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我还真是一把好手。但作为校长,我既没有认真读过一本教育理论著作,也没有主动去学习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教育者的经验。只是机械地完成教育局下达的任务,勉强让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因而,谈到管理,我实在汗颜! 今天,在朱家彦校长、李跃校长等行家面前谈管理,实属班门弄斧。在此,我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向大家做个汇报: 自从新课程改革的诞生,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就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学校管理体系。这是新课改向校长提出的挑战,也是校长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我的思考是:“学习解读──反思建构——实践指导”这样一个过程。
1. 解读理念是管理的基础 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和谐、互助、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教师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提供均等的机会,减少和消除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更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2. 建构体系是管理的重点 理念:要让老师们知道,新课改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应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列举:①尽量让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③建立留守儿童之家;④定期开展道德讲堂) 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新课程的实施并非彻底抛弃过去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摈弃,即要做好“整合”这篇文章,如新旧教育观念的整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整合、老教材与新教材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整合等。
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思想。因为再好的理论也是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去体现的,如果新课程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那么新课改最后还是落空的。所以实践指导新课改操作是新课程改革管理的关键。(列举杨丽萍老师课改事例)
3. 指导操作是管理的关键 如何将新课改理念付诸于实践操作,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用权力来管理学校,更重要的是要用思想和精神来管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是老师们进行新课程实践操作的引领者、合作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那么如何指导呢?我的体会是:
1.管理者参与上课,与新课程作零距离接触。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管理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可以直接了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积累新课程研究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为教师们上示范课,将理念转化为直观的课堂教学操作行为,是一种最直接的指导。(列举自己代课事例一二)
2.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学校管理者虽然工作繁忙,但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再忙也要确保下课堂听课的时间,必须亲眼目睹、深入了解教师们贯彻新课改的情况。校长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并且把这一工作作为必做工作来安排。听完课也不能一走了之,要及时与老师们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老师们明白课的得与失。而且,这也是管理者深入实际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又一有效途径。(列举自己听课事例一二)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教师需要激励,需要得到尊重,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为此,对于我们这些学校管理者来说,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同时也要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
这是本人拙见,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各位行家海涵!
【参考文献】
[1] 张强的《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
[2] 倪惠君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
1. 解读理念是管理的基础 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和谐、互助、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在于设法为发挥教师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提供均等的机会,减少和消除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更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2. 建构体系是管理的重点 理念:要让老师们知道,新课改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应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列举:①尽量让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③建立留守儿童之家;④定期开展道德讲堂) 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新课程的实施并非彻底抛弃过去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摈弃,即要做好“整合”这篇文章,如新旧教育观念的整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整合、老教材与新教材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整合等。
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思想。因为再好的理论也是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去体现的,如果新课程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那么新课改最后还是落空的。所以实践指导新课改操作是新课程改革管理的关键。(列举杨丽萍老师课改事例)
3. 指导操作是管理的关键 如何将新课改理念付诸于实践操作,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用权力来管理学校,更重要的是要用思想和精神来管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是老师们进行新课程实践操作的引领者、合作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那么如何指导呢?我的体会是:
1.管理者参与上课,与新课程作零距离接触。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管理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可以直接了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积累新课程研究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为教师们上示范课,将理念转化为直观的课堂教学操作行为,是一种最直接的指导。(列举自己代课事例一二)
2.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学校管理者虽然工作繁忙,但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再忙也要确保下课堂听课的时间,必须亲眼目睹、深入了解教师们贯彻新课改的情况。校长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并且把这一工作作为必做工作来安排。听完课也不能一走了之,要及时与老师们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老师们明白课的得与失。而且,这也是管理者深入实际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又一有效途径。(列举自己听课事例一二)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教师需要激励,需要得到尊重,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为此,对于我们这些学校管理者来说,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同时也要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
这是本人拙见,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各位行家海涵!
【参考文献】
[1] 张强的《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
[2] 倪惠君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