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在习题课教学中看法。
一、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上午6∶50早读课,小明家到校的距离是200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0.5m/s,问小明6∶45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小明迟到了。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三、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四、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五、习题课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
通过例析的学生先思考、解答;教师的分析,探解,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有所评价,突破自己的难关。学生通过听讲,理解正确的物理过程,掌握关键点,抓住主要问题,使思维条理化,清晰明了,对其思维的快迅形成有不可忽略的帮助。而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抓住薄弱环节,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规律的正确认识,建立良好的解题思路,达到概念认识,规律掌握应用的交流。
六、习题课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有重要意义;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充实自己的平台
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无动机的学习往往敷衍了事。因此,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起动机,以便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我。而通过习题课,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的平台,教师也正好利用习题课抽问、评价的途径,使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求赞许的动机得到满足,以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经常利用此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起作用。
七、注意解题后的再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题后的再思考是习题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思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思考解題过程的逻辑性,这有利于学生严谨思维的培养。在一个物理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求解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再思考。思考解题过程中思维环节的逻辑性,可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刻,也易于知识的消化和正向迁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其在逻辑上更加严谨和缜密。二思考解题结果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考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教学效应,还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四思考解题结果或问题条件的引申变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习题课教学中,如果能够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再思考其结果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反思是否可将题设条件和结果进行引申和变换,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新命题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像: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是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松弛约束可以求出许多物理量的题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根据平时生活积累进行估算的题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型;跨学科结合型题目等。
一、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上午6∶50早读课,小明家到校的距离是200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0.5m/s,问小明6∶45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小明迟到了。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三、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四、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五、习题课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
通过例析的学生先思考、解答;教师的分析,探解,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有所评价,突破自己的难关。学生通过听讲,理解正确的物理过程,掌握关键点,抓住主要问题,使思维条理化,清晰明了,对其思维的快迅形成有不可忽略的帮助。而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抓住薄弱环节,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规律的正确认识,建立良好的解题思路,达到概念认识,规律掌握应用的交流。
六、习题课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有重要意义;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充实自己的平台
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无动机的学习往往敷衍了事。因此,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起动机,以便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我。而通过习题课,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的平台,教师也正好利用习题课抽问、评价的途径,使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求赞许的动机得到满足,以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经常利用此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起作用。
七、注意解题后的再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题后的再思考是习题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思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思考解題过程的逻辑性,这有利于学生严谨思维的培养。在一个物理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求解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再思考。思考解题过程中思维环节的逻辑性,可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刻,也易于知识的消化和正向迁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其在逻辑上更加严谨和缜密。二思考解题结果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考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教学效应,还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四思考解题结果或问题条件的引申变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习题课教学中,如果能够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再思考其结果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反思是否可将题设条件和结果进行引申和变换,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新命题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像: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是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松弛约束可以求出许多物理量的题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根据平时生活积累进行估算的题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型;跨学科结合型题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