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在系列五个方面应加以引导,营造氛围:一是情境创设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发挥认知正迁移作用;三是最大限度让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四是教师适时点拨,对比练习;五是优化评价,促进学生快乐进步。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71-1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教师在课始创设情境,让全班学生看师生共同做的实验。在一个圆柱形杯子里装了半杯水,然后把一只“小船”放到杯子里,紧接着向杯子里注水,师问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杯子里的水上升了。
生2:杯子里的小船随着水的上升也跟着上升。
师生又做实验,将杯子里的水用皮管往杯外吸,师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3:杯子里的水下降了。
生4:杯子里的小船随着水的下降而同时下降。
教师小结: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称这两种量为相关联的量。
紧接着教师出示小黑板,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填表格。
师生评讲,师并板书:
(1)爸色的年龄—我的年龄=差(不变)
(2)路程:时间=50(千米)比值不变(一定)
(3)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一变都变)
紧接着,教师导入,黑板上的三种哪一类是成正比例的,学生同桌讨论,互说,猜想。
然后,师让生看书,解决什么是正比例。
最后小组讨论,得出:如果x、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k≠0),那么x与y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我想结合上例,谈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是情境创设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其主动建构的过程。执教者在课始阶段安排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学生1学生2的发现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正比例的意义实质要求揭示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的比值是一定的。教者在评价生2“杯子里的小船随着水的上升,小船也跟着上升”这句话时,不能只停在实验操作的表面,而要巧妙地诱导出实验中存在着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让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为后面的正比例意义教学作好铺垫。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是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发挥认知正迁移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接触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时,认知正迁移将在其头脑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主导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执教者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能否将教学②内容放在主导地位,即第一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笔计算、思考、表达得出时间与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的时间越多,行驶的路程越长;反之,行驶的路程越短,所用的时间越少。而且知道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50,是一定的。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正比例意义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知正比例意义起到正迁移作用。
三是努力让每位学生“眼、口、耳、手、脑”并用
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领域与不擅长的领域。作为教者,我们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调动学生“眼、口、耳、手、脑”多种器官参与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眼,主要是细心观察,力求做到观察有序,找出规律。口,就是善于发言,提问、表达交流。耳,就是学会倾听。手,就是动手计算、动手操作(包括摸、剪、拼、摆、搭、画、做等)。脑,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
四是适时点拨,对比练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愤”“悱”状态要及时点拨。如执教者在课始安排的实验,可在课终前组织学生讨论,看实验中存在的两种量是否关联,比值是否一定,是否成正比例。后进生往往很难得出结论。其实,学生实验中存在着杯中增加(减少)水的体积与水上升(下降)的高度两种相关联的量。杯中增加(减少)水的體积与水上升(下降)的高度比的比值是一定的。也就是圆柱体容器的底面积是固定不变的。执教者在新授内容后,可采取对比练习,让前面教学内容②与①进行对比。让正方形周长与边长关系与前教学内容③正方形面积与边长进行列表比较,围绕正比例意义的两个关键点。展开思考、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澄清正比例意义,让生自主去概括总结。
五是优化评价,促进学生快乐进步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皮尔·伯格说过:“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者要善于用好评价手段,及时捕捉课堂中始料未及的生成资源以及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多把尺子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丰富情感,促进学生快乐进步,健康成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71-1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教师在课始创设情境,让全班学生看师生共同做的实验。在一个圆柱形杯子里装了半杯水,然后把一只“小船”放到杯子里,紧接着向杯子里注水,师问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杯子里的水上升了。
生2:杯子里的小船随着水的上升也跟着上升。
师生又做实验,将杯子里的水用皮管往杯外吸,师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3:杯子里的水下降了。
生4:杯子里的小船随着水的下降而同时下降。
教师小结: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称这两种量为相关联的量。
紧接着教师出示小黑板,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填表格。
师生评讲,师并板书:
(1)爸色的年龄—我的年龄=差(不变)
(2)路程:时间=50(千米)比值不变(一定)
(3)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一变都变)
紧接着,教师导入,黑板上的三种哪一类是成正比例的,学生同桌讨论,互说,猜想。
然后,师让生看书,解决什么是正比例。
最后小组讨论,得出:如果x、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k≠0),那么x与y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我想结合上例,谈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是情境创设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其主动建构的过程。执教者在课始阶段安排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学生1学生2的发现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正比例的意义实质要求揭示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的比值是一定的。教者在评价生2“杯子里的小船随着水的上升,小船也跟着上升”这句话时,不能只停在实验操作的表面,而要巧妙地诱导出实验中存在着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让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为后面的正比例意义教学作好铺垫。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是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发挥认知正迁移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接触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时,认知正迁移将在其头脑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主导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执教者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能否将教学②内容放在主导地位,即第一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笔计算、思考、表达得出时间与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的时间越多,行驶的路程越长;反之,行驶的路程越短,所用的时间越少。而且知道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50,是一定的。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正比例意义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知正比例意义起到正迁移作用。
三是努力让每位学生“眼、口、耳、手、脑”并用
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领域与不擅长的领域。作为教者,我们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调动学生“眼、口、耳、手、脑”多种器官参与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眼,主要是细心观察,力求做到观察有序,找出规律。口,就是善于发言,提问、表达交流。耳,就是学会倾听。手,就是动手计算、动手操作(包括摸、剪、拼、摆、搭、画、做等)。脑,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会学生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
四是适时点拨,对比练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愤”“悱”状态要及时点拨。如执教者在课始安排的实验,可在课终前组织学生讨论,看实验中存在的两种量是否关联,比值是否一定,是否成正比例。后进生往往很难得出结论。其实,学生实验中存在着杯中增加(减少)水的体积与水上升(下降)的高度两种相关联的量。杯中增加(减少)水的體积与水上升(下降)的高度比的比值是一定的。也就是圆柱体容器的底面积是固定不变的。执教者在新授内容后,可采取对比练习,让前面教学内容②与①进行对比。让正方形周长与边长关系与前教学内容③正方形面积与边长进行列表比较,围绕正比例意义的两个关键点。展开思考、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澄清正比例意义,让生自主去概括总结。
五是优化评价,促进学生快乐进步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皮尔·伯格说过:“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者要善于用好评价手段,及时捕捉课堂中始料未及的生成资源以及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多把尺子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丰富情感,促进学生快乐进步,健康成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