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野车一路疾驰,穿越蜿蜒起伏的昆仑山、唐古拉山,进入广袤的可可西里,人迹罕至的羌塘草原。沿途除了山脉、湖泊,时而出现的藏羚羊、野驴外,最常见的风景,就是那些野花了。那些黄色、红色、褐色的野花,一簇儿一簇儿的,一大片一大片的,色彩鲜艳,随风摇曳,成为高原独特的风景线。
  一名藏族阿妈告诉我:“这些野花就叫格桑花。”“格桑”为藏语,即好时光、爱和幸福之意。格桑花是生长在海拔四五千米的一种高原野花,属翠菊科,又称娑萝。它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但是有着极为奇特倔强的习性,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大,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严寒,在西藏、青海、川西、滇西北的广阔草原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高原格桑花美丽无比,但穿越高原却非易事。时至今日,进入西藏的几条路线,要么高,要么险,要么荒,要么远,几乎没有一条大道。长年跋涉于青藏、川藏线上的战友,最紧要的工作一是绝地求生,二是化险为夷。在这里,最忙碌是士兵,最常见的是军车,最多的驿所是兵站,牺牲最多的人是现役军人,他们以青春、热血和生命,源源不断地为西藏人民运输日常生活用品,提供各类物资保障。我想,如果没有他们,青藏高原该是怎样的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往往意味着艰辛与无奈,也往往隐藏无尽的险恶。為了藏族同胞福祉,为了边疆繁荣,一名名西部军人忍着高原反应,顶着风霜冰寒开山建路。一名名老战士倒下了,一名名新兵补充过来,继续履行神圣的职责。每每看到筑路的战友,在高原缺氧中奋力挥锹舞镐,每每想起边防战友,踩着坚利的山石艰难地踏察巡逻,每每念及鲜活的生命瞬间成为英灵,我的内心就痛楚万分。那些长年戍守在雪域边疆的战友,就像格桑花一样,默默扎根于人迹罕至的高原旷野,倔强开放在冰冷的大山深处,代代传承不息。
  在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边防连哨所,一位有十几年军龄的老兵告诉我,在山上待久了,就会因缺氧而患上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官兵在参加训练、执行巡逻等任务时,突发高原疾病是常有的事,重者丢掉性命,轻者指甲发黑、头发脱落、心肺器官肿大,有的战友还因此牺牲。一些边防哨所的官兵,经常吃不上新鲜蔬菜,喝不上纯净水,看不到报纸电视,甚至找不到女朋友,无法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我的内心,边防军人就像高原格桑花,以自己的默默无闻与倔强绽放,为人民带来美丽和幸福。
  我相信,一朵傲立的格桑花就是一名英雄战士,他们在雪域高原迎风而立,守卫着神圣的哨位。
其他文献
那年夏天,正值学校放麦假,我骑车载货独自一人去唐山销售妻子做的纸花。  这是我第一次骑车出远门。出发前,我到书店买了一张省交通示意图,把去唐山必经之路上的一些主要村镇熟记在心。为了节省路途花费,我让妻子给我烙了两张面饼,又把一个行军壶灌满白开水,以备路上饥餐渴饮之需。妻子打开衣柜,拿出我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衣服,说到城里做买卖,穿着不要寒酸,那样会被人瞧不起。人家拿你当乡巴佬了,你还怎么做成买卖呢
期刊
我老家的大槐树,是村里的制高点,远远地在村外就能看到它,看到它就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  茶余饭后,家人们聚在一起,围着茶桌、围着爷爷、奶奶身边跑来跑去,大人们则交谈着,东家长、西家短,虽没什么国家大事重要新闻,也没什么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朴实的日子、祥和的氛围同样承载着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化子女的重任。欢声笑语在树下散开,消除了当日的疲劳,憧憬着明天的劳作和生活,温馨的场景,述说着大家庭的和谐。 
期刊
前不久随团去旅游,中午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内一小憩平台处休息。  我与妻坐在树下一张小桌旁,天热,我拿一张广告纸扇风。不远处坐着一位女士,很漂亮,一臉优雅的表情。女士的身边有一位小女孩,很乖巧,穿着花裙子,头上顶了个蝴蝶结花,大约五六岁的样子。这时,走来一位汉子,皮肤黧黑,颧骨高凸,一股汗味迎面扑来。汉子大约50岁光景,走到我身边,一双大手将背上的旅行背包取下来,放桌上,拉开拉链,从里面取出一个塑料袋
期刊
季候的边缘总不由踟蹰。早晨,一场不期而遇的落雪,倏忽,从温暖的秋阳跌落至冬的冰点。  中午,屋脊上覆上了一层层清凉的洁白,像极了黑白的琴键。从窗棂里钻进的风,裹足了冬的气息,深深呼吸里,忽然明白凉意是如何浓稠至搅不动拉不开。  对于我,说过冬,还不如说“混冬”确切。我一直以为,冬天是用来“混”的,早上美美地在热被窝里睡个懒觉,等到太阳斜斜地跑到床跟前,然后不紧不慢地起来,中午饭后,拖把椅子置于廊前
期刊
参观星云大师书法展,看了大师的“一笔字”,为之赞叹。  星云大师是享誉世界的佛学大师,又是一个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他的“一笔字”,一笔写就,一气呵成,彰显着中国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人仰慕不已。  说起“一笔字”的练成,星云大师却显得很无奈。  40多年前,星云大师因过度饥饿患上了糖尿病。数十年来,本平安无事。前些年,糖尿病并发症让他的视力逐渐减弱,人和事物渐渐看不清了。医生诊断说,
期刊
那是1985年三四月间,有幸当兵的我,随着大部队从北方奔赴云南边境,执行作战任务。在文山自治州集结训练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实施地雷爆破演练,第一次被半山坡的一片殷红震撼了!我马上想起高中课本上学过的一篇文章《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听当地的人说,红杜鹃也叫映山红。  部队结束训练后,便向作战区域——云南麻栗坡的八里河东山附近开拔,时任营部文书的我,和战友们驻扎在一个道班工人居住的小楼上,这个道班有十几
期刊
我上初中的那年夏季,老爸学会了钓鱼。刚开始,由于钓技差,每每出去半天的时间,却钓几条小鱼回来,在我和妈妈的嬉笑声中,他却舍不得把鱼获扔掉,而是认真把小鱼宰弄好,炸给我们吃。说实话,那阵子老爸的鱼炸得不怎么样,妈妈象征性地吃上几条,反正我是拒絕吃的,弄得老爸好没面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爸不出去钓鱼了,而是热衷于玩电脑上网。很快,我便发现爸爸泡在网上的秘密了,他在浏览钓鱼网站,研究钓鱼方法和技巧。下
期刊
今天,看窗外葱茏新绿,随意点开喜马拉雅FM,选听史铁生的配乐散文《老海棠树》……不由想起我慈祥的太姥姥。  太姥姥出生于1917年,和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中国劳动妇女一样,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显露出的聪慧常常让我这个自觉也有些天分的重孙女感到自愧弗如。比如天文历法,不管什么时候问她“今天是几号?”她总是阳历、阴历一起报上,二十四节气张口即来,太姥姥不识字,真是不晓得她怎么在心里盘算这些日子的
期刊
铁佛寺镇属于汉阴县辖区,第一次听到这名字就觉得有来头。确实如此,这铁佛寺镇最早叫梨树岭,明弘治二年(1489年),此地修街取土时,从地下丈余深处挖出一尊铁铸的佛。无佛缘的人,想求都求不来的,能从丈余深的地下挖出一尊铁佛,那是绝对的有佛缘。于是,当地人修寺供奉,并将梨树岭更名铁佛寺,沿用至今,其历史渊源甚远。  我是秦岭南山的孩子,因而对山的钟情是永恒而真诚。铁佛寺镇属秦岭南麓潜山区,山环水绕随处可
期刊
年年三月,我都惦念着桃花的花事,那朵朵花蕾、片片粉色的花瓣就像含羞少女的脸庞,难掩红晕。  花瓣儿全都展开时,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色的尖尖,调皮地探头张望。还有那些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阵春风轻拂桃林,顷刻间朵朵桃花就像一只只花蝴蝶,扑打着翅膀,翩翩起舞,叫人意醉神迷。十天半月后,她们轻舒腰肢,惺忪的花瓣开始在枝头摇落,犹如仙子般飘飘洒洒,轻盈落地,于是花海就从树上移到了树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