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汉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及建筑方案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j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里坤是新疆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任其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次规划设计重现了巴里坤县古城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特色,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以浓重的笔墨充分展现了汉文化建筑的灿烂与辉煌,也是巴里坤现代文化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延续的体现。
  关键词:巴里坤;清式建筑;歇山式;悬山式
  一、巴里坤县的历史沿革
  巴里坤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汉城南街以西300米,303省道以北260米在清代时期被围合成汉城。从汉武帝时期,这里就是兵家重视的战略要地,主要用于屯兵、屯粮,内有清代粮仓现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址被保护起来。
  元代忽必烈西征之时曾占领这一代,直接导致明代以后这里还遗留大量蒙古人的后裔。明清时期许多汉族老百姓随商队来到这里,一部分人后来随部队回到了内地,不愿离开的人们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多年,不分彼此。之后清朝时期康熙大帝的堂弟福宁安来到巴里坤,建立镇西将军府,他把驼商编制成正规的驼队,建立马场、粮食基地。
  从雍正以后,内地的汉族人民才大量涌进巴里坤,大部分是来自山西、陕西和甘肃的老百姓,这里草原辽阔土地肥美,使得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长久的居住下来。1731年雍正7年建立巴里坤汉城,东、西两侧为稳固的防守城门,这里易守难攻,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基地。到了雍正37年,满洲官员非常多,老百姓逐渐减少,为保证安全,巩固清政府政权,在汉城的东边修建满城,后于民国初期被付之一炬。
  汉城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磨殆尽,只留下残桓断臂的土城墙在西洋下毅然地像是要证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过的辉煌。
  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角度看,巴里坤的封闭性保留了文化的原始形态。尽管沉淀在这里的文化交融渗透后成为一种具有鲜明西北汉文化色彩的巴里坤式文化,但这种血脉与陕甘仍然是水乳交融的,这种特色造就了它在新疆的唯一性,也是巴里坤的幸运。清代是巴里坤历史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然而随着历史动荡,遗留下来的仅余清代粮仓建筑和残破的城墙旧迹。
  解放后,明清两代修建的寺庙早已被拆毁,后建了县发改委、武警边防大队、县百货公司、公安局、粮食局等,以及围绕清代粮仓、遗留商宅以及松峰书院的大量民房,这对巴里坤物质文化遗产区是极大的破坏,为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巴里坤的旅游文化,应对古城历史文化区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
  三、历史文化街区总图规划
  依照十二五规划政策,在保护原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对清代汉城遗址进行重新规划,修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一期规划用地红线控制在武警边防大队南侧、汉城南街西侧,古民宅街区以北,距清代粮仓东墙退线15米的空地上,总用地面积约11151.84㎡。其中主入口设置在汉城南街,距离303省道和汉城南街道路交叉路口中心线267米。
  入口宽度保留20米,并设置清式柱式牌坊。从牌坊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后是面积为600㎡的入口广场,正对20米高的三层八角攒尖顶塔楼。塔楼是整个一期建筑群落的制高点,为标志性建筑。这种制高点设计也是中国古建筑群落规划样式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塔楼南边是原有的通往清代粮仓的宽8米的通道,与入口广场和主入口形成S形轨道,打破了原有直通汉城南街的通道。
  从中国风水学上来讲,中国古建筑群落从来都反对道路的直来直去,这会导致冲煞。山海经中也曾经有云:“直来直去损人丁”。而通常会以在入口设置照壁或者建筑物的方式使得道路形成人为的曲线。历史文化街区一期的道路也是通过设置牌坊、塔楼的形式破掉原有的道路。
  一期建筑共设有五栋,除了与入口牌坊正对的2号塔楼外,还有四栋功能以餐饮和购物为主的矩形建筑。其中牌坊两侧是与汉城南街平行的1号、5号楼。进深都为16.7米的两层歇山顶建筑。其中5号楼长度为73.7米,1号楼为37.4米。1号楼北侧与二期的建筑在后期加设二层架空走廊,使得其相加的总长度和5号楼长度保持一致,统为73.7米。后期从主入口观看,整个外立面是以牌坊为中心,两侧相对称的矩形建筑群落。这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在古代中国是中央集权等级制度政治思想的一种集中表现。
  塔楼两侧是与1、5号楼平行的3号楼、4号楼。为悬山式屋顶、进深为12米的三层矩形建筑。除入口广场外,在南边4、5号楼之间预期设计以巴里坤文化为背景的主题雕塑群和主题绿化设计。提高绿化率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街景风貌,为游人提供休闲舒适美观的环境空间。
  四、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设计方案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是巴里坤清代遗留下来的汉城遗址,内有“清代粮仓”保留建筑,所以一期整体规划建筑形式都是以清代样式为蓝本设计。其中主入口牌坊是四柱三开间两面坡式。朱红色柱子高出屋顶,柱子下端是汉白玉包袱角抱鼓石。中间字牌上书有“巴里坤历史文化街区”的字样,两边绘有金龙和玺彩绘,高大的牌楼伫立在汉城南街上泽泽生辉。
  迎街的1号、5号楼作为入口门面建筑高度为15米,制式相对高些,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栋楼平面布局相同,四周设有围廊,二层围廊上的挂落用第二等级的青绿色旋子彩绘做装饰。建筑以8.4米×8.4米柱网框架为主,迎街和内街双面开门,一层为6米进深的小空间,主营巴里坤特色小吃如羊肉焖饼、艾面、椒蒿、野蘑菇汤饭等。一层层高为4.2米,两端设公共楼梯间上至二层,二层层高3.6米,是三个开敞大空间,后期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随意划分空间,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这也是框架结构的优势所在。
  与1、5号楼平行的3号、4号楼格局基本相同,高度为17米。制式为等级相对较低的悬山顶三层建筑。进深为12米,东边设廊,单边开门,一层为进深9米的小开间,主要经营巴里坤特色烧烤。其中有三户设内置楼梯可直通二层、三层,二、三层为开敞大空间,完全可以满足游人来巴里坤享受特色美食的需求。
  作为一期标志性建筑的塔楼,高度为20米,长、宽各18米的矩形建筑,共有三层。其中台基高0.9米,二层设置十字顶四出抱厦,顶部设计高1.2米的平座,用金龙和玺彩绘作饰。塔楼顶部为装饰有金色宝鼎的八角攒尖顶。塔楼作为一期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点睛之笔。
  五、结语
  巴里坤是新疆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任其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次规划设计重现了巴里坤县古城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特色,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以浓重的笔墨充分展现了汉文化建筑的灿烂与辉煌,也是巴里坤现代文化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延续的体现。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老师应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各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找规律识字、比较法识字及在生活中识字等灵活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识字,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总之,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一个个方块汉字,走进孩子的心里。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是打开
一、学情分析地球运动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直到高三毕业都未从原理上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的本质。二、设计理念受新课程倡导的综合课程
目的研究用水杯代替纱布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护理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2组共58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其血气分析指标、痰液粘稠度、呼吸道感染的状况。结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为世人展现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多彩的风俗人情以及繁荣的经济状况,更在无意间为我们重现了宋王朝下商家们形式多样的广告营销手段。
本文在岩土材料常用的D-P准则本构积分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其数值分析时不用形成弹塑性刚度矩阵的特点,将对称超松弛预处理共轭梯度法(SSOR-PCG)应用于商拱坝整体大规模弹塑性分析
摘要:  人类的视觉系统对于色彩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色彩能最直接地冲击人类的视觉系统。色彩则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也是一种诠释情感的新方法,并且在室内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讨色彩对人的心理环境和居住环境情感的表达,不仅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又能够达成居住者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色彩;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身心健康  彩心理学即通过色彩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如何感受
近期,大连市妇联、市广电局邀请10名四川震区的儿童代表光临大连,与10个家庭组成充满爱心和情谊的夏令营。开展了“手拉手好朋友”的爱心之旅。
环境艺术是一个范围特别宽泛的词语,对于教育行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行业的灵魂,只要有了创新才能让整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环境艺术除了各种各样的
本文通过在水槽实验中采集的流速过程数据,定量地研究了沙纹阶段明渠水流在不同形式扰动作用下的湍流结构,以及湍流结构对泥沙运动和床面演化的影响。实验发现,扰动附近水流紊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