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的悲剧性主题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李尔王》中的“暴风雨”意象来揭示《李尔王》的悲剧性主题,指出“暴风雨”作为摧毁性力量带给了李尔王沉重的打击,同时,带着重建性力量使李尔王人性复苏,加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意象;暴风雨;摧毁;重建
作者简介:周娟(1992-),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意象是一种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的出现给人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的时候经手到突然长大的感觉。[1]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创造了大量意象,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述,激发了读者对相关场景或事物的联想,达到情景交融,实现情感共鸣。在《李尔王》中,“暴风雨”主要的意象之一,这一意象在剧中第三幕出现,成为人物性格发生变化和命运改变的转折点,推动情节向着高潮发展,奠定了整个戏剧的悲剧基调。“暴风雨”不仅具有摧毁力量,破坏了原有秩序,还带着重建力量,浇灭了李尔的怒火,浇醒了他沉睡的心灵,重建了李尔的人性。
1、人生打击的摧毁力量
在李尔失去一切的夜晚,暴风雨降临,暗示着原有秩序的覆灭,也说明了李尔与女儿们关系的正式破裂。不仅如此,他还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国家和王权,失去了一切。此时大自然的风雨大作,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李尔所遭遇的变故和处境,象征了他人生的暴风雨来临。这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将一切置于混乱狂暴之中,在李尔饱受精神摧残的时候,进一步将他推到恶劣的环境中。李尔在暴风雨中喊道:“降下你们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里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帮同两个恶毒的女人来跟我这个白发老翁作对!”[2]两个女儿的背叛和抛弃使此刻带着愤恨情绪的李尔认为,暴风雨就是两个女儿的帮凶,异常猛烈残忍,无情地摧残着他。李尔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了外部环境之中,使原本没有生命的暴风雨充满了情感色彩,变得残忍又暴虐,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暴风雨隐喻的命运之残酷。这场暴风雨将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见证了李尔的人生从高台跌到谷底,也暗示着他后续人生的不平静和悲剧性。
2、精神洗礼的重建力量
暴风雨不仅具有摧毁性,还带着重建力量,洗涤了李尔曾被蒙蔽的双眼,唤回了他的人性。被女儿们抛弃的沉重打击,让李尔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此时暴风雨反而给了他一个宣泄口。在第三幕中,被女兒们赶出门的李尔在暴风雨中大声咒骂着,要让暴风雨肆意倾泻下来淹没教堂的尖顶和房上的风信标,摧毁忘恩负义的人类,要让暴风雨使万物变个样子甚至毁灭。李尔看似是在自言自语,其实是在和暴风雨对话,向暴风雨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并借着暴风雨的威力宣泄自己的愤怒。当初李尔固执己见,贸然将自己的国土和权力全部分给了两个虚情假意的女儿,还流放了真心爱自己的考狄利娅,以为两个女儿能够知恩图报。正是盲目自大使李尔被两个女儿的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没有看清两人的真面目而沦落到一无所有的下场。这场宣泄让盛怒之后的李尔开始反省,联想到那些贫穷之人和无家可归者,担心他们抵挡不住这样的恶劣天气。他在暴风雨中哀叹道,“可怜赤裸的不幸的人们啊,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辘辘,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天气呢?”[3]他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内心深处的爱和同情被唤醒。他辨明了谎言和爱,以前那个独断专横、盲目自大的国王变成了一个睿智洞察、富于同情心的老人。李尔在暴风雨中找到了平静,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中能推己及人地关心其他人的遭遇。这种性格的变化使李尔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激起了读者对李尔的同情。
3、结语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方面是强大摧毁性力量,给李尔以身体上的打击,另一方面又带着重建性的力量,带给李尔心灵上的洗礼。在李尔处于人生低谷之际,暴风雨无情地来临,助纣为虐般地同李尔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一起摧残落魄的李尔,营造出一种穷途末路的意味。直到大雨渐渐浇熄了李尔心中的怒火,他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往日的盲目自大消失得不见踪影,出现了一个睿智清醒又心怀仁爱的老人。这场暴风雨推动了李尔的性格转变,渲染了他最终结局的悲剧性。“暴风雨”这一意象创造了一种悲怆的氛围,对情节的推动和角色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3页。
[2]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第356页。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第359-360页。
参考文献:
[1]Spurgeon, C. Shakespeare’ 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 [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6.
[2]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6.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4]李毅.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评述[J].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4):34-40 .
[5]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关键词:意象;暴风雨;摧毁;重建
作者简介:周娟(1992-),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意象是一种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的出现给人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的时候经手到突然长大的感觉。[1]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创造了大量意象,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述,激发了读者对相关场景或事物的联想,达到情景交融,实现情感共鸣。在《李尔王》中,“暴风雨”主要的意象之一,这一意象在剧中第三幕出现,成为人物性格发生变化和命运改变的转折点,推动情节向着高潮发展,奠定了整个戏剧的悲剧基调。“暴风雨”不仅具有摧毁力量,破坏了原有秩序,还带着重建力量,浇灭了李尔的怒火,浇醒了他沉睡的心灵,重建了李尔的人性。
1、人生打击的摧毁力量
在李尔失去一切的夜晚,暴风雨降临,暗示着原有秩序的覆灭,也说明了李尔与女儿们关系的正式破裂。不仅如此,他还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国家和王权,失去了一切。此时大自然的风雨大作,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李尔所遭遇的变故和处境,象征了他人生的暴风雨来临。这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将一切置于混乱狂暴之中,在李尔饱受精神摧残的时候,进一步将他推到恶劣的环境中。李尔在暴风雨中喊道:“降下你们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里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帮同两个恶毒的女人来跟我这个白发老翁作对!”[2]两个女儿的背叛和抛弃使此刻带着愤恨情绪的李尔认为,暴风雨就是两个女儿的帮凶,异常猛烈残忍,无情地摧残着他。李尔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了外部环境之中,使原本没有生命的暴风雨充满了情感色彩,变得残忍又暴虐,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暴风雨隐喻的命运之残酷。这场暴风雨将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见证了李尔的人生从高台跌到谷底,也暗示着他后续人生的不平静和悲剧性。
2、精神洗礼的重建力量
暴风雨不仅具有摧毁性,还带着重建力量,洗涤了李尔曾被蒙蔽的双眼,唤回了他的人性。被女儿们抛弃的沉重打击,让李尔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此时暴风雨反而给了他一个宣泄口。在第三幕中,被女兒们赶出门的李尔在暴风雨中大声咒骂着,要让暴风雨肆意倾泻下来淹没教堂的尖顶和房上的风信标,摧毁忘恩负义的人类,要让暴风雨使万物变个样子甚至毁灭。李尔看似是在自言自语,其实是在和暴风雨对话,向暴风雨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并借着暴风雨的威力宣泄自己的愤怒。当初李尔固执己见,贸然将自己的国土和权力全部分给了两个虚情假意的女儿,还流放了真心爱自己的考狄利娅,以为两个女儿能够知恩图报。正是盲目自大使李尔被两个女儿的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没有看清两人的真面目而沦落到一无所有的下场。这场宣泄让盛怒之后的李尔开始反省,联想到那些贫穷之人和无家可归者,担心他们抵挡不住这样的恶劣天气。他在暴风雨中哀叹道,“可怜赤裸的不幸的人们啊,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辘辘,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天气呢?”[3]他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内心深处的爱和同情被唤醒。他辨明了谎言和爱,以前那个独断专横、盲目自大的国王变成了一个睿智洞察、富于同情心的老人。李尔在暴风雨中找到了平静,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中能推己及人地关心其他人的遭遇。这种性格的变化使李尔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激起了读者对李尔的同情。
3、结语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方面是强大摧毁性力量,给李尔以身体上的打击,另一方面又带着重建性的力量,带给李尔心灵上的洗礼。在李尔处于人生低谷之际,暴风雨无情地来临,助纣为虐般地同李尔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一起摧残落魄的李尔,营造出一种穷途末路的意味。直到大雨渐渐浇熄了李尔心中的怒火,他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往日的盲目自大消失得不见踪影,出现了一个睿智清醒又心怀仁爱的老人。这场暴风雨推动了李尔的性格转变,渲染了他最终结局的悲剧性。“暴风雨”这一意象创造了一种悲怆的氛围,对情节的推动和角色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3页。
[2]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第356页。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第359-360页。
参考文献:
[1]Spurgeon, C. Shakespeare’ 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 [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6.
[2]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6.
[3]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4]李毅.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评述[J].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4):34-40 .
[5]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