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校专业学生和儿童这两类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并阐述了我国小提琴学生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在学习西方优秀小提琴作品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小提琴作品的学习,不能忽视本民族的精华,我们要重视对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研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关键词】小提琴学生;中国小提琴作品;重要性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成就
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已经与我们国人越走越近了,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发展迅速,在艺术领域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小提琴艺术方面,无论从演奏技术、教育理论还是乐曲创作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小提琴的精神已经渗入且融化到了我们的文化中。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协奏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化的交响乐”,在国外则被称为“ '蝴蝶的爱情' ”协奏曲。以及李四光的《行路难》,这是由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虽然技法上还不尽完善,但“最可贵的是乐曲立意深邃,行路难,这真是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的一个大概括”。另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小提琴作品,例如冼星海的《红麦子》,马思聪的《摇篮曲》《内蒙组曲 》,桑桐的《夜景》,茅沅的《新春乐》,沙汉昆的《牧歌》,马耀先、李中汉的《新疆之春》,施光南的《瑞丽江边》,陈钢编曲的《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瞿小松的《山之女》,夏良的《幻想曲》 等等。
二、高校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的小提琴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协奏曲以及奏鸣曲的学习,忽视了对于中国乐曲的教学,当然对于协奏曲以及奏鸣曲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这些基本的体裁掌握了,才能在小提琴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穿梭。很多教师会认为只要把外国乐曲演奏好了,中国乐曲不需要学习也能演奏的很好,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国乐曲在演奏中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比如对滑音、装饰音的大量使用,就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得中国小提琴作品有着独特的韵味。我们所熟悉的小提琴曲《梁祝》《红军哥哥回来了》《渔舟唱晚》《丰收渔歌》等等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滑音与装饰音。
另外,在一些比赛以及考试中,教师也更愿意让学生选择一些外国乐曲,认为一些大型的协奏曲或者一些其他的外国乐曲比较“高大上”,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水平,一些外国乐曲的确是把小提琴的技术与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能充分展示出演奏者的水平与技巧,也许一些中国乐曲从技术难度上不如很多同级别的外国乐曲,可能有时也没有很多炫技的东西,但是要把音乐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就好像一首乐曲的慢乐章不一定比快乐章简单,有时候反而更难处理与把握。还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会认为,中国乐曲太耳熟能详了,用这些曲子参加比赛或考试,会吃亏,拉错一个音会非常明显,拉外国曲子相对就要好蒙混过关一些,分数可能就会高一些,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对于演奏者来说,如果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和功利心理的话,是拉不好琴的,我们在台上表演,最重要的是表现音乐,而不能总想着成绩和名次。因此不能因为这种原因,而把中国作品丢在一边。
三、儿童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
对于儿童小提琴的教学,中国乐曲的学习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外国乐曲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这些儿童才刚刚接触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还没有建立起对于西方音乐丰富的知识体系,学习起外国乐曲可能会困难一些。因为不了解这些乐曲的创作背景、写作技法等等,就不能很好的演奏乐曲。就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来说,莫扎特没有参加过法国大革命,所以他认为音乐就是音乐,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而贝多芬则亲身经历了革命,所以他赋予音乐一种斗争的哲学意义,因此不了解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生活背景, 就不会明白他们的音乐为什么会有差异,此时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枯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要先喜欢这首乐曲,然后想把她用小提琴这件美丽的乐器演奏出来,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因为喜欢一首歌,所以才去唱,不会是为了唱而唱。演奏乐曲并不仅仅是把谱子上的音符演奏出来,没有情感,演奏出来的就不是音乐。那么对于儿童来说,中国乐曲能够更快的培养起他们对于小提琴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会导致他们半途而废,就算坚持下来,也不会学到小提琴的精髓,更不会去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让他们爱上小提琴,爱上音乐,这才是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对于这些儿童来说,音阶、练习曲已经够枯燥了,然而这些基本功又是非练不可,只有打好基础,以后才能更轻松愉悦的学习,基本功的训练在初学阶段尤为重要。但是儿童的注意力又是很有限的,可能练完音阶这些基本功后,已经不能集中注意力了,这时让他们练习一些中国乐曲,兴趣可能就又会被重新调动起来了。但不是说这些儿童就不学习外国乐曲了,而是对中国乐曲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等将来逐渐的对音乐知识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了解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外国乐曲的领悟能力自然就会有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总结
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乘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风,飘忽到古老的华夏上空。中国小提琴艺术在几代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探寻下,在教育、演奏、创造以及理论研究等方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中国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片土壤上有着灿烂宝贵的音乐文化正等待着我们挖掘与探寻。高校专业学生与儿童这两类小提琴学生对于我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专业学生将来就会成为小提琴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与引领者,而儿童正处于小提琴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这两类人群,学习与研究中国小提琴作品十分重要,我们的中国小提琴学生要多接触我们本土的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将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国小提琴作品普及到祖国的各个地方乃至推广到国际领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 马明华. 小提琴的贵族文化性质[J]. 安徽文学 2007.4.
[3] 董建文 .浅谈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 [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5.
[4] 罗旭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J]. 音乐创作. 2014.8.
作者简介:李雪(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音乐(小提琴)专业。
【关键词】小提琴学生;中国小提琴作品;重要性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成就
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已经与我们国人越走越近了,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发展迅速,在艺术领域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小提琴艺术方面,无论从演奏技术、教育理论还是乐曲创作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小提琴的精神已经渗入且融化到了我们的文化中。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协奏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化的交响乐”,在国外则被称为“ '蝴蝶的爱情' ”协奏曲。以及李四光的《行路难》,这是由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虽然技法上还不尽完善,但“最可贵的是乐曲立意深邃,行路难,这真是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的一个大概括”。另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小提琴作品,例如冼星海的《红麦子》,马思聪的《摇篮曲》《内蒙组曲 》,桑桐的《夜景》,茅沅的《新春乐》,沙汉昆的《牧歌》,马耀先、李中汉的《新疆之春》,施光南的《瑞丽江边》,陈钢编曲的《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瞿小松的《山之女》,夏良的《幻想曲》 等等。
二、高校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的小提琴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协奏曲以及奏鸣曲的学习,忽视了对于中国乐曲的教学,当然对于协奏曲以及奏鸣曲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这些基本的体裁掌握了,才能在小提琴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穿梭。很多教师会认为只要把外国乐曲演奏好了,中国乐曲不需要学习也能演奏的很好,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国乐曲在演奏中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比如对滑音、装饰音的大量使用,就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得中国小提琴作品有着独特的韵味。我们所熟悉的小提琴曲《梁祝》《红军哥哥回来了》《渔舟唱晚》《丰收渔歌》等等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滑音与装饰音。
另外,在一些比赛以及考试中,教师也更愿意让学生选择一些外国乐曲,认为一些大型的协奏曲或者一些其他的外国乐曲比较“高大上”,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水平,一些外国乐曲的确是把小提琴的技术与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能充分展示出演奏者的水平与技巧,也许一些中国乐曲从技术难度上不如很多同级别的外国乐曲,可能有时也没有很多炫技的东西,但是要把音乐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就好像一首乐曲的慢乐章不一定比快乐章简单,有时候反而更难处理与把握。还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会认为,中国乐曲太耳熟能详了,用这些曲子参加比赛或考试,会吃亏,拉错一个音会非常明显,拉外国曲子相对就要好蒙混过关一些,分数可能就会高一些,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对于演奏者来说,如果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和功利心理的话,是拉不好琴的,我们在台上表演,最重要的是表现音乐,而不能总想着成绩和名次。因此不能因为这种原因,而把中国作品丢在一边。
三、儿童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
对于儿童小提琴的教学,中国乐曲的学习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外国乐曲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这些儿童才刚刚接触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还没有建立起对于西方音乐丰富的知识体系,学习起外国乐曲可能会困难一些。因为不了解这些乐曲的创作背景、写作技法等等,就不能很好的演奏乐曲。就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来说,莫扎特没有参加过法国大革命,所以他认为音乐就是音乐,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而贝多芬则亲身经历了革命,所以他赋予音乐一种斗争的哲学意义,因此不了解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生活背景, 就不会明白他们的音乐为什么会有差异,此时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枯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要先喜欢这首乐曲,然后想把她用小提琴这件美丽的乐器演奏出来,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因为喜欢一首歌,所以才去唱,不会是为了唱而唱。演奏乐曲并不仅仅是把谱子上的音符演奏出来,没有情感,演奏出来的就不是音乐。那么对于儿童来说,中国乐曲能够更快的培养起他们对于小提琴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会导致他们半途而废,就算坚持下来,也不会学到小提琴的精髓,更不会去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让他们爱上小提琴,爱上音乐,这才是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对于这些儿童来说,音阶、练习曲已经够枯燥了,然而这些基本功又是非练不可,只有打好基础,以后才能更轻松愉悦的学习,基本功的训练在初学阶段尤为重要。但是儿童的注意力又是很有限的,可能练完音阶这些基本功后,已经不能集中注意力了,这时让他们练习一些中国乐曲,兴趣可能就又会被重新调动起来了。但不是说这些儿童就不学习外国乐曲了,而是对中国乐曲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等将来逐渐的对音乐知识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了解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外国乐曲的领悟能力自然就会有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总结
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乘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风,飘忽到古老的华夏上空。中国小提琴艺术在几代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探寻下,在教育、演奏、创造以及理论研究等方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中国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片土壤上有着灿烂宝贵的音乐文化正等待着我们挖掘与探寻。高校专业学生与儿童这两类小提琴学生对于我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专业学生将来就会成为小提琴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与引领者,而儿童正处于小提琴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这两类人群,学习与研究中国小提琴作品十分重要,我们的中国小提琴学生要多接触我们本土的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将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国小提琴作品普及到祖国的各个地方乃至推广到国际领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 马明华. 小提琴的贵族文化性质[J]. 安徽文学 2007.4.
[3] 董建文 .浅谈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 [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5.
[4] 罗旭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J]. 音乐创作. 2014.8.
作者简介:李雪(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音乐(小提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