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草原 壮美牧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五十周年演出活动期间,由艺术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演出的管弦乐《壮美的牧歌》应该说是近些年来较为成功的蒙古族风格作品之一。此前,作曲家瞿希贤先生改编成无伴奏合唱的《牧歌》以及作曲家沙汉昆先生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牧歌》都借用了我区的东盟民歌《牧歌》的旋律。另外,马思聪先生创作的一首小提琴曲曲名也叫《牧歌》,但旋律和音乐风格与前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无关联,只是曲名相同而已。而此次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李世相教授所创作的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则是用交响乐的形式来展现“牧歌”的意境与内涵。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哲理性的创作思维用交响乐重新诠释了这首古老的民歌,在保留原有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用交响化的音乐语言揭示了该民歌更深层的艺术内涵,并使原民歌焕发了全新的活力。笔者有幸担任该曲在内蒙古自治区首演的指挥,下面以笔者亲历该曲排演过程的感受与理解,对作品作一个粗浅的分析,以飨读者。
  
  一、乐曲创作背景
  
  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于2007年9月11日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首次上演,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富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牧歌音调,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如同素描般地勾勒出了一幅宽广辽阔、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风光,呈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幅蓝天白云、碧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草原生活画面。据笔者了解,在首演之前作曲家已三易其稿。该曲初稿创作于1996年,原是应一位舞蹈家而写的舞蹈音乐,但因其具有强烈的交响性,经修改后再次以交响乐形式上演。该作品在经过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演出,又经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多次执棒,于“第三届内蒙古警官音乐会”、“内蒙古交响乐团2009年新年音乐会”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首届音乐节”等多次上演,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欢迎。今年9月,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获得了内蒙古政府奖——“萨日娜”奖。作曲家对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追求上的各自不同方向,也使得《牧歌》这首民歌更具魅力,并在原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标题的新颖性不仅在于“牧歌”是悠扬的,而且更是“壮美”的。作品体现了标题与音乐表现对象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充分展现了草原的广袤与蒙古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坚韧性格。此曲标题的“壮美”二字凸显之处便在于此。
  
  二、主题写作及创作意境
  
  乐曲一开始在小提琴、中提琴高音区很弱的长音衬托下,仿佛是描绘着云朵的飘逸,使听众感受着时空的冥想。定音鼓以四分音符轻轻地进入,仿佛把人们带入了远古时期,又像是一位巨人缓缓地由历史渐渐走入了现代,更像是远处的雷声唤醒着沉睡的大地。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先后奏出了《牧歌》主题四度、三度上行的主题动机:
  
  这个动机就像是一粒种子,深埋在土里,预示着音乐将由此展开、长大。紧接着由乐队管乐的男演奏员用古老的“潮尔”演唱风格吟唱出了“敕勒川,阴山下”浑厚、庄重、沧桑的音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即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音乐的演绎方式很有特点,使人印象深刻,畅想着那是草原的圣咏,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更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定音鼓模仿巨人的脚步由远而近、由疏变密时,圆号号角般地奏出了牧歌的灵魂动机,预示着一个民族心灵的呼唤,《牧歌》主题的优美旋律由此展开。
  
  弦乐和木管宽广的长线条、长气息的旋律展现了草原辽阔的壮丽景色。音乐进入了呈示部分的A段。紧接着在竖琴六连音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了由主题衍生出的温暖的B段旋律,犹如一位勤劳美丽的牧羊姑娘在歌唱着美好的生活,赞美着富饶家乡的真挚情感。弦乐组六连音的衬托,就像小草轻柔的摆动,更显出草原的柔美和妩媚。
  
  在乐队齐鸣般地再次鸣响出主题后,音乐改变了节拍,加快了速度,进入了展开部分。在小军鼓、铜管与弦乐催征般的节奏引导下,木管组奏出了“牧歌”主题的裂变动机,并把这部分动机在G主羽、D下属羽以及C属宫调上连续作了紧缩变奏,弦乐组也奏出了呼应性的乐句,极富动感的音乐律动把我们带到了牧人跃马驰骋放牧的紧张、刺激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场面。这部分音乐与呈示部分的音乐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在木管组节奏轻盈的伴奏下,低音双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在音色醇厚的中低音区奏出舒展的、男性般自由奔放的旋律,长笛与弦乐在其属调上飘逸出了色彩明亮、似锦如缎般的答句,犹如姑娘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歌声,旋律的构成依然是主题旋律的衍展。
  几小节的连接后曲作者笔锋一转,弦乐组在中低音区全部用下弓奏出铿锵有力的动力性主题音型,把听众带入了万马奔腾、紧张刺激、充满期待的场景中。
  
  进入连接部后,音乐节奏再次紧凑起来,并伴随着高音区乐器与低音区乐器阶梯式进行的和声节奏,加上打击乐器奔腾似的律动敲击,把音乐带入了再现部分的A段。此时,在铜管、打击乐和竖琴烘托和渲染下,木管与弦乐采用3/4节拍把《牧歌》的主旋律拉长了,放大了。
  曲作者没有采用完全再现的简单重复式手法,而是对音乐进行了动力再现,主题旋律更加恢宏壮观。接着小提琴用
  6/8节拍在中高音区奏出了轻柔飘渺、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引出了双簧管更加优美动听的B段旋律,清新活泼的三拍律动的曲调,好似姑娘们在欢快地舞蹈。
  
  在经过了数小节的过渡后,乐曲进入了尾声和高潮段落。乐队全体以更加辉煌的音响再次奏响了“牧歌”的灵魂主题动机,管乐奔腾般的和声节奏和着打击乐密集的节奏型,再加上弦乐强有力的和弦烘托,整个乐队交相辉映,展现了牧民载歌载舞、感恩大自然、赞美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恢宏场景,壮美牧歌的音乐在极具张力的长音中结束。
  
  三、结构与调性布局特点:
  乐曲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调式为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大致分为五部分:1.引子;2.呈示部分;3.展开部分;4.动力再现部分;5.尾声。
  曲作者熟练地将西方传统和声语言与民族五声调式旋律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对主旋律中偏音的出现以及在展开部分旋律中运用的偏音,则是以调式交替的方式予以处理,从而保持了音乐的五声性民族调式风格。从和声节奏布局来看,全曲基本上是以松弛的和声节奏加以处理,这与线条式的旋律相吻合。只是在两大部分的连接中使用了一些紧凑的和声节奏作为过渡,使音乐的进行更具有推动性和接力性,进而保持了音乐的内在逻辑动力。正可谓疏密有致,张弛有道,心手相致,收放自如。在长线条、长气息的旋律流动中巧妙地运用各种配器手法烘托着优美的曲调。弦乐组长音的铺垫,暗合着延绵不断的草原一望无际。弦乐组与木管组交替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联想到白云涌动,莽原起伏的草原风情。铜管雄壮的共鸣声,表现着蒙古民族的刚毅和坚强。小提琴六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分解和弦,描绘着河水的流淌与小草的摇曳;乐队在高潮处的全奏,则是一个民族内心的呐喊与呼唤,表现了天人合一、荡气回肠的草原情愫和大爱情怀。
  
  四、以蒙古族风格为“母语”的旋律风格
  
  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的创作,应该说与作者生于草原,从小即沐浴着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阳光雨露有着极大的关系。曲作者虽然是一名汉族音乐工作者,但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经历,使其对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了解与感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作者在旋律写作上对蒙古族风格的娴熟把握就不难理解了。
  这首管弦乐音诗表现了曲作者对蒙古族音乐艺术深刻的理解,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民歌的大量积累、研究,为我们奉献了这首色彩丰富、颇具感染力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管弦乐作品。它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和充分交响化的表现形式,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有爱,笔下有情。作为一位内蒙古本土音乐的创作者,满怀着眷恋草原和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在民族音乐交响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创作者懂得对草原的感恩、敬畏和赞美,因而作品在这些方面情感的表现也就更加自然、充分。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听了这首作品之后很是欣赏,并亲自指挥内蒙古交响乐团及八省市的部分演奏家进行了公演,2008年7月22日晚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进行了播出,使这首作品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邢长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与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课堂革命的故事。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收藏着一副珍贵的牌匾。牌匾上镌刻着两行字,“育才三自奇葩开,德宏教师闻香来”,这幅牌匾饱含着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教育界同仁对我校最真挚的情感。  自2014年10月以来,四年间德宏州先后派出辖区五个县市14批次教育考察团来我校交流取经,不少校长在长期的跟岗学习中,与我校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而学校坚持探索近十年的
一    21世纪,“全球化”这个概念日渐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中十分醒目的关键词之一。它以一种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与迅猛的发展速度,构成当今生活的一个基本生存背景,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到全世界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类的基本观念与生活方式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样,全球化的趋势也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并感受到其价值和影响
恩施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57所,在校学生(幼儿)112651人。其中民族学校17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61959人,占全市学生总数55%。近年来,恩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教育发展始终秉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民族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  创新机制,塑造队伍,筑牢根基  “6 1 N”机制强载体。恩施市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2008年12月23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由中国音乐  學院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民族音乐成果系列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在音乐会下半场的演出曲目中,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演出的《北京组歌》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这是由中国音乐学院策划并申报的北京市地方高校2007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也是学院多年来立足于民族音乐教学、坚持民族音乐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品牌创作项目。    一、创作过程   
在竹山县秦古中学,有这样一位老教师,用爱心点亮心灯,用信心唤醒智慧,他就是刘国文老师。他担任班主任37年,“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谦行善举,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  刘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他多角度、多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9年9月,班上转来了一名外地学生小康(化名)。刚接触不久,刘老师就发现小康
“乐派”概念是“流派”概念的派生物。任何文化、艺术的“流派”概念,都是“小文化”概念。这即是说,所谓文化或艺术的某一或某种“流派”,必然都是某一整体“大文化”或整体艺术中的支流、支派,其内涵绝无“整体”、“整合”的含意。“流派”概念概括的只是整体中显现出的局部特征,否则就不成其为是一种流派了。因此,音乐流派中的“乐派”,也只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音乐文化领域中的其种局部性内容或某种类型独特风格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产茶大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也是宜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中国宜红之乡”。现有茶园20.5万亩,年产茶叶达2万吨,80%的农民从事茶叶产业。长期以来,五峰茶叶销售以线下为主,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五峰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农村电商井喷式发展,电商人才特别是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奇缺。五峰职教中心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调整为电子商务方向,以五峰茶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鲁纳在他的社会生态模式理论中,将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关的整个环境看作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系统,而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是微观系统,它包括家庭和托幼机构这两个直接环境。  《幼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而且能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与
中国的音乐学者对中国古代音乐已经做出了广泛的研究,并对中国的音乐历史有高度的赞扬。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音乐厅的舞台上难以听到纯正的中国古代音乐呢?在大多数当代中国音乐家的观念里,“创新”成为了关键词。这通常被解释为: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相融和。本文所提倡的是一个不同于此的创新观念,即复兴已经被遗忘,并被湮没的中国古代音乐。只要音乐家们放弃他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简单”、“枯燥”的既定观念,就将富于
李维渤老师,您就这样默默地走了吗?竟和我这个大学时代不争气的学生,连个招呼都不打一下,就真的永远地走了吗?李老师,我本想在声乐上再有一些成就,请您去美国,去欧洲最好的歌剧院,看我演歌剧,分享我的快乐,但是您再不会给我机会了。我惟有痛哭当歌。李老师,我知道您不会怪我,但我还是止不住那滔滔的愧疚泪水,想大声对您说:您就不能再给我一些时间了么?李老师,您走得是那样平易和随和,像是怕打搅了别人,静静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