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实践应用。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方面来阐述。全文的主旨是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让师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和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师生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新课程理念取代了“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它把“知识作为载体”,把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主要目的。从此,老师走下了神坛,放下了指挥棒,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由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应运而生。
师生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绝不是仅仅要求教师把教参看懂、看熟,然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那样的老师充其量只能算个教书匠。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研究型的教师,那么在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其次,要把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巧妙地设计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最后,教师需要寻找出文本中学生既感兴趣又值得我们探究的要点,然后再设计出若干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前,首先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仔细看了一遍。接着,我就根据学习目标想出多读、多背的教学思路。再次,我通读课文几遍,研习教参,以求得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然后我认真揣摩《春》的教学目标,最后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通过反复的读、准确的背、认真的析来引导学生感受春的美,来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也先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的间接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然后初步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以及获得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课文,再进行如下教学。
师:上节课我让同学们预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获呢?
生:有。
师:那好,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我掌握了一些词语。伫立:长时间地站立。迸溅:向周围溅出或喷射。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出来。伶仃:形容花的稀少,还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花的孤苦无依。
师:恩,很好,“伶仃”还说得这么详细。你找的这些词语都很重要,我们来齐读一遍!(读后)其他同学呢?
生: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紫藤萝花美不胜收。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它那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展示自己,表现自己。
师:的确,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用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精彩。
这就是课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它为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学生共同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对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失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教师毕竟“闻道在先”,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显然他们对文本中的一些内容的感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而对于同龄人的学生之间,其相同性、共鸣点定会更多。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有一个精彩的场景,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对话的产物。
师:文章在末尾提到了人类,你们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生:我觉得作者这是在把白兔和人类做比较,说明人类做得还不如白兔好。
生:是讽刺,也是警示。警告人类,要正确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师:照寓言这么说,是否只有一无所有才会自在自得呢?(同桌讨论3分钟)
生:我认为只有一无所有,才不会有得失之患。
生: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拥有都会让人紧张不安、患得患失,但是,如果某种拥有扰乱了你的生活,让你变得心神不宁,那倒不如没有它。
师:那大家认为呢?
生:赞成第二位同学。
师:我来举个例子:你领了工资,这是劳动所得,你不会紧张;但如果你在路上捡到1万块钱把它拿回家藏起来……你能不能也举一个例子呢?
生:领了工资,劳动所得不会紧张。捡了500万拿回家,整天惶恐。
师:恩,这样不如没捡到。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这一环节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大家都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为的是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文本的学习,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让课堂上充满活力,充满灵动!这些无不是师生平等对话创造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0.
[3]邵玉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仙居县大战乡中心学校)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师生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新课程理念取代了“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它把“知识作为载体”,把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主要目的。从此,老师走下了神坛,放下了指挥棒,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由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应运而生。
师生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绝不是仅仅要求教师把教参看懂、看熟,然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那样的老师充其量只能算个教书匠。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研究型的教师,那么在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其次,要把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巧妙地设计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最后,教师需要寻找出文本中学生既感兴趣又值得我们探究的要点,然后再设计出若干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前,首先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仔细看了一遍。接着,我就根据学习目标想出多读、多背的教学思路。再次,我通读课文几遍,研习教参,以求得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然后我认真揣摩《春》的教学目标,最后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通过反复的读、准确的背、认真的析来引导学生感受春的美,来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也先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的间接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然后初步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以及获得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课文,再进行如下教学。
师:上节课我让同学们预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获呢?
生:有。
师:那好,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我掌握了一些词语。伫立:长时间地站立。迸溅:向周围溅出或喷射。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出来。伶仃:形容花的稀少,还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花的孤苦无依。
师:恩,很好,“伶仃”还说得这么详细。你找的这些词语都很重要,我们来齐读一遍!(读后)其他同学呢?
生: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紫藤萝花美不胜收。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它那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展示自己,表现自己。
师:的确,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用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精彩。
这就是课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它为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学生共同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对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失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教师毕竟“闻道在先”,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显然他们对文本中的一些内容的感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而对于同龄人的学生之间,其相同性、共鸣点定会更多。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有一个精彩的场景,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对话的产物。
师:文章在末尾提到了人类,你们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生:我觉得作者这是在把白兔和人类做比较,说明人类做得还不如白兔好。
生:是讽刺,也是警示。警告人类,要正确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师:照寓言这么说,是否只有一无所有才会自在自得呢?(同桌讨论3分钟)
生:我认为只有一无所有,才不会有得失之患。
生: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拥有都会让人紧张不安、患得患失,但是,如果某种拥有扰乱了你的生活,让你变得心神不宁,那倒不如没有它。
师:那大家认为呢?
生:赞成第二位同学。
师:我来举个例子:你领了工资,这是劳动所得,你不会紧张;但如果你在路上捡到1万块钱把它拿回家藏起来……你能不能也举一个例子呢?
生:领了工资,劳动所得不会紧张。捡了500万拿回家,整天惶恐。
师:恩,这样不如没捡到。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这一环节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大家都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为的是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文本的学习,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让课堂上充满活力,充满灵动!这些无不是师生平等对话创造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0.
[3]邵玉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仙居县大战乡中心学校)