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理念,怎样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呢。我认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模仿别人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该把握其实质,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实效,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实效
一、对教材理解透彻教学手段灵活
不同老师的课可以说异彩纷呈。我认为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就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了。例如:《最后一片叶子》一课。一位老师首先明确本文是短篇小说,小说有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接着要求学生三言两语说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在这个基础上问“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最令你感动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立刻聚焦在贝尔门身上;“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找出文中对贝尔门的描写,前文可有伏笔?贝尔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这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贝尔门的形象也突显出来。最后水到渠成总结主旨: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另一位老师把学习目标定为:学会感动。整体感知后,让学生说说最令人感动的人,然后引出“人”形结构关系并依次提出问题:琼西的生活处境如何?勾画出反映苏的生活处境的句子,她是怎样照顾琼西的。勾画出反映贝尔门处境及性格,理解贝尔门为什么看上去是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之所以酗酒正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但他用生命画出自己的杰作,这才是他的主导性格“善良真诚、不求回报”。学生通过对三个人物分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用真诚挽救朋友的生命。最后,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句话“贝尔门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谈自己的看法。明确贝尔门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在投影上出示一个“人”字,愈来愈大。而围绕“叶”的三个人物那幅图,也勾勒出一个“人”形。“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这种“互相支撑”就是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世界!本课以“给贝尔门撰写墓志铭”作结,意蕴深远。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待思考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脱节。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记得一位老师教授《荷花淀》,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研读生字、词语,讨论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结构并且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整堂课的流程非常完美。但是仔细想想,课堂上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自主思考,课后与学生交谈才知道,课前老师已经作了详细的安排并且具体到哪位同学说些什么,下一位怎样说,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座次。课堂上学生虽然很“忙碌”但这是演习课不是上课。二是有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弱化,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事前没有充分引导,就要求学生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然后自主交流,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的感受。这样学生虽然活跃起来了,但教师在课堂上却不能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成了“满堂乱”,“放羊式”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仅限于形式。少数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实际,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讨论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教室立即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小组内同学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辞,都不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一两个发言,其他人陪听;有的小组甚至借机闲聊,边说边笑,还有的偷着干别的事。这种热闹的场面持续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发言者往往采用“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等句式,回答的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这种评价很笼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评述,学生的收获也微乎其微。
3、强调形式,忽略中心。许多老师很喜欢“探究”这个词,所以课堂中往往依次对字、词、句、段、篇、文章内容、情感构思、章法等方面进行探究,甚至连时代背景,文学常识也要让学生探究,样样汇报交流。结果是探究的问题过细,过于零碎,过于肤浅,有的甚至偏离目标。
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就像那越国的丑女机械模仿西施一样只注重外表,而抛弃实质,这种简单把课桌一拼进行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冰沁,《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建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四川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实效
一、对教材理解透彻教学手段灵活
不同老师的课可以说异彩纷呈。我认为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就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了。例如:《最后一片叶子》一课。一位老师首先明确本文是短篇小说,小说有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接着要求学生三言两语说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在这个基础上问“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最令你感动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立刻聚焦在贝尔门身上;“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找出文中对贝尔门的描写,前文可有伏笔?贝尔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这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贝尔门的形象也突显出来。最后水到渠成总结主旨: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另一位老师把学习目标定为:学会感动。整体感知后,让学生说说最令人感动的人,然后引出“人”形结构关系并依次提出问题:琼西的生活处境如何?勾画出反映苏的生活处境的句子,她是怎样照顾琼西的。勾画出反映贝尔门处境及性格,理解贝尔门为什么看上去是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之所以酗酒正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但他用生命画出自己的杰作,这才是他的主导性格“善良真诚、不求回报”。学生通过对三个人物分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用真诚挽救朋友的生命。最后,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句话“贝尔门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谈自己的看法。明确贝尔门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在投影上出示一个“人”字,愈来愈大。而围绕“叶”的三个人物那幅图,也勾勒出一个“人”形。“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这种“互相支撑”就是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世界!本课以“给贝尔门撰写墓志铭”作结,意蕴深远。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待思考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脱节。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记得一位老师教授《荷花淀》,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研读生字、词语,讨论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结构并且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整堂课的流程非常完美。但是仔细想想,课堂上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自主思考,课后与学生交谈才知道,课前老师已经作了详细的安排并且具体到哪位同学说些什么,下一位怎样说,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座次。课堂上学生虽然很“忙碌”但这是演习课不是上课。二是有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弱化,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事前没有充分引导,就要求学生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然后自主交流,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的感受。这样学生虽然活跃起来了,但教师在课堂上却不能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成了“满堂乱”,“放羊式”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仅限于形式。少数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实际,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讨论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教室立即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小组内同学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辞,都不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一两个发言,其他人陪听;有的小组甚至借机闲聊,边说边笑,还有的偷着干别的事。这种热闹的场面持续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发言者往往采用“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等句式,回答的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这种评价很笼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评述,学生的收获也微乎其微。
3、强调形式,忽略中心。许多老师很喜欢“探究”这个词,所以课堂中往往依次对字、词、句、段、篇、文章内容、情感构思、章法等方面进行探究,甚至连时代背景,文学常识也要让学生探究,样样汇报交流。结果是探究的问题过细,过于零碎,过于肤浅,有的甚至偏离目标。
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就像那越国的丑女机械模仿西施一样只注重外表,而抛弃实质,这种简单把课桌一拼进行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冰沁,《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建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