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班级内,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若无视这种差异,则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接受与掌握知识及能力发挥上,都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并实践于教学环节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简述
“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认识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再进一步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再评估,结合现状,重新调整学生的层次,保持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优升劣降。分层推进则是以认可学生之间差异为基础,作为一种手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使不同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实现层次的晋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实施
1.评估学生能力,准确把握现状。由于要进行人为的分组,在一定意义上,会挫伤中下等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性与自尊心。为此,我采用了考试与综合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考试采用的试卷是精心设计的,整个题目的架构分成基础题、中等题及综合能力题等三种形式,以期分辨出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部分的分数占评估的70%。另一部分,我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从学习意愿,学习方法,学习投入,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再综合各自的评分作为评估成绩另外的30%。两者相加得到的分数作为分层的依据,从根本上解决了主观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自尊心的打击,也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而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划分层次小组,合理动态升降。基于以上全方位的评估,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有了足够了解,进一步以此进行分组。具体来讲,第一层次小组是指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综合提高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第二层次小组是指中等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第三层次小组是指学习困难生,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且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作业及部分基础的习题。这样的分组,为教师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平台。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者重要的测验后,要进行再评估,当然可以适当简化,以某次重要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学生的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五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而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三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实现优升劣降的动态过程,同时激发学生向上的自信心与动力。这样的调整过程以半学期一次为宜。
3.针对不同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反复练习,比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而且要慎重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第一层次以综合为目标,对于知识点能深刻理解并且掌握,侧重于学习能力的拓展与创造性的提升,给予突破性评价;第二层次以提高为目标,对于知识点能大部分掌握,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具备初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进行激励性评价;第三层次以基础为目标,着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牢固掌握,同时培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表扬性评价。
4.对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进行分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有层次的分解与准备,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务必做到每一层次的学生能够当堂听懂并且初步掌握,尤其是第三层次的学生,以他们掌握的程度作为下一步课堂讲解重点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教师不可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反复讲解,针对第二和第一层次的学生,当堂就要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但这一部分只做引导性讲解,培养了这两个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这一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讲完一部分知识点后,所布置的作业习题必须体现出对于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习题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第一层次学生综合提高的要求,也就是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另外布置一些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问题,同时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而第二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求则体现对于习题的牢固掌握,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一定程度上综合性的提高习题,重点在于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一些知识点,并且有一点拓展,树立起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的信心;第三层次学生习题侧重于简单模仿,书本上的基础习题要确实完成,并且要反复演练,以达到彻底掌握为要务;或者将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减少他们因为解题困难而造成的挫折感,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主的良好学习态度。
三、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学生的层次分组不宜公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较强,自尊心需要得到保护。所以,教师在对各个层次进行划分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性;分层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慎重的评估,有目的地进行分层。教师做到自己心中有底,作为后续教学的出发点,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的层次,尤其是第三层次学生的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这些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立情绪,特别是第三层次的学生甚至于自暴自弃,产生不配合的行为,从而失去了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2.在动态变化中把握与调整各个层次。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比较接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只是一个初始状态,切不可一成不变。我们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在一定的周期内,一旦某个层次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就可以晋升一个层次;相反,学习态度变得不好且退步明显的,就要下降至下一个层次。分层最终的目的是取消分层或者说尽可能地缩小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我们要尽可能把下一层次的学生提升到上一层次,而不是下降到下一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充分运用激励的手段,使学生积极自主,要求上进,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实现最终逐步解体第三层次学生,不断扩充第一和第二层次学生的目的。
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质,较好地处理了全体与个别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偏低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体上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同时使优等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进行该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完善,充实各个过程,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具备较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简述
“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认识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再进一步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再评估,结合现状,重新调整学生的层次,保持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优升劣降。分层推进则是以认可学生之间差异为基础,作为一种手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使不同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实现层次的晋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实施
1.评估学生能力,准确把握现状。由于要进行人为的分组,在一定意义上,会挫伤中下等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性与自尊心。为此,我采用了考试与综合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考试采用的试卷是精心设计的,整个题目的架构分成基础题、中等题及综合能力题等三种形式,以期分辨出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部分的分数占评估的70%。另一部分,我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从学习意愿,学习方法,学习投入,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再综合各自的评分作为评估成绩另外的30%。两者相加得到的分数作为分层的依据,从根本上解决了主观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自尊心的打击,也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而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划分层次小组,合理动态升降。基于以上全方位的评估,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有了足够了解,进一步以此进行分组。具体来讲,第一层次小组是指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综合提高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第二层次小组是指中等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第三层次小组是指学习困难生,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且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作业及部分基础的习题。这样的分组,为教师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平台。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者重要的测验后,要进行再评估,当然可以适当简化,以某次重要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学生的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五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而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三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实现优升劣降的动态过程,同时激发学生向上的自信心与动力。这样的调整过程以半学期一次为宜。
3.针对不同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反复练习,比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而且要慎重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第一层次以综合为目标,对于知识点能深刻理解并且掌握,侧重于学习能力的拓展与创造性的提升,给予突破性评价;第二层次以提高为目标,对于知识点能大部分掌握,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具备初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进行激励性评价;第三层次以基础为目标,着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牢固掌握,同时培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表扬性评价。
4.对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进行分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有层次的分解与准备,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务必做到每一层次的学生能够当堂听懂并且初步掌握,尤其是第三层次的学生,以他们掌握的程度作为下一步课堂讲解重点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教师不可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反复讲解,针对第二和第一层次的学生,当堂就要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但这一部分只做引导性讲解,培养了这两个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这一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讲完一部分知识点后,所布置的作业习题必须体现出对于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习题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第一层次学生综合提高的要求,也就是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另外布置一些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问题,同时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而第二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求则体现对于习题的牢固掌握,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一定程度上综合性的提高习题,重点在于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一些知识点,并且有一点拓展,树立起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的信心;第三层次学生习题侧重于简单模仿,书本上的基础习题要确实完成,并且要反复演练,以达到彻底掌握为要务;或者将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减少他们因为解题困难而造成的挫折感,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主的良好学习态度。
三、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学生的层次分组不宜公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较强,自尊心需要得到保护。所以,教师在对各个层次进行划分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性;分层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慎重的评估,有目的地进行分层。教师做到自己心中有底,作为后续教学的出发点,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的层次,尤其是第三层次学生的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这些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立情绪,特别是第三层次的学生甚至于自暴自弃,产生不配合的行为,从而失去了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2.在动态变化中把握与调整各个层次。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比较接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这只是一个初始状态,切不可一成不变。我们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在一定的周期内,一旦某个层次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就可以晋升一个层次;相反,学习态度变得不好且退步明显的,就要下降至下一个层次。分层最终的目的是取消分层或者说尽可能地缩小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我们要尽可能把下一层次的学生提升到上一层次,而不是下降到下一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充分运用激励的手段,使学生积极自主,要求上进,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实现最终逐步解体第三层次学生,不断扩充第一和第二层次学生的目的。
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质,较好地处理了全体与个别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偏低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体上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同时使优等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进行该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完善,充实各个过程,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具备较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