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上的街市,还是银河的天灯?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夜幕下的湛蓝渐渐褪去,风雨桥上人如潮涌,灯光璀璨,盏盏孔明灯点缀夜空,满江的河灯载着美好的祈愿,在资江的柔波里随波逐流……“舜帝斩龙”、“河灯仙子”的故事在夜幕中娓娓道来。这是天上的街市?这是银河的天灯?
  “古来滔滔资江水,月半歌节放河灯;山歌阵阵表心迹,河灯盏盏祈太平”。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晚上,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江河畔人山人海,焰火腾空,盏盏河灯次第点亮,当地汉、苗、瑶等各族同胞,将一盏盏承载着人们美好祈愿的河灯放入资江,灯火闪烁,浮光耀金。“蛟龙戏水”、“百鸟朝凤”、“五谷丰登”……一排排,一组组,一列列寓意吉祥、制作精美的河灯,时聚时散,若隐若现,托着心愿,带着祝福,随着江水缓缓前行,伴着歌声流光溢彩,这就是盛况空前的“万盏河灯漂资江”奇观。
  中元节为什么要点河灯?
  资江河上的河灯节,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西延区资江河岸的合浦街。当时,由于佛教的传播,合浦街传入了“盂兰盆法会”的习俗。宋代以后,将盂兰盆会改称为“中元节”,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资江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湘桂的重要交通命脉,而合浦街是资江岸边一个重要的商埠,是往来商客的集散地。资源县陆上交通闭塞,水上交通却十分发达,主要通过资江码头进行贸易往来。资江上运输货物的船只几乎都是船家自己打造的,用木头做成的木船和用竹子做成的竹筏,常年往来于资水和湘水之间,难免会有伤亡事故。据记载:“资江全程22.5公里,下45个滩,拐31道湾,曾有无数的船只被风浪卷走,被险滩吞没”。因而,每年中元节期间,在合浦街都会举行为期三天三夜的佛教“盂兰盆法会”,超度历来葬身江中的亡魂。每当这时,沿途两岸的人们便自发地制作河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晚上,将一盏盏河灯放入资江,祭奠英灵,寄托哀思,祈求平安。
  河灯的升级之路
  资源河灯起初只有“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3种。据资源县当地老人介绍,最早的河灯叫糠灯,灯盏是用糠皮蒸制而成的,灯芯是将莲梗用糠油和米汁浇附制成的,点燃后“青光熠熠、烟洁如云”。到后来又有了桐油灯,灯芯或用棉线,或把灯芯草去皮、晒干制作而成。制作河灯的纸是用油浸染过的,既防水,又不易损坏。将各种颜色的“油纸”糊在用竹片制成的灯骨架上,就成了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河灯。这种灯因费事、不经济,后来就改用了红纸剪成莲花形河灯,而灯芯也改用了蜡烛,这样放在江面上更加美观。此外,人们还用时令的作物来制作河灯:七月半正好是西瓜上市时节,人们把西瓜切成两半,掏空瓜瓤,四周掏薄,在其中间用一根削尖的竹签插上一支蜡烛,然后点燃,它就可以在水中随波荡漾了。以前,不少家庭都亲手做河灯。吃过饭后,每人提一个灯到江边漂放,还烧一些钱纸,以此祭祖和缅怀亲人。
  隨着时代的发展,资源河灯的工艺和材料也改进了许多。用竹条作骨架,用特制的防水纸糊面,并在纸上印有山水、人物、房屋、花草、鸟兽等图案,造型有含苞待放的莲,有跃跃欲试的龙,有憨态十足的牛,有活泼好动的猴等,有大到长达数十米的巨龙,也有小如饭碗的莲花灯、橘子灯。新颖别致,形态万千,燃烛其间,色彩斑斓。
  河灯背后的故事
  俸文顺老人是资源河灯节传承人,河灯节的头灯和前排大型动物河灯大多出自这位老者之手。俸文顺的这把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的曾祖父俸荣福就是制作河灯的老手。据考究,他们家做河灯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年轻时,俸文顺没想过要传承这门手艺,那时他想去外地打工闯荡,直到父辈老去,资源河灯节又重现当年规模时,俸文顺才回到了河灯家族,操起祖业。据悉,俸文顺传承河灯制作的手艺是被一个“故事”所打动。
  传说,很久以前资源县交通闭塞,人们出行主要靠走水路,在资江上很多男人靠撑竹筏、放排子养家。有一年,一位年轻的排工放排后,很久都没回家,他的妻子天天站在江边守候,期盼丈夫归来。后来,他的妻子就用竹子做成河灯,放在河里让它沿江漂流,希望丈夫能够看到,早日找到回家的路。“我当时觉得这个故事很美,被妻子对丈夫深深的情意所感动,觉得做河灯是件好事。”俸文顺说这个故事听起来凄美,但让人感觉心里有一丝暖意。
  而资源县石溪村七十多岁的肖尚明,做河灯也做了20多年,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河灯制作者之一,被称为“河灯老人”。
  肖尚明从小喜欢画画,并对竹编手工艺颇感兴趣。他从1995年资源县举办第一届河灯节开始制作河灯,二十多年来制河灯的水平越来越高,不仅能制作传统的荷花造型,还发明了鱼、松鼠、喜鹊、百灵鸟、孔雀等造型新颖的河灯。他家里堆满了河灯及竹片、铁丝、泡沫板、颜料等制作河灯的原材料。
  随着资源县河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后,肖尚明也成了当地的“河灯名人”。先后已有数十名学生前来向他求教河灯制作技巧。但每当谈到收徒传艺,他总是面带苦涩:“刚开始来了20多个年轻人,后来都走了”,“一年只有河灯节的时候才用得上,平时没人做,也没人买,所以徒弟们都不学了。但是我喜欢河灯,我会一直做下去。”河灯的传承,成了他心中的一块石头。如今,在资源制作河灯的人越来越少,石溪村只有3个人会做河灯,且现在年龄都在70岁以上。
  又是一年的七月十四,人们在资江河上继续放着河灯,对亲人的哀思,对未来的愿景,都寄托在河灯上,越漂越远……整条资江河宛如一条五彩的银河,河灯漂到远处,似乎和天上真正的银河接在了一起,开始向天上漂去……天上人间,一片耀眼夺目。
其他文献
[摘 要]惠州府城墙遗址反映出惠州府城在各个时期的城市格局和历史风貌,是象征城市文明的符号和印记,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试图对惠州府城城墙的历史、现状和损坏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古城墙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希望对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惠州府城;城墙;保护;利用  “历史城区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和风貌之基。” [1]而坐落于广东惠州老城区中山公园范
期刊
11月6日—8日,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广东省期刊协会侨刊乡讯委员会、南雄市政协联合举办“广东省侨刊走进南雄采风活动”,20家侨刊、4家新闻媒体组成采访团,以林干为团长,走进南雄采风。  南雄珠玑巷是广府人的祖居地,著名的“广府原乡”。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于1995年在南雄成立,并驻会南雄12年,2008年从南雄迁至广州之后,一如既往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南雄的发展建设。南雄市
期刊
上一期我们首次踏入勐简大寨的土地,在了解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黄衣阿佤”民族的历史以后,这一期我们的旅程继续。这一次,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呢?  不一样的佤族风味  尽管都是佤族人,但“黄衣阿佤”与其他地方的佤族人在饮食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儿的佤族日常菜谱除肉类外主要以野菜为主,任何一种野菜都能被他们“化腐朽为神奇”,演变为可口的美味佳肴。他们的口味独特,喜欢麻、辣、酸、苦,陶罐里腌制的酸竹筍是他们常
期刊
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东风,广东省侨刊乡讯专业委员会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侨刊乡讯庆祝改革开放暨侨刊乡讯复刊40周年系列活动”于10月26日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行,活动安排了国内第一家广东省侨刊乡讯阅览中心——“暨南大學华文学院广东省侨刊乡讯阅览中心”挂牌仪式、广东省优秀期刊颁奖仪式、庆祝侨刊乡讯复刊40周年座谈会等内容。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广东侨刊乡讯经历文革被迫停刊后再度
期刊
长城肃穆祭英灵,黄河哽咽诉哀声。  2018年7月11日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先生的离去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了重大缺失。作为仰慕先生渊博学识的晚辈,除了悲痛还有深深的怀念。  时间回到 2004年7月,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一期民俗文化理论与论文写作高级学习班, 先生作为学习班的授课老师来到了广州,随同一道还有先生的夫人刘航舵教授也为学习班学员授课。在课堂上先生从田野调查到论
期刊
“神州大地绽开了一枝独秀的民俗之花”——乌丙安  这句乌丙安教授的亲笔题词,已经陪伴《神州民俗》走过数十年光阴。翻开1995年《广东民俗》(《神州民俗》前身)创刊号,乌老为《广东民俗》所写发刊词《广东民俗文化新征程》一文中,字里行间饱含了乌老对广东地区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期盼,“这无疑是《广东民俗》踏上的新征程!它将显示广东民俗学者的事业热忱和学术能量,也将给全国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展现出令人振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有效推动着整个基层文化活动,本文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意义等,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的价值整个过程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加快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价值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基层群众的品牌
期刊
[摘 要]巴赫的音乐作品来自神明的启迪,弥漫着虔诚浓郁的宗教色彩,青少年初学者觉得巴赫作品难以理解、掌握和演奏。本文拟通过复调、和声、乐理、音乐知识及作曲家创作动机、背景等诸多方面把握巴赫音乐的千变万化和美感,在指导青少年学习上以期达到精准完美的演绎。  [关键词]巴赫;复调;小提琴协奏曲;青少年音乐教育  一、伟人的诞生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JS.BACH,生于1685年,出生地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叫
期刊
[摘 要]我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文体发展不平衡、朝代不平衡、地域不平衡,其中,文体发展不平衡和统治者的意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上层意志严重制约了我国俗文学的发展。直到元朝,汉族长期统治中原的思想被打破,俗文学才得以在厚积之后得到薄发,加之长期正统文学观的余绪,逐渐使文坛实现雅俗共济发展,直至明清两朝,雅俗文学的互动,为我国文学长河得到活水补给,由此得以保持长清续
期刊
知道黑泥温泉,是在南华县文献之祖陈元编纂的康熙《镇南州志》中的一篇游记——《游黑泥温泉记》:“温泉,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黑泥山,喷泉清润。远近男妇都来就浴。”  农历二月初八,我们参加“行吟大中山·马樱花之约”作家摄影家采风组的一行五人有幸前往南华县一街乡,参加当地的“澡塘会” 。 “澡塘会”和“不害羞河”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  中午12点,我们来到黑泥温泉,准备加入到当地参加“澡塘会”大军。只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