸显出来,并且在此句作曲家所给的力度也达到了全曲最强,更加鲜明的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情绪。
尾句是全诗唯一一个问句,而在最后一个字上,作曲家则做了唯一一个“倒字”。“楼”,阳声,但作曲家却做了一个下行的跳进。在前文中有提及,这“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诗人作诗之时,便已留给后人一个想象的空间,是悲是喜,耐人寻味。因而此处的下行跳进可理解为一声叹息,至于为何而叹,则留给读者自己琢磨。
在创作这首歌曲时,作曲家十分注意音调与诗词行文节奏和音韵平仄的关系,全曲在旋律上与字的音调基本上吻合,个别地方有“倒字”现象。这首七言绝句的平仄依诗词格律,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韵脚为:下平十一尤(平水韵)。各句韵脚分别为悠(由求辙),秋(由求辙),处(姑苏辙)和楼(由求辙)。 五、悠然别致的钢琴声部
在钢琴声部中,罗忠鎔先生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方法,在和声材料的选用、和声紧张度的设计等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全曲的钢琴声部织体精炼,和声材料简洁明了。既保留五声风格,却不拘泥于五声;既保留了和声音响的同一性,又极大地展现出音响的丰富性。
前奏部分的高声部出现的“平行的四度的三连音+长音”音型是全曲的“主导性”音型,它贯穿全曲,具有写景会意之功能。它象征着悠悠流动的江水,又蕴含有清冷孤独之感。低声部则是一个下行的旋律,在第七小节处趋于静止,突出人声声部的进入。
与旋律相比,钢琴部分保持了五声调式音乐的音响特征,其中辅以经过性半音修饰。平行四度是该曲多声音响的核心要素,随着人声声部的进入,它从织体的纵横方面拓展开来。
横向上:一是三连音节奏随歌词意境之变化而变化,伴音乐感情之发展而发展,或张或弛,或静或动,如水波般静静流动,又如秋风般轻轻吹拂;
二是平行四度的半音化进行,大大拓展了和声的张力,它与五声性音响相映衬、相对比,引发音响紧张度的变化,表现出秋的凉意和独行客的孤寂。
纵向上:从前奏中出现的平行四度(两个声部)到人声进入时扩展为两对平行四度(四个声部),再到高潮时出现的六个声部;从前奏时陈述的协和音响,到人声进入时出现的不协和音响,再到高潮时出现的极不协和音响,呈现出音乐发展的渐进过程。
尾声先后在小字2组和小字组重复主要音型,极高极低的音区对比,再度表现出江面的广阔以及诗人的寂寞。最后,低声部以平行五度(全曲中仅一的一次)结束,停留在C、G五度上,显示出稳定的C羽调性感觉。精妙的是,作曲家在最后加了一个大字一组的G音,再次与其上方的C音构成四度关系,这既强调了作品首尾的一致,又给歌曲的结束多了一种飘逸,飘渺之感,更有余音绕梁的效果,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回味。
作曲家罗忠镕先生所作的艺术歌曲《南陵道中》,其篇幅虽然短小,却无限地表现了诗词的开阔意境以及无尽孤寂,全曲透出难以言喻的清冷与凄凉。
用心感受艺术歌曲《南陵道中》,体验其“工艺化”创作的精细,歌曲的每个音,每个乐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用心审读而产生的,因而值得我们长久地咀嚼、回味……
注释:
①罗忠镕,生于1924年,四川三台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② 杜牧(803-853),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参考文献
[1]罗忠镕.罗忠镕音乐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黄琳华等.艺术概论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关键词】罗忠鎔;《南陵道中》
一、精致巧妙的音乐结构
《南陵道中》是一首描绘秋色抒发情怀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唯美主义和朦脓色彩。作曲家在创作音乐过程中,既考虑了音乐结构与诗歌结构的融合性,又出于音乐的形式逻辑来设计美的形式,以达到词曲契合,相得益彰。
歌曲《南陵道中》为单乐段结构,可分为上、下两大句。全曲调性相对单一,为C羽调(bE宫系统)。
全曲21小节,结构较为规整。上、下两大句,类似于诗词中的上阕下阕结构。两大句又各分为两个分句,其句尾落音分别为C羽,F商,G角和C羽。其中C羽—F商与G角—C羽构成了两相对称的关系,而首尾的C羽落音则产生了首尾呼应、调性统一之感。
在歌曲中,不仅仅是大句之间有着紧密的形式关联,而且每句的起落音也是极为讲究,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与内容表现相关的意义。
第1句旋律起始于主音(c1),又落于高八度的主音(c2),显得平和静宜,而八度的距离,则又显得悠远清寂;第2、3、4句的起始音则都是五度关系,分别是bb1—f1、c2—g1、f1—c1,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状态。
第2句旋律的落于下属音(f1),而第1句的落音与第2句的起音则是下属音的上下五度音,从而成为下属音的支撑,表明音乐欲挣脱主音的控制,走入不稳定的领域。这与词句“风紧云轻欲变秋”相配,真可谓珠联璧合。
第3句是全曲的高潮所在,作者在“黄金分割点”用了全曲的最高音f2,突出“正是客心孤迴处”的孤寂之意,真是恰到好处。该句的起落音别有深意:其落音与末句的起音构成了最后终止音(主音)的上下五度音,因势而导,使回归主音成为自然,而第3句的起音c2正位于全曲中央,其之前的音乐是由稳定走向不稳定(主音到下属音),其之后则是回归稳定(属音到主音),两者相应相合,因此,该音成为全曲的中心对称点。
第4句是全曲的末句,结束在主音c1。纵观全曲,始于主音c1,又终结于主音c1,堪称工整。
二、细腻如丝的力度、节奏处理
诗词中字词本就隐含力度,实词、虚词在朗读中自然有轻重之分,常常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着意强调,虚词(助词、语气词等)要有意弱化。朗读中,常常是音高的字词要强,音低者则弱。《南陵道中》表现的是江上的空寂,水面的平缓,舟行于水中,浩浩水流漫悠悠。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感触到秋天的凉意。其后又有触物兴感、心境孤迥,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心为之一动,情为之一震,神为之一爽。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作曲家自然是把弱力度作为该曲的主要力度。然而,随音乐之运动,力度并非一成不变,每个乐句之中都有细微的变化……随着诗的情景变化而变化,随着字词的虚实以及音调的高低而变化。
曲中最强力度“mf”出现在“正是客心孤迴处”,展现出全曲的高潮,凸显出孤寂的心境。至最后乐句,力度陡然降至p pp,正是“谁家红袖凭江楼”,仿佛一红衣女子忽然映入眼帘,力度用的恰到好处。
古诗词本是最适合唱的,因为押韵,还因句调抑扬顿挫,唱起来入心入耳。而其中的节奏更是异常重要。
《南陵道中》的节奏显得十分丰富,又似乎非常自由,其中对字词的重音把握非常讲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句尾长音。四个分句的结尾音均为长音。前两句的结尾音都是4拍,且再停顿1拍。而第三句的结尾音比前两句都要短,仅有2拍。其原因是描写“红衣女子”突然出现,造成“闯入”效果,因而时值短了许多,足见作曲家处理之细腻。
二是对重音的处理。在吟咏古诗词时,对字词的强调除采用重读外,还有拉长、快中显慢的处理。作曲家罗忠鎔在创作《南陵道中》,对需要强调的字词多采用“拉长”处理。如第一句中的“慢悠悠”,第二句中的“轻欲变秋”等等。
应该说,作曲家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十分注重语音的节奏,把咏诗的语气、语感、语速,抑扬顿挫以及依字行腔的神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一个想象的“我”在自述、自言……
四、婉约柔美的人声旋律
这首歌在旋律上曲折婉转,即以歌词音调作为人声旋律音高的依据,全曲的停顿或断句也以诗词朗诵的节奏为依据,使得这首歌唱起来十分自然。曲中的旋律起伏一方面是顺应诗词的音调,另一方面则是对诗词意境的写照,因而能够引导听者渐入佳境,体验这首歌的整体美感。
歌曲开始,“南陵水面”四字所选择的音区较低,而后面“漫悠悠”三字却立即将音区提高,给人一种视野豁然开朗之感,而“悠悠”两字的音长时值的设计,也体现了江水的缓慢流动。紧接着“风紧云轻”四字在时值的处理上,也突出表现了“紧”“轻”的特点。
下半部分作曲家选择将那一个“孤”字,作为全曲的最高点,不仅仅将其放在了黄金分割点上,更是将其作为全曲情绪的“眼”,使其凸显出来,并且在此句作曲家所给的力度也达到了全曲最强,更加鲜明的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情绪。
尾句是全诗唯一一个问句,而在最后一个字上,作曲家则做了唯一一个“倒字”。“楼”,阳声,但作曲家却做了一个下行的跳进。在前文中有提及,这“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诗人作诗之时,便已留给后人一个想象的空间,是悲是喜,耐人寻味。因而此处的下行跳进可理解为一声叹息,至于为何而叹,则留给读者自己琢磨。
在创作这首歌曲时,作曲家十分注意音调与诗词行文节奏和音韵平仄的关系,全曲在旋律上与字的音调基本上吻合,个别地方有“倒字”现象。这首七言绝句的平仄依诗词格律,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韵脚为:下平十一尤(平水韵)。各句韵脚分别为悠(由求辙),秋(由求辙),处(姑苏辙)和楼(由求辙)。 五、悠然别致的钢琴声部
在钢琴声部中,罗忠鎔先生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方法,在和声材料的选用、和声紧张度的设计等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全曲的钢琴声部织体精炼,和声材料简洁明了。既保留五声风格,却不拘泥于五声;既保留了和声音响的同一性,又极大地展现出音响的丰富性。
前奏部分的高声部出现的“平行的四度的三连音+长音”音型是全曲的“主导性”音型,它贯穿全曲,具有写景会意之功能。它象征着悠悠流动的江水,又蕴含有清冷孤独之感。低声部则是一个下行的旋律,在第七小节处趋于静止,突出人声声部的进入。
与旋律相比,钢琴部分保持了五声调式音乐的音响特征,其中辅以经过性半音修饰。平行四度是该曲多声音响的核心要素,随着人声声部的进入,它从织体的纵横方面拓展开来。
横向上:一是三连音节奏随歌词意境之变化而变化,伴音乐感情之发展而发展,或张或弛,或静或动,如水波般静静流动,又如秋风般轻轻吹拂;
二是平行四度的半音化进行,大大拓展了和声的张力,它与五声性音响相映衬、相对比,引发音响紧张度的变化,表现出秋的凉意和独行客的孤寂。
纵向上:从前奏中出现的平行四度(两个声部)到人声进入时扩展为两对平行四度(四个声部),再到高潮时出现的六个声部;从前奏时陈述的协和音响,到人声进入时出现的不协和音响,再到高潮时出现的极不协和音响,呈现出音乐发展的渐进过程。
尾声先后在小字2组和小字组重复主要音型,极高极低的音区对比,再度表现出江面的广阔以及诗人的寂寞。最后,低声部以平行五度(全曲中仅一的一次)结束,停留在C、G五度上,显示出稳定的C羽调性感觉。精妙的是,作曲家在最后加了一个大字一组的G音,再次与其上方的C音构成四度关系,这既强调了作品首尾的一致,又给歌曲的结束多了一种飘逸,飘渺之感,更有余音绕梁的效果,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回味。
作曲家罗忠镕先生所作的艺术歌曲《南陵道中》,其篇幅虽然短小,却无限地表现了诗词的开阔意境以及无尽孤寂,全曲透出难以言喻的清冷与凄凉。
用心感受艺术歌曲《南陵道中》,体验其“工艺化”创作的精细,歌曲的每个音,每个乐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用心审读而产生的,因而值得我们长久地咀嚼、回味……
注释:
①罗忠镕,生于1924年,四川三台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② 杜牧(803-853),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参考文献
[1]罗忠镕.罗忠镕音乐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黄琳华等.艺术概论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