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两千年的泱泱封建王朝,涌现出了多少有才华的并有志于报国的杰出文人,他们曾经在朝为官,为江山社稷奉献出了自己的才智,然而有一天,他们触犯了权贵,触犯了君王,一纸令下,他们被贬官了。于是他们收拾好行装,离开京城出发了,带着一颗流血的心,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啊!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试结合苏教版初中的三篇文言文《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心路历程。
心路历程一:情何以堪:触景伤情,无法解脱。封建文人被贬,或是忧民疾苦,政见不合;或是待遇不公,才高遭妒,不管哪种原因遭贬,并非是他们本身的能力问题,何况遭遇贬这之后,即便是往日最好的朋友也与他们划清了界线,所以最初遭遇贬谪之时,他们的内心是彷徨的,是孤独的,是痛苦的。这种心情,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作者首先在文中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美丽的景色: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泠泠,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于是“伐竹取道”,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小石潭:“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让人感觉到树木的蓊郁葱茏,生机勃勃,随风飘荡的姿态又是那么曼妙多姿。“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是那么小,所以游鱼的数目可以一目了然,小石潭中的水是那么清澈,以至于鱼儿在里面就像在空中一样,可以让人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静不动的小鱼,“傲尔远逝,往来翕忽”是追逐嬉戏的小鱼,它们都是那么的快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小石潭记,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也不由地快乐起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第一个乐写出了作者在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之后心里非常喜欢,第二个乐写出了作者在看到小石潭的清澈见底的水以及游鱼的快乐之后,自己内心的快乐。
但快乐只是暂时的,周围的环境又触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以至于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这八个字中,我们不难感到作者这凄苦、悲凉的感情以及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心路歷程二:情得以堪:寄情山水,超脱尘世。有一些被贬文人,他们伤过了,痛过了,他们又该去哪里治疗他们内心的伤痛呢?幸好,他们,他们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仕途遭遇挫折时,他们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很好的证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现了作者的那一分超脱,那一分豁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简简单单十六个字,却把富春江的景色特点和自己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明丽而宁静的景色、从容而怡然的心境。“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富春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那“奇山”呢?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山中更有“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啭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这些声音组成了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美妙的情境,让吴均陶醉其中,忘却了被贬谪的伤痛,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
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
心路历程三:情得以堪:太守之乐:与民同乐。不管是受到了何种伤痛,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渴望能有所作为,渴望能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的这种做法在欧阳修被贬除皱期间写的《醉翁亭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首先,欧阳修在文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环滁皆山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三组对偶句写出了琅琊山中朝暮和四季的变化,景物变幻莫测,风景绮丽秀美,环境恬静闲适。而“乐亦无穷也”五字写尽了作者享尽山水之乐的生活情趣,。
其次,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俗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歌于途”,有“行者休于树”,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 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最后,作者在文中还表露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乐趣不在于喝酒、宴饮,而在于与滁州人民同乐,看到滁州在自己的治理之下,人民生活富裕快乐,太守自有自己的快乐。
个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也许只能算是强颜欢笑,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可见他不安于小我,达到了范仲淹所说的“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这三篇古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在被贬后的心理,有人郁闷、痛苦,有人委心于自然山水,找到精神寄托,更有人忘了小我的伤痛,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为人民的活动中去。于是何以堪的情变成了可以堪的情,被贬文人的思想境界也就达到了更高的一个境界。
心路历程一:情何以堪:触景伤情,无法解脱。封建文人被贬,或是忧民疾苦,政见不合;或是待遇不公,才高遭妒,不管哪种原因遭贬,并非是他们本身的能力问题,何况遭遇贬这之后,即便是往日最好的朋友也与他们划清了界线,所以最初遭遇贬谪之时,他们的内心是彷徨的,是孤独的,是痛苦的。这种心情,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作者首先在文中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美丽的景色: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泠泠,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于是“伐竹取道”,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小石潭:“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让人感觉到树木的蓊郁葱茏,生机勃勃,随风飘荡的姿态又是那么曼妙多姿。“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是那么小,所以游鱼的数目可以一目了然,小石潭中的水是那么清澈,以至于鱼儿在里面就像在空中一样,可以让人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静不动的小鱼,“傲尔远逝,往来翕忽”是追逐嬉戏的小鱼,它们都是那么的快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小石潭记,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也不由地快乐起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第一个乐写出了作者在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之后心里非常喜欢,第二个乐写出了作者在看到小石潭的清澈见底的水以及游鱼的快乐之后,自己内心的快乐。
但快乐只是暂时的,周围的环境又触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以至于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这八个字中,我们不难感到作者这凄苦、悲凉的感情以及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心路歷程二:情得以堪:寄情山水,超脱尘世。有一些被贬文人,他们伤过了,痛过了,他们又该去哪里治疗他们内心的伤痛呢?幸好,他们,他们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仕途遭遇挫折时,他们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很好的证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现了作者的那一分超脱,那一分豁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简简单单十六个字,却把富春江的景色特点和自己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明丽而宁静的景色、从容而怡然的心境。“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富春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那“奇山”呢?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山中更有“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啭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这些声音组成了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美妙的情境,让吴均陶醉其中,忘却了被贬谪的伤痛,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
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
心路历程三:情得以堪:太守之乐:与民同乐。不管是受到了何种伤痛,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渴望能有所作为,渴望能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的这种做法在欧阳修被贬除皱期间写的《醉翁亭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首先,欧阳修在文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环滁皆山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三组对偶句写出了琅琊山中朝暮和四季的变化,景物变幻莫测,风景绮丽秀美,环境恬静闲适。而“乐亦无穷也”五字写尽了作者享尽山水之乐的生活情趣,。
其次,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俗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歌于途”,有“行者休于树”,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 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最后,作者在文中还表露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乐趣不在于喝酒、宴饮,而在于与滁州人民同乐,看到滁州在自己的治理之下,人民生活富裕快乐,太守自有自己的快乐。
个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也许只能算是强颜欢笑,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可见他不安于小我,达到了范仲淹所说的“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这三篇古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在被贬后的心理,有人郁闷、痛苦,有人委心于自然山水,找到精神寄托,更有人忘了小我的伤痛,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为人民的活动中去。于是何以堪的情变成了可以堪的情,被贬文人的思想境界也就达到了更高的一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