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北是一个地大物博,有着开放性的文化区域,陕北人生性豪爽,陕北民歌更是沁人心脾,它不拘于形式,不限其内容。陕北民歌把演唱技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声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很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同时在时代的进步下不断地提高、完善和发展。《新编赶牲灵》继承了《赶牲灵》曲调,又在原有基础上添加的新的元素,无论在技巧难度上还是表达方式上其难度都增加了很多。本文作者根据自身演唱体会,来阐述如何演唱好《新编赶牲灵》这首歌曲。
【关键词】风格特征;陕北民歌;赶牲灵;新编赶牲灵
《赶牲灵》是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传世之作,它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传统地方民歌,在信天游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流传至今被很多歌唱家、艺术家们进行生动的演绎,它曲调婉转、悠扬、洒脱,并且朗朗上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对爱情的渴求。旧社会时期,陕北一带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因无法养家糊口,很多有劳动力的男性们有的走西口,有的就靠赶牲灵来谋生。“赶牲灵”也被成为“赶脚”,就是指用骡子、驴这样的牲畜来运送货物,这些赶着牲畜的人们被成为赶牲灵者。他们一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十分艰苦,这样一个来回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赶牲灵者的亲人们因心存挂念,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危,于是她们(多为妇女、小孩)每每遇见赶牲灵的队伍总会上前去打听自己亲人的情况。所谓“牲灵”就是指生长在黄土高坡上的马、牛、骡子这样的牲畜。
陕西方言的有着亲切感和文化积淀,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陕西方言在古代叫“雅言”, 陕西方言的直爽,陕西人的性格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陕西人说话比较直爽。在这个物欲膨胀节奏快速的时代里,陕西话的直爽让人觉得很解气、很舒服。影视作品中的陕西方言从不拐弯抹角,很直截了当。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攀升,歌唱事业不断地磅礴壮大,以及声乐演唱越来越科学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各大声乐赛事上涌现出一大批新作品的出现。为了在新作品中脱颖而出,让观众耳目一新,作品家们往往利用以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来进行加工成为新颖的改编式歌曲,然而改编民歌又是作曲家们纷纷追捧的一个话题,因为民歌的地方色彩浓厚,并且听众的认知度高,演唱起来很容易使人印象深刻。《新编赶牲灵》就是这样一首改编型创作歌曲。
声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很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同时在时代的进步下不断地提高、完善和发展《新编赶牲灵》继承了《赶牲灵》曲调,又在原有基础上添加的新的元素,无论在技巧难度上还是表达方式上其难度都增加了很多。地方民歌普遍都比较短小精悍,而且曲调都比较简单,演唱方法和发声技巧相对于一些艺术歌曲来说都比较容易些,演唱传统名歌时最关键的就是拿捏好地方特征,要准确地把握好风格韵味。而《新编赶牲灵》演唱时除了要保留原有的地域色彩,因为曲调有所变化,音域变宽,又加入了欢快的元素,所以要求歌者在演唱时除了要注意地方风格的把握,同时因技巧难度的增加,也要注意声音的圆润,做到真正的"字正腔圆"。歌曲最前面的引子部分要舒展开来,既是引子,说明要为后面的演唱做铺垫,更好地把歌曲引入到主题。进入主题第一部分后,也就是传统民歌《赶牲灵》的旋律曲调,这把听众带到了熟悉的旋律中,此刻的声音摇张弛有度,强弱分明。在第二部分欢快的结构出现后给听众以一种耳目一新的听觉效果,声音颗粒性要强,把握好强弱节拍,轻盈果断。第三部分再现歌曲的主题,把听众拉回到熟悉的旋律当中,随着伴奏织体的复杂化,演唱者的情绪应该更加积极,因为音区和音域跨度较大,要做到声音上下统一,贴住支点在通道里吸着全身放松歌唱,声音要饱满、结实,此刻就不能只注重风格的把握,要多管齐下,才能多方面兼顾,引人入胜,听者才能与其产生共鸣,有种很"过瘾"的感觉。
本曲地域色彩浓厚,适合风格性较强的嗓音来唱,当然,如果天生嗓音不属于这种类型,则可以通过音色上的调整去实现,这就要求歌者的演唱功底足够扎实,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调整音色的方法有很多种,因人而异:首先在音色的选择上要正确、恰当。改编民歌也是在原始民歌的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通常是其中的某一段内容与原曲完全吻合,在之后的乐段或章节中进行新的创作。所以,在演唱改编民歌时一定要遵循传统民歌本身的风格特征,在音色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属于该地区风格的音色,否则出来的声音和感觉会“四不像”。其次语言咬字一定要规范。地方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在了解该方言的基础上用方言来演唱最为道地。但是无论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吐字一定要清晰,切不可因为要追求声音的流畅、统一而影响了咬字发音的清晰度。要做到内容与形式互相统一,作品与音色互相统一,作品与情感相互统一,作品与语言表达相互统一。演唱歌曲时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充分准确体现歌曲所表达的特色。每首歌都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是由作品本身决定的,演唱者要做到忠于作品内容来演绎音乐,要有机可循,有章可依。《新编赶牲灵》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虽然它是现代改编的一首歌曲,但所有风格和时代背景都来源于那个赶牲灵的年代,这些都是一成不变的。
歌唱是一门多方面相结合统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书上的理论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了才能够真正体会,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其受益,获得提高。
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每个地方的风格特征,每首歌也有每首歌的特点,所以大家在演唱同一首作品是切忌“千人一声”的情况出现,要把握好属于自己的特色,扬长避短,对作品的处理要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在借鉴别人长处的同时还要有自身的理解和新颖独到的特色,这样听众还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万不可一味地模仿。
总之声乐是一门博大精深地学科,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积累。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
【关键词】风格特征;陕北民歌;赶牲灵;新编赶牲灵
《赶牲灵》是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传世之作,它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传统地方民歌,在信天游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流传至今被很多歌唱家、艺术家们进行生动的演绎,它曲调婉转、悠扬、洒脱,并且朗朗上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对爱情的渴求。旧社会时期,陕北一带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因无法养家糊口,很多有劳动力的男性们有的走西口,有的就靠赶牲灵来谋生。“赶牲灵”也被成为“赶脚”,就是指用骡子、驴这样的牲畜来运送货物,这些赶着牲畜的人们被成为赶牲灵者。他们一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十分艰苦,这样一个来回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赶牲灵者的亲人们因心存挂念,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危,于是她们(多为妇女、小孩)每每遇见赶牲灵的队伍总会上前去打听自己亲人的情况。所谓“牲灵”就是指生长在黄土高坡上的马、牛、骡子这样的牲畜。
陕西方言的有着亲切感和文化积淀,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陕西方言在古代叫“雅言”, 陕西方言的直爽,陕西人的性格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陕西人说话比较直爽。在这个物欲膨胀节奏快速的时代里,陕西话的直爽让人觉得很解气、很舒服。影视作品中的陕西方言从不拐弯抹角,很直截了当。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攀升,歌唱事业不断地磅礴壮大,以及声乐演唱越来越科学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各大声乐赛事上涌现出一大批新作品的出现。为了在新作品中脱颖而出,让观众耳目一新,作品家们往往利用以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来进行加工成为新颖的改编式歌曲,然而改编民歌又是作曲家们纷纷追捧的一个话题,因为民歌的地方色彩浓厚,并且听众的认知度高,演唱起来很容易使人印象深刻。《新编赶牲灵》就是这样一首改编型创作歌曲。
声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很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同时在时代的进步下不断地提高、完善和发展《新编赶牲灵》继承了《赶牲灵》曲调,又在原有基础上添加的新的元素,无论在技巧难度上还是表达方式上其难度都增加了很多。地方民歌普遍都比较短小精悍,而且曲调都比较简单,演唱方法和发声技巧相对于一些艺术歌曲来说都比较容易些,演唱传统名歌时最关键的就是拿捏好地方特征,要准确地把握好风格韵味。而《新编赶牲灵》演唱时除了要保留原有的地域色彩,因为曲调有所变化,音域变宽,又加入了欢快的元素,所以要求歌者在演唱时除了要注意地方风格的把握,同时因技巧难度的增加,也要注意声音的圆润,做到真正的"字正腔圆"。歌曲最前面的引子部分要舒展开来,既是引子,说明要为后面的演唱做铺垫,更好地把歌曲引入到主题。进入主题第一部分后,也就是传统民歌《赶牲灵》的旋律曲调,这把听众带到了熟悉的旋律中,此刻的声音摇张弛有度,强弱分明。在第二部分欢快的结构出现后给听众以一种耳目一新的听觉效果,声音颗粒性要强,把握好强弱节拍,轻盈果断。第三部分再现歌曲的主题,把听众拉回到熟悉的旋律当中,随着伴奏织体的复杂化,演唱者的情绪应该更加积极,因为音区和音域跨度较大,要做到声音上下统一,贴住支点在通道里吸着全身放松歌唱,声音要饱满、结实,此刻就不能只注重风格的把握,要多管齐下,才能多方面兼顾,引人入胜,听者才能与其产生共鸣,有种很"过瘾"的感觉。
本曲地域色彩浓厚,适合风格性较强的嗓音来唱,当然,如果天生嗓音不属于这种类型,则可以通过音色上的调整去实现,这就要求歌者的演唱功底足够扎实,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调整音色的方法有很多种,因人而异:首先在音色的选择上要正确、恰当。改编民歌也是在原始民歌的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通常是其中的某一段内容与原曲完全吻合,在之后的乐段或章节中进行新的创作。所以,在演唱改编民歌时一定要遵循传统民歌本身的风格特征,在音色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属于该地区风格的音色,否则出来的声音和感觉会“四不像”。其次语言咬字一定要规范。地方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在了解该方言的基础上用方言来演唱最为道地。但是无论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吐字一定要清晰,切不可因为要追求声音的流畅、统一而影响了咬字发音的清晰度。要做到内容与形式互相统一,作品与音色互相统一,作品与情感相互统一,作品与语言表达相互统一。演唱歌曲时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充分准确体现歌曲所表达的特色。每首歌都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是由作品本身决定的,演唱者要做到忠于作品内容来演绎音乐,要有机可循,有章可依。《新编赶牲灵》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虽然它是现代改编的一首歌曲,但所有风格和时代背景都来源于那个赶牲灵的年代,这些都是一成不变的。
歌唱是一门多方面相结合统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书上的理论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了才能够真正体会,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其受益,获得提高。
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每个地方的风格特征,每首歌也有每首歌的特点,所以大家在演唱同一首作品是切忌“千人一声”的情况出现,要把握好属于自己的特色,扬长避短,对作品的处理要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在借鉴别人长处的同时还要有自身的理解和新颖独到的特色,这样听众还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万不可一味地模仿。
总之声乐是一门博大精深地学科,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积累。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